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兵 郑克清 楚旋
摘 要:江恒源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极为关注职业教育师资的储备和培养问题,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师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还点出了哪种职教师资是最紧缺和最难培养的。对于职教师资的标准和资质,他有着精辟的分析和阐释,纠正了之前职教师资选拔中衍生出的问题。针对当时全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普遍匮乏师资的态势,他又提出了一系列养成和造就职教师资的良策,对当时乃至当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储备均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江恒源;职业教育;师资观
作者简介:韩兵(1981-),男,辽宁新民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及现代化;郑克清(1960-),男,河北大城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党政理论;楚旋(1982-),女,辽宁新民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1862-1937)”(编号:17YJC880031),主持人:韩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172-05
江恒源(1885-1961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著书立说,对教育、伦理、经济及文化等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在教育领域,江恒源尤为注重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在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界,他与黄炎培及杨卫玉是齐名的,被尊称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三老”,可见其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影响之大。江恒源能够及时发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弊病,并给出非常中肯、实际和可行的治愈良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在推行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其中至为严重者便是职教师资的奇缺。之所以如此,因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与一般教师是截然不同的,职教师资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及基础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而当时的情况是高学历者缺少实际经验,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技师等文化水平又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充足且高质量的职教师资迫在眉睫。江恒源针对当时的各方面情况和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师资對职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乃至职业补习教育要扩大规模以适应前者的需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广设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在学校数量增加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师资,职业教育的师资绝不可将就或凑合,如果说“懂得职业的人,便可当教师,那真是极大的外行话,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无好教师,不会有好学校,所以要想发达职教,第一先决问题,便是养成且不断的养成许许多多的职业教师。”[1]关于师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江恒源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职业教育师资的优良与否,关系职业教育的前途很大,倘没有适当人才,其结果往往失却职业教育的真义,造成非驴非马的现象,谓之普通教育,则学生不能升学,谓之职业教育,则学生不能谋生,使青年有进退维谷之苦。”[2]教师立而后学生立、教师达而后学生达、教师通而后学生通、教师精而后学生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保证充足而又高质量的师资,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们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实习场地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予以专业的技能指导,学生方能知识与技能兼备,毕业后步入社会才可谋取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让学生毕业后即能择业,择业后又能敬业,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义所在。而要使职业教育的真义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师资应该是首要的条件。
(二)职业教育师资养成之艰难
在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中,教师可以说是最核心的要素。一所职业学校开办之始,其硬件方面的条件例如校舍、教室、教具、设备乃至实习场地等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平心而论,民国时期的职业院校大多场地狭窄、设备破旧,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职业学校亦能因陋就简,持续开办下去。反过来讲,如果职业学校的师资数量不够或者不能称职,那么这样的职业学校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绝不会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员。再从另一方面看,设备和师资也是不同属性的问题,因为“学校设备需财,师资养成需时”[3],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是需要长时间积淀的,不是有了经费就能够解决的。在一般情况下,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类是学校当中做行政的教师或职员;第二类是非职业科目的教师;第三类是职业科目的教师。江恒源明确指出在这三类教师当中前两类教师是很容易招聘到的,但是第三类教师不但很难招聘到,就是造就这样的师资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一类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他们并不需要专业的技能与知识,只需做好人事行政工作即可。第二类讲基础科目的教师,他们大多教授国文、公民常识及体育等,这类教师很容易从大学或高层次学院的毕业生当中去招聘。唯独第三类教师,他们是专门讲授职业科目的,是最紧缺、最难以培养的。
