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8-08-31 06:24杜淑芳
新西部 2018年7期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产业文化

近年来,内蒙古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充分释放文化发展潜力,文化产业发挥出了乘数效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作为内蒙古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性产业,与人民群众对丰富多彩文化的追求不相适应,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区情不相适应。要充分释放文化产业活力,把内蒙古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需要针对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积极作为,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年来,内蒙古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以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为引领,坚持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双赢,保护与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提升文化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在地区中的影响力、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努力促进文化產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力争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文化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葳蕤生光的繁荣景象。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显著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2017年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内蒙古的支柱性产业。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总量持续扩大,规模由小到大,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2017年末,内蒙古共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69个,比上年增加3个,到2017年内蒙古已经认定了20个骨干文化企业,70个重点小微文化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促进和模范带动作用。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资产总计384.6亿元,比上年增加62亿元,同比增长19.2%;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9.6亿元,比上年增加7.1亿元,同比增长6.9%。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从业人员有19476人,比上年增加2040人,增长11.7%,进入“文化圈”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最为朝气蓬勃的领域之一。

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12%,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预计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实现4%的目标,即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千亿产业”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内蒙古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呈现以“呼包鄂”地区为引领,“多极”有序跟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区,下辖12个盟(市),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各有千秋。各盟(市)立足自身经济基础和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国家与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力争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模式优化升级,各盟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形成了“一体多极”的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以首府呼和浩特市为轴心的“呼包鄂”经济文化共同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集聚能力强,市场发育程度完善,是全区文化产业名副其实的引领者。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4个盟市紧随其后,正在形成全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赤峰市的“红山文化”、乌海市的“中国书法”、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其他5个盟市处于逐步上升阶段,呈现出竞相发展局面,区域特色显现,是区域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例如呼伦贝尔市的特色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阿拉善盟的奇石文化产业等,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总之,以“呼包鄂”为引领,东、西部为助推的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开始彰显“一体多极”的有序发展格局。

(三)重要门类和主导产业群成长迅速,各行业经营规模稳步扩大

按照文化产业十大类划分标准,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为61个,其次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为49个,排在第三位的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为38个。

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全区十大文化产业行业中吸纳劳动力较多的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占26.4%、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占14.9%、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占13.8%、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占13.6%、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业占12.2%,特别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从业人员最多为5142人,而且规模扩大比较快,比上年增加1081人,同比增长26.6%。

从企业资产规模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最多达156.2亿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达64.5亿元,第三位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达57.5亿元,第四位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达44.4亿元。

从营业收入方面来衡量,销售收入排在前四位的产业门类是文化用品的生产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其中文化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文化用品的生产业比上年增加8.6亿元,增长41.5%,另外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比上年增加3.4亿元,增长17.8%。

综合这四个方面来看,内蒙古十大文化产业行业中发展较好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已经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另外,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异军突起,发展比较快,文化制造业经济效益比较好。总之,内蒙古文化产业类型齐全,近年来,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休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游戏、文化艺术等产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完整、主导产业引领的产业体系雏形。[1]

(四)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强劲涌现,高科技文化产业接踵而起

各行业都在按照高创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增长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生命周期长、需求弹性大、具有惟一性、不易被模仿替代的原则加以创新发展。

1、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业发展快速,行业整体实力位居西部12省区第9位、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第3位。[1]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台“草原之声”对外广播被商务部、文化部等6部门确定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独具浓郁民族风格和草原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音乐、文学、舞蹈、曲艺、杂技等在内蒙古逐渐发扬光大,很多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那达慕、蒙古族长调歌曲、呼麦、好来宝、马头琴艺术、乌力格尔、蒙古族和达斡尔民族舞蹈、二人台等,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例如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13个国家400多个城市。大型歌舞剧《蒙古婚礼》《白云飘落的故乡》《鄂尔多斯婚礼》等蜚声国内外。

2、新兴文化产业强劲涌现

会展业发展如火如荼。近来举办的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全国性大型文化展销会、展览会和洽谈会达千余次之多,对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广告等相关产业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科尔沁艺术节等等蜚声国内外。

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阿拉善盟、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的赏石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开采、选料、加工、销售、鉴赏到收藏,已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是全国闻名的奇石之城。赤峰市最富地域特征的民族工艺有巴林印石业、工艺美术业和古玩收藏交易业,巴林石颇受国内外赏石界和收藏家的青睐。巴彦淖尔市以其戈壁石成为全国赏石界和收藏界的新宠而受到追捧。乌海市则以“中国书法城”的功能定位,积极打造凤凰书画城,不间断地举办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和常年开展书画艺术、工艺美术、文房四宝等营销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高科技文化产业接踵而起

