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8-08-31 06:24王前黄勇
新西部 2018年7期
关键词:增加值贵州省文化产业

王前 黄勇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值总量及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领跑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速加快,各市州文化产业以省会城市贵阳市与次中心城市遵义市引领快速发展。虽然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但与发达省区相比,总量仍然偏低,差距较大。未来一段时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适应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经济新常态,坚持既要“赶”又要“转”,强力加快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与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文化内容、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设施运营服务,推动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个融合产业的快速兴起,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产业总体持续高速发展

从2014年至2016年贵州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变动情况看,贵州省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较为明显。

2014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增加值为296.85亿元,比2013年增加87.13亿元,增速41.55%;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3.21%,比2013年的2.62%提高了0.59个百分点;在文化产业发展收入上,全省文化产业收入705.68億元,比2013年的483亿元增加了222.68亿元。

2015年底,全省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15262个(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企业),比上年增加2351个,增长18.2%;个体工商户28818户,比上年减少22518户,下降43.9%;从业人员30.73万人,比上年减少5.75万人,下降15.8%;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827.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1.46亿元,增长17.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4.44亿元,比上年增加47.59亿元,名义增长16.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8%,比去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2016年,贵州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4668个,从业人员34.58万人,资产总计2285.87 亿元,营业收入95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5.3%、30.6%、35.7%、31.3%。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2015年的300余家增加到56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398.02亿元,比上年增加53.58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3.3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层别的构成看,2014年,贵州省文化产品的生产收入463.75亿元,文化相关产品收入214.93亿元,增速分别是35.23%和98.35%,二者结构比重为66∶34。与上年相比,文化产品的生产收入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高于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品生产的增加值为227.28亿元,比上年增加72.36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6.56%;文化相关产品生产的增加值为69.57亿元,比去年增加14.7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3.44%。文化产业的两大部分增加值比值为3.27∶1,结构较为合理。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46%,比上年提高了0.52个百分点;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占全省GDP的0.75%,相比2013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3.21,较上一年提高了0.59个百分点。

2015年,贵州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收入558.88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的67.6%,结构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增加值268.49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8.0%,结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份额继续加大。2016年文化产业统计涉及的三大行业中,文化制造业增加值61.89亿元,文化批零业增加值 64.93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 157.41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21.77%、22.84%和55.38%。

(三)十大行业竞相发展

2014年至2016年从贵州省文化发展十大行业发展看,呈现竞相发展态势。2014年十大行业增加值的增速超过GDP增速,达到41.55%。其中九大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平均增长速度超过56.14%。在各行业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加值最高84.66亿元;最低的是文化专用设备生产业,增加值为0.50亿元。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以文化创意、广告设计、文化产业化软件、文化娱乐开发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9.7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 40%,同比增长55. 94%。

2015年,以广告服务、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取得业务收入151.74亿元,同比增长66.3%,实现增加值57.97亿元,同比增长45.7%;以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服务和摄影扩印服务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取得业务收入165.95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增加值111.42亿元,同比增长31.6%。两大行业增加值结构比重由上年的41.9%提高到49.2%,贵州着力打造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特点初步显现。

2016年,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三的为: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完成增加值0.46亿元,较上年增长241.8%;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完成增加值 27.25亿元,较上年增长44.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完成增加值38.22亿元,较上年增长27.88%。

(四)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2014年至2016年,贵州9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从增加值与增速来看,2014年至2015年,贵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首位,达92.72亿元,比上年增加30.80亿元,增速达49.7%;六盘水增加值为28.25亿元,比上年增加4.49亿,增速达19%;遵义增加值为54.94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亿元,增速达36%;安顺市增加值为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0.39亿,增速(翻番)达100%;毕节市增加值为18.44亿元,比上年增加3.74亿,增速达25%;铜仁市增加值为14.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亿,增速达44%;黔西南州增加值为13.92亿元,比上年增加4.77亿,增速达52%;黔东南州增加值为28.07亿元,比上年增加6.92亿,增速达33%;黔南州增加值为25.28亿元,比上年增加6.95亿,增速达38%。

增速最高的是安顺市,增速(翻番);超过全省平均增速41%的还有贵阳市、铜仁市、 黔西南州;增速最低的是六盘水19%。从各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来看,贵阳31.23%、遵义18.5%、六盘水9.51%、黔东南9.45%、黔南8.51%、毕节6.21%、安顺6.9%、铜仁4.92%、黔西南4.68%,其中贵阳、安顺、铜仁、黔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均比2013年有所上升,上升最快的为安顺,超过2个百分点。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各地GDP比重来看,贵阳市3.71%、六盘水市2.71%、遵义市2.93%、安顺市3.96%、毕节市1.46%、铜仁市2.26%、黔西南州2.07%、黔东南州4%、黔南州3.15%。最高的是黔东南州,占比为4%。

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其GDP比重超过3.21%的全省水平的市、州有贵阳市、黔东南州、安顺市等三个地区。2015年,各市(州)按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名义增速排序依次为黔南州、铜仁市、安顺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贵阳市和黔东南州,名义增速分别为51.03%、27.77%、24.51%、17.40%、17.19%、14.48%、9.05%、8.80%和下降2.28%。按對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贡献率排序依次为黔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和黔东南州,贡献率分别为27.11%、20.09%、17.15%、10.61 %、8.59%、8.53%、6.66%、2.65%和-1.3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黔南州、铜仁市、安顺市,其中黔南州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2016年各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从高到低排列)为:黔南州4.31%、安顺市4.22%、贵阳市3.59%、黔东南州3.49%、遵义市3.12%、六盘水市2.85%、铜仁市2.57%、黔西南州2%、毕节市1.54%。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缓慢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地区的机制建立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存在改革制度不到位、改革不深入、质量不高等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文化管理部门对所属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存在过多干预。完成转制的省级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网络六大集团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上还不完善,离合格市场主体还有差距。其他转制文化企业尚未完全转变观念,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尚未完全树立市场化理念。