(三)对各科目所缺职教师资的统计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师资匮乏这已经是既定事实了,但是究竟欠缺多少职教教师,哪些科目及专业最为紧缺,江恒源做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并对之做出了分析。1935年民国政府的教育部依据当时各省、市、县所呈递的职业教育计划进行了估算,预计在以后的五年当中全国还需要补纳3629名职教师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在短期内也很难补足。江恒源根据所缺数量,又对各科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农科,普通农业的教师是最为匮乏的,需要补充799名师资;蚕桑丝、畜牧和园艺次之,均需要补充70人左右;森林需增添50人,农产制造41人。工科当中的普通工科短缺的职教师资数量是最多的,需要586人,依次递减,应用化学126人,染织119人,土木及相关科目117人,机械58人,电机27人。商科和家事科没有划分更具体的科目,分别需要113人和63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全国的各个科目及专业均普遍缺乏职教师资。因为当时我国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机构和院校很少,从总量上就没办法保证职教师资的供应。此外,哪一门科目的职教师资不足,就无法培养出这个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会进一步影响相对应产业的发育和壮大。明确了目标,就可以有的放矢。掌握了职教师资总体和各科目所缺的数量,就知道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
二、职业教育师资的标准
(一)早期职教师资标准及衍生的问题
民国职业教育推广之初,应对职教师资紧缺的办法既不科学,也不能收到实效。最开始是向普通教育求援,让大学或高校的毕业生来职业学校担任教师,再让学生们购买一些课本。授课方式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师依照课本逐字逐句给学生讲解。好一点的教师能够以分析图例和做实验去辅助讲解,当然这已经是极限了,差一点的教师只能是给学生们解释课文。这样学生至多明白了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没有实际的操作和实习经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后来国民政府及各个职业学校意识到要训练职业技术人才,必须聘请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员来担任职教师资。于是农业学校就聘请农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工业学校聘请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商业学校聘请商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在当时这是非常普遍的做法。然而专门学校虽然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但实际上学生在专门学校所学的多是原理、方法及公式等,精于这种理论性知识的毕业生在职业学校授课过程中也摆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缺少了实际专业操作的指导与训练,这样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长处也没办法发挥出来。到了30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训练,这样职教师资更多地是从职业界去招聘,其中包括工头、技师及工匠等,这些技术人员相比那些眼高手低、空谈理论的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在实际技术的训练方面肯定是要强得多。但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人员教育程度低,学识水平差,对于课本上的原理等知识既不能深入理解,也无法通透地讲授给学生,缺少了原理、公式等理论支撑,学生们的专业技术也很难有所突破,在实习当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归结起来,第一种由大学或普通高校毕业生组成的职教师资必须被淘汰掉;第二种由专门学校毕业生充任的职教师资又不能够切合实际;第三种来自各行业的职业人员理论水平较差。所以仅仅依靠上面这三种人来担任职教教师之职,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师资短缺这个问题。
(二)民国政府及教育团体对职教师资标准的认定
经过之前职教师资选拔的失败教训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对于职业教师的任职标准有了新的规定:第一,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专业技术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至于学理则为辅助。如果职业学校相关科目没有合适的专任教师,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职业技术人员与本校的普通教师联合授课;第二,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先做示范性的工作,以便学生观摩和学习,之后同学生一起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学生们予以职业技能指导和训练。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职业学校教师要事先做好具体的方案并拟定预期的目标。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于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训练也提出了意见:凡是职校讲授职业科目的教师,应该经常与从事这项职业的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在课余时间,教师本人还应去实习这项职业。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还应该接受过教师教育,懂得一定的教育学知识。江恒源所从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于职教师资的标准亦有规定:凡是职业学校职业科目的专任教师,最好既受过师范教育还富有职业经验,如果这两者不可兼得,那么专门聘用有职业经验的也一定会比聘用仅受过师范训练的教师要强很多。
(三)江恒源对职教师资标准的阐释
根据教育部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于职教师资的规定,江恒源强调“职业学校师资的养成,应该以学识、经验、教法三者并重为标准,而尤其对于经验一项,须特别重视”[4],这样才能培养出当时亟需的职教教师。更具体点说,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其一,对于他所讲授的专门科目,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熟练的实际技能和扎实的专门学识;其二,明确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懂得如何向学生施教。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同时具备职业经验、理论学识和教学方法,这三者都是一名职教教师应有的素养,三者齐备,这样的教师就算是很完美的了。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教师极为稀缺,那么职教师资的标准就要有所降低了。