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已初步兴起。呼和浩特市利用教育资源密集、技术资源充足的首府优势,不断加速包括数字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服务等高科技文化新业态的开发进程。一批从事工业设计、城市规划、艺术策划等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创意企业也在发展中壮大,这足以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鄂尔多斯市发挥能源大市、经济强市的运作能力,集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演艺艺术、教育研发、数字动漫、网络游戏、创意孵化和商业开发于一体,以“东联影视动漫基地”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和机构踊跃入驻,矢志抢占高科技文化新业态的制高点。高科技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长点。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功做法

(一)政策對文化产业的支持逐步加强,不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制定“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到提出“实现民族文化强区跨越”,再到提出“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2]逐步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为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位、开辟了路径和树立了路标。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投资融资、市场准入、建设重点、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7个方面,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所出台的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努力探索对文化建设的新型领导方式和科学指导方法,全区逐步确立各级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宣传文化机关负责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社会各界力量相互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现了城乡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区特点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转换文化微观运行机制,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

从2004年开始,内蒙古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大整体转制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微观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管理转变。真正摆正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位置,理顺两者之间关系。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政事、政企分开。推动国有和国家控股文化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例如,2006年,94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成立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2009年,整合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5家单位组建了内蒙古电影集团;2011年,114家广电传输网络机构组建成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3]实现了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转变。重组后的文化企业集团发展迅速,许多转制后的文化集团成为全区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和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4家文化产业集团的总收入和利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多年里总资产增长三倍多。同样,自治区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等在内的文艺演出院团进行了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生产力,活力明显增强。

二是加强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提升内部运行效率。直属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不断深化内部经营方式改革,部门负责人通过竞聘产生,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收入分配体现绩效,逐步去行政化,大大提升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等59个区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改革试点,有43个程度不同地进行以项目为中心推行聘任制等管理体制改革,艺术活力明显得到增强。内蒙古杂技团公开实行聘任制和签约制。

三是推动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文化焕发出无限活力。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助推自治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疆拓土。例如包头神华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的阿尔丁会堂,鄂尔多斯东联集团投资2.3亿元建设的成吉思汗旅游区。众多民营资本涌入文化产业市场,改变了国有和国家控股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挖掘和整合自然人文资源,精心打造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激情的草原文化品牌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第一品牌。自古以来,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先后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浓郁、源远流长、内聚灵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作为草原历史的见证,是自治区最大的无形资源,引发着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熏陶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4]内蒙古通过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系统规划、前沿策划和高端创意,使内蒙古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在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内蒙古致力于塑造草原艺术品牌。近些年来,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有300多个优秀剧目获国内外各类奖项400余项。全区许多艺术院团出品了许多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例如大型民族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大型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蒙古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民族舞剧《草原记忆》、蒙古族长调民歌《圣主成吉思汗》、好来宝《腾飞吧,马背民族》、马头琴、古筝联奏《万马奔腾》等。许多草原歌曲如《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陪你一起看草原》《天边》《吉祥三宝》唱响大江南北。

2017年,乌兰牧骑队员收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乌兰牧骑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长期活跃在城乡基层,常年坚持为广大农牧民服务。而且经常性开展乌兰牧骑全国行等艺术活动,塑造了草原文化品牌,扩大了内蒙古的影响力。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四)推进旅游条件和文化资源的对接融合,文化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引领产业

内蒙古旅游资源富集而且别具特色,有广阔的草原风光、美丽的大漠景象、旖旎的森林冰雪、独特的民族风情、别样的边城异趣等。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本身与文化資源就密不可分,旅游资源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也是旅游资源。近年来,内蒙古加强了对蒙元文化、大窑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等民族风情、历史遗存、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草原文化等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逐步从资源向产业延伸,文化产业化、旅游文化化的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17年旅游产业总收入3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相当于全区GDP比例的21.4%,第三产业的42.7%。旅游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彩。现有297个A级景区,自治区推动建设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中俄边境旅游区、阿尔山柴河旅游区、额济纳胡杨林等60余个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基本涵盖了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居于整个文化产业体系的主导地位,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1]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历史性跨越还只是某种意义上的阶段性发展;同样地,尽管内蒙古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新的增长点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性产业,与人民群众对丰富多彩文化的追求不相适应,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区情不相适应。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2017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内蒙古GDP的3.2%,与全国4.29%的平均比重相比,低1.09%,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甚至与部分西部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文化资源优势说到底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文化资本市场不景气

