梁栋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其海量的信息库存、开放共享的理念对档案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数据环境中,档案服务内容不仅要对纸质内容作出数字化收集与转变,更要使其实现数据化,凸显资源的信息化功能;档案学理论界要迅速转变档案资源整观念,档案实务部门从业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使信息输出转变为价值输出。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服务;资源整合
1大数据与档案工作的内涵
1.1档案工作内容
档案,承担着记录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责任,它客观地展现了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科学的角色,生产的经验,研究开发的成果等。档案工作,以收集整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从而为社会系统中的不同部分服务为内容。档案室和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包括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编目、编研、利用及统计等。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仍然是以文书档案为主,档案工作人员的手动录入和用户提取信息方式均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
1.2大数据潮流的实质
“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它是基于基础作出的一种创新行为,包括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个方面。在服务行业,“互联网+”的思维意味著供求双方多位通融。
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并不在于信息资源的多与广,而在于实现信息的有效截取和利用。无论是从收集、整理、利用三个环节来看,还是从数据的安全性和结构性来看,大数据都意味着既要实现全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又要实现所拥有的专业化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1.3传统档案工作的不足
我国档案工作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档案工作的主体与服务客体目前连接性比较小,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亟待“互联网+”的宏观思维将档案工作上下游实现融合交叉。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档案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的收集和保管,信息也只是部分对外开放,档案部门的存在感比较弱。虽然,传统化纸质档案逐渐发展为数字化归档,但是其公共服务属性和政府服务模式仍然有所局限性。如由于经费和技术问题,档案工作并没有能力为自身量身定做出一套适合自身管理资源和提供服务的信息技术。
2互联网+档案的定位与融合
2.1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服务工作的重新定位
目前,很多档案室和档案馆已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缩微复制存贮技术,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数据库更新仍然依赖于档案工作人员手动输入及人工校对。不同的数据库显示出各自分散独立的状态,根本没有发挥其数据扩展性的优势。
数据化档案信息体量较小,可随时更新数据,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服务工作首先要从意识上进行自我定位,它作为可信性信息来源,应当从信息保存功能为主转向信息服务功能为主。
2.2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服务工作的机遇
“互联网+”思路凭借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统一的档案工作平台,计算机系统容量大,处理速度快,完全可以在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基础上,将不同部门统一联合起来,实现跨部门和跨库的资源共享。
大数据环境中,档案服务工作可以走出政府统一管制的藩篱,面向市场,从后台技术支持和内容共享两个方面,将部门功能实现外包给社会上的技术公司。由于档案服务工作目前的服务对象中含有一些企业,因而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相关技术做出定制化服务。
2.3大数据环境下档案服务工作的挑战
1.开发模式:我国档案部门现在已经基本上完成了PC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建设,但是,从移动应用程序的基本服务到创新开发仍然有待实现整体升级。“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于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和串联。档案服务工作同样需要形成“互联网+档案”服务链条的完整。
2.管理环节:对于档案工作,我国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档案管理体制,缺乏专门的档案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扶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等条件的支持。这就对档案作为信息服务行业的内容生产形成了阻力。由于档案本身工作属于资政性,其服务对象具有确定性,因而难以实现服务产品的市场化。
3.服务方式: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各环节面临的挑战,档案内容质量较差,服务被动,导致用户活跃度非常低。数据化时代虽然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数据选择,但是档案服务部门具有天生的权威性,完全可以实现内容的中高端开发。
3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工作模式探索
3.1行政意识服务化。实际上,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财富的主要物质体现应当为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显然,我国社会目前对档案馆的认识和利用都远远不如其他两者。档案实务部门可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公众实现分层次开放。
3.2教育培训专业化。当前,我国从事档案服务的工作人员仍然缺乏整合意识,档案人才结构性短缺,这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实际操作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档案保存单位要主动配置电脑、档案管理软件、扫描仪、照相机、摄影机、速印机、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不同的档案馆行政部分主要负责人使用的档案信息整理软件并不一样,这严重地影响了数据之间的统合,因而,要在软件开发方面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发出界面清晰,便于操作,统一规范的软件。
3.3平台建设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媒体为网络用户提供了非常多基础信息的途径,我国的档案部门可以与外包公司签订资源利用与隐私合约,与运营商合作研发网络上数据抓取和内容分析技术,将以往与用户隔离较远的资源直接转变成可供用户下载的功能。
此外,网络环境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每一位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内容生产商,据此,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也可以将有效用户共同集中到自身搭建的平台上,实现多元化数据提供以及公民自我服务的可能。
4结论
我国档案动作虽然依托于国家档案发展体制缓慢运行,但是其本身具有的权威性、安全性特点使得其在网络平台上更具有竞争力。一旦转变观念,利用外包服务模式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升级和改革,从开发、运行、服务三个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地市场化运营模式,对于现有的档案工作而言,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绪成.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第四代档案馆建设[J].湖北档,2013(3):9-12页.
[2]江善东. 浅谈基层档案管理的互联网思维[J].中国档案,2014,(3):35.
[3]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