这三种素质如果不能兼备,那么首要的是职业经验,学术理论和教学方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因为教师尽管在学术和教法层面差点,但是如果职业经验丰富,也是能够生利的人才,纵然没有进取和提升的良方,但是学生们向这类教师学习,也能够习得相应的技术,进而从事对应的职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这就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主旨。由此来看,职业经验、学术理论和教学方法是职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在这三者之中职业经验是最根本的。此外,江恒源又将职教师资的素养予以细化为九个要素,即健康的体魄、专门的技术、职业的兴趣、责任心、敦厚的品格、灵敏的头脑、勤劳的身手、无不良嗜好以及合作的精神。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生利的人才,这要求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师资其自身也是能够生利的人才。天下不可能会出现无生利经验的教师却能教出可以生利学生的现象,就好像没有从医经验的人则不能传授医术,没有经商经验的人不能讲授商业学科一样的道理,所有的职业莫不如此。因此,职教师资最首要的标准就是具备职业或者说生利之经验,没有这种经验,仅仅以书生之能而照本宣科,如此之职业教育教师也仅仅是徒有虚名、无有其实罢了,无法达到职教师资的标准。
三、如何培养和造就职业教育师资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养成的方法,民国时期有不少的专家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培养职业教师过程中,从个人属性方面要注意灌输学识、淬炼技能并陶铸师德,从社会属性上要注意培养他们团体意识和互助精神。江恒源认为造就职教师资必须要探寻新的途径,让“有学识者辅以經验,有技能者佐以知识,同时以师范训练完成之,令成一个知道何以教、教什么、如何教及愿意教的人才,才可以言职业教育的进步。”[5]至于如何具体造就职业教育师资,江恒源在经过反复的考量与思索后,给出了自己的真知与灼见。
(一)招收无职业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学生,培训他们职业技能和教学方法
如前文所述,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有着非常严格的资质与标准,招收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既没有职业经验,也不懂教学方法,仅仅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就来充任职业学校的教师,这确实是非常牵强的。但就当时职教师资极为匮乏的恶劣态势来看,江恒源的这个方法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因为这些人虽然缺少专业技能乃至教学素养,但是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些人体魄是健康的,民国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是有一定要求的,入学有体检,就读时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及学生的体格锻炼,这样在毕业后他们的身体都是健康的。其次这些毕业生们既然能够到学校就读,那么其头脑就是灵活的,智力是正常人的水平。再有就是这些毕业的学生基本上是无不良嗜好的,在学习期间学校的德育工作确保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以上这些是作为职教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江恒源的这个想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当时政府倡导、社会呼吁要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直接的表现就是全国各地迅速开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所以需要的职教师资基数过大,通过正规的培养途径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匮缺。而当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起码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有相应的文化基础,经过必要的培训后充任职教教师,缓解当务之急的同时也算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另一方面看,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整日闲散无事,混迹于社会、浪荡于市井。久而久之,沾染社会不良习气,逐渐沦为地痞、流氓等顽劣之徒,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会对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危害,因此让他们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对维持社会安定也极为有益。
(二)招收接受过师范教育的学生,培训他们职业知识和技能
接受过师范教育的学生,他们大多均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明了教学和教法,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论是施以什么类型的教育,抑或是讲授何种学科,师生之间交流通畅是首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在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之后还需运用深入浅出、清晰条理等教学技巧把这些内容全面、系统及明白地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们理解、消化之后整个的教学过程才算结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技巧及教法艺术性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接受师范教育,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们的品行,使他们负有责任心,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真心实意地去教育自己的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让他们有敦厚的性情,这种性格能够保证他们平易近人,学生们才愿意来到教师的身边,更愿意与教师做心灵上的沟通,这样师生交流就会更加顺畅;赋予他们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团结合作是搞好教育的基础,在互助协作的氛围中,教师会更加积极地去工作,其效率也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然而,在民国期间,教师不懂教学方法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也没有主观意愿采取艺术性手法向学生传播知识。更为甚者,民国时期职业学校职业科目所用的教科书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而来,这样书本内容不免艰深晦涩、枯燥乏味,加之教师不精于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不知书中所云,学生亦不知教师何所云,一堂课下来如在云雾之中。职业教育的职业科目和专业的学成,是要原理与经验兼备的,原理学得通那么职业技能才有更高的提升,而原理部分基本都是在课堂上传授和学习的,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也应该以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到农工商家事专科学校接受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方能成为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