文化投入仍需加大力度,而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上还是靠财政拨款,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社会资本涉足文化产业不多,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民营、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与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不相适应,文化投融资渠道仍需全面开通。在美国,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5]

3、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不充分

文化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实力弱、资产少、人员弱、产值低,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除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若干大企业、大集团外,通过市场自发生长逐渐强大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或大型民营文化集团寥寥无几。因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企业整体呈现小而散、小而弱的现状。而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控制主要传播媒介的就已经有50家大公司、大集团。[5]文化服务企业水平不高,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正在显著影响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内蒙古许多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已经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规模效应不明显,品牌影响力不够,导致了内蒙古文化产业与相关产品在公众中的吸引力不够强。

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一方面消费能力偏低,内蒙古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总数只有北京的58.7%,上海的51.9%。另一方面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还没有得到更新,以致市场发展缓慢。近几年,内蒙古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很快,但2017年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仅占4.7%。

4、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较好,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尤其是与科技的融合不足,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一些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与科技交融度低。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亟需用数字化、信息化对其进行改造,优化结构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较慢。应用现代科技展现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相比而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传统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5]

(二)对策与建议

充分释放文化产业活力,把内蒙古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需要针对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积极作为,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1、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自治区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上升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文化企业发展,还是文化产业项目,都需要资金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专项资金的投资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方式,是创新财政投资文化产业的方式。根据文化行业的特征以及文化产品服务的特性,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各类各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产业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小微创意文化企业、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对文化企业予以支持。

二是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和条件,鼓励行业外资本、非公有资本以及国际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和行业,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基金委托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投资管理,为投资人提供良好的收益回报,主要投资于自治区内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新兴文化产业领域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

三是积极与银行开展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根据文化产业特点,探索建立文化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和货款模式。

2、逐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市场主体始终是发展文化产业最核心的因素。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致力于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依法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限制,通过政策调控等手段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良性互动格局。监督文化市场合理合法经营,监控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在土地使用、上市融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初步建立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市场环境健全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1)培育全民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不断渗透、延伸和大幅增加,并吸引区内外群体参与内蒙古文化娱乐、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兴建适合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场所,进一步把经营渠道延伸到城乡基层,大力开拓农村牧区消费市场,不断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向城乡基层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社区和农村演出,多培育向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团体。(2)培养公众文化消费意识。加强文化消费引导,通过政府购买、免费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刺激群众文化消费欲望。大力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提高大众的文化欣赏能力。积极推行文化惠民和文化低保工程,探索对群众基本文化消费进行适当补贴让利的方法。例如鄂尔多斯市利用“文化消费惠民平台”发放文化消费电子优惠券,对居民文化消费进行补贴,同时,开展文化消费季、节庆展会等综合性惠民活动,积极探索文化消费新模式,促进文化产业的交流和文化贸易发展,值得全区推广。

3、凸显文化创意的灵魂作用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可以说文化产业是1.0时代,文化创意是2.0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是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性、强融合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广、需求潜力大等重要特征。文化创意能够让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应对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大力开展文化创作和創新,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促进文化传承保护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就能获得新的生命,获得新的文化增长点。用创新助力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人民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让内蒙古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深入实施“文化+”战略

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战略既是大势所趋,更能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短板。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打造产业融合型盈利模式,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

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体系中产业关联最突出的是文化旅游业,体现了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向前关联可以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如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包装、设计、印刷行业等,向后关联则与高等教育自然衔接,如产学研深度对接,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文化产品更加智慧。发挥现代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培育、扶持软件设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加快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企业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力发展多媒体技术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科技发展及进一步与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文化产业转型,这些都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由于内蒙古在地理、气候、能源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国际很多企业将云计算中心落户自治区,因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与现代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打造内蒙古经济和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为大众文化创业、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高层次、高水平化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柴国君,张智荣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9.

[2]梅园.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3]赵丹.内蒙古:跨越式发展迎来文化产业的春天[EB/OL].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6/07/03/012051425.shtml,内蒙古新闻网,2016-07-04.

[4]张志华.卓著的成就艰巨的任务——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回顧与展望[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5).

[5]吴福永.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从“怎么看”到“怎么办”[J].北方经济,2013(7):11.

作者简介

杜淑芳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内蒙古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