(三)招收有职业经验的学生,辅以师范训练
职业经验是职业教育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也是职教师资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师资最显著的特征,也正是这一显著的特征,使得职教师资相比于其他教师更难以招聘和培养。应该说有职业经验的学生距离职教师资的标准相差不是很远。他们有专门的技术,而专业性的技能是职教师资素养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教授的内容大多与技术技能相关,教师只有技术水平达标,在教授学生时才能游刃有余。作为学生尤其是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对于各个科目及专业的原理、公式等基础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很高程度的理解,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与学识基础。仅就这一点来看,他们还是比工厂的工匠、技工等去充任职教师资要强得多。与工匠相比,学生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领悟透彻,只是没有相应的职业经验。把学生和工匠两者放一起,要把这两类人都培养成职业教育教师,在工匠身上花费的力气要比学生大得多。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只需要毕业后再到社会上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口的职业,经过不太长时间的磨练即可储备丰富的职业经验。而工匠则不然,让他们再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所需周期长,并且大多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可塑性很差。因此尽管他们有较为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但是依然很难肩负起职教师资的责任。有了职业经验,自然会锻炼学生们的劳动身手,这个素质在实践课当中至为重要。开展职业教育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各种实习场地进行实地劳作的,这些基本上需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完成,这时很考验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教师的劳动身手不凡,带出的学生实际操作娴熟。因此,具备了职业经验的学生,他们只需再接受适当的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师范类的培训后,便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四)直接取才于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各类教育在推行之始,解决师资紧缺最直接、最迅捷的办法就是从同类型学校也包括本校的毕业生中选拔成绩优异、专业出色者留校充任教师。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文化水平不如大学毕业生高、专业理论知识不如专门学校毕业生精深、职业经验也不如工匠及行业界从业者丰富,但是他们每个方面的基础又都有一些。学生在职业学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补充职教师资的匮缺。职校毕业生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他们刚刚接受了完整的职业专业训练,对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有着非常好的记忆。教科书当中的内容有哪些,应该怎么讲给学生们,在他们跟自己老师的几年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七八分。其二,留本校任教的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情况更是了如指掌,学校的专业之优劣、设备之新旧以及地方产业之构成等,这些他们都非常熟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与学校的老师及学弟学妹的人际关系,也会让他们游刃有余,这样就会很快适应岗位,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其三,既然他们选择就读职业学校,那么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怀有职业兴趣的,兴趣促钻研,职业兴趣则让他们终身热爱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形成敬业乐业的工作观,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将自己的专业教授给其他的人。当然,总是取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担任职校的教师绝非长久之计,因为教师和毕业生之间在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隨着职业学校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升以及师资的逐渐充盈,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比例将不断压缩,但是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聘用毕业生任教确实可解燃眉之急。
上面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以互为补充办理职业教育。这几种人接受各种培训后经过政府的检验,合格即可担任职教教师之职。对于“职教师资人才,须特别注意,赶紧养成。否则又是一阵空忙,设了许多机关,花了许多金钱,仍是一无成果。”江恒源认为政府如果能够通盘筹划、积极协商以及专令指派合适的大学或学院来培训职教师资,那么职教师资紧缺问题的解决起码能更快一些。同时他也衷心希望开设教育学院或农工商学院较为出色的公立与私立大学,也应该主动担负起培训职教师资的重任,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讲是莫大的幸事。总而言之,江恒源一生都投身于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及事业建设当中,他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理论的探索不仅为当时的师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就是回望当下,我国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培养充足的职教师资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探究江恒源的职教师资思想,必能汲取到丰富的经验和珍贵的镜鉴。
参考文献:
[1]江问渔.提倡职业教育声中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1937(6):449-451.
[2][4][5]江恒源,沈光烈.职业教育[M].重庆:正中书局,1940:106,111,109.
[3]江问渔.补习教育的效用在那里?[J].教育与职业,1932(Z1):195-201.
[6]江问渔.我所认识的职业教育[J].教与学,1938(10):11-57.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