在六盘水市的改革中,一些兼有经营性业务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慢,还没有转型成为具有生机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比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探索尚未真正建立法人治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其内部运营管理还不允许社会力量的参与。

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台等文化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些国有文化资产尚未充分盘活,增值效益不高,甚至有被挪作他用的现象等等。多地的文化产业改革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改革部门职能受限,部门难以主导实施,导致改革合力弱。文化产业改革未能得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证。对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如文化资源、设施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等缺乏立法规范。

(二)产业政策不健全不配套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前景广阔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需要相关的政策与之配套,需要在税收、投资、 金融等方面的倾斜性优惠政策以及各个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贵州省相继出台的相关文化产业的政策不够系统,有的导向不是很明确,未能形成合力,产业政策的效果不明显。比如六盘水市在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社会保障、人才、人员分流和收入分配等九个方面出台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政策不配套等各种原因,有的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这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其他地区的关于扶持文化发展的土地、金融、财政、环境等一系列政策还未正式出台。

(三)文化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不足

文化企业由于自身的轻资产属性,加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的缺乏,缺乏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问题更加突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投入使用上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额度尚未达到三分之一。截至2016年底,贵州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4.58万人,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制约着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特别是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而人才是这个灵魂的载体,贵州尚缺乏一支现代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当前从事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营经验,往往按传统方式运作产业,造成市场执行力低下。另外,构建产业发展的相关人才如策划师、咨询师、金融师、广告师、规划师、经纪人、设计师等非常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和资本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四)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

贵州省为欠发达、欠开放的内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省内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多,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及利润不高,体量大、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不多,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征。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省市相比,差距还较大。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6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398.02亿元,占GDP比重3.39%。要在2020年实现“十三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支柱产业,任重道远。

(五)旅游与文化产业缺乏深度融合

近几年,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是传统的旅游产业,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多年的宣传、开发,已经形成很好的比较优势,有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还有夜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但产品质量不高,没有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缺乏深度融合。贵州旅游产业的表现形式单一,与文化产业的整合力度不够大,开发和利用大多停留在“原生态”和 “毛坯”的阶段,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景区、景点,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旅游纪念品开发主要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自我生成发展,缺乏创意和本地特色,专业化的开发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找到与其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有效切入点和长效机制。

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中央在推动相关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跨区域战略的实施,对于打破行政界限的划分,实现文化产业横跨东中西部层级性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特别是2017年年初,贵州省文化产业CCDI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从内部环境看,近几年,贵州强力实施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工业强省战略及“五个一百”工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顺应总体经济发展,贵州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强力实施十大园区与十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46个省级重点项目与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贵谷”(黔浙、黔台文创园)项目。特别是2017年4月1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陈敏尔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培育文化品牌,用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用精品力作讴歌劳动人民,用人文精神激发奋斗热情。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大力发掘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优势资源,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叫好又上座的文化艺术精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增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明确提出贵州省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这一系列的政策、规划颁布与项目实施为贵州省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趋势分析

1、基本趋势分析

通过2012年至2016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贵州省文化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将保持高速增长,基本趋势将呈现:

第一,大数据将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建成,创造了新的业务形态和新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创新观念等一系列发展契机。通过大数据平台,集群产业、吸引高端人才,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需求、注入新动力。

第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贵州将大力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贵州广电网络、出版集团、天马广告、家有购物等企業上市进一步加快。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文化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将从新的商业模式适应转型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文化产品市场竞争格局将初步形成。贵州省的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程度都将会更高。

第三,文化产业集约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信息化、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红色旅游深度开发、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聚集效应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聚集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仍然是亮点。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独特自然景观、良好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基地)载体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节庆和文化会展平台建设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更加紧密,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

2、主要指标预测

根据2014年至2016年贵州省文化产业主要指标情况,2017年在中央与地方政策的鼓动下,取得高速增长,但行业发展不均衡性依然突出。在新常态作用下,新型产业发展较快,广告服务、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增速较快,传统文化产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处于转型时期,增幅较小。区域型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但是各市州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预计2018年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收入将达到350亿元左右。

伴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高铁相继建成,进入贵州旅游人数将迅速增长,为贵州旅游业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带来黄金发展期。各市、州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各市、州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目标和任务,将会进一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贵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全省发展,中心地位更加巩固。2018年,增加值总量上贵阳市与遵义市仍然领先,预计贵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20亿元,遵义市超70亿元,速度上,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均超40%。

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制度

促进部分地区加快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政企分开存在一定关联。尽早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政府从以往直接管理文化事业到管理文化事业为主,集中力量控制好重点项目,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制建设,政府由直接管理者逐渐转向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同时,严格区分盈利性和公益性文化区别,针对两者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政府帮扶之下,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审计制度,降低成本,提高公益性文化业单位自身发展能力。新华书店等盈利性文化单位则应根据企业管理制度,将其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成员。

管理体制方面,加快现有文化管理和监察机构整合、改组、减少管理部门,建立高效、负责、统一的文化管理行政机构,贵州应参考东部省区成立专项负责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加快半官方机构建设步伐,将不适合政府直接干预的领域托付半官方机构,充分发挥行业本身协调的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按照企业制度着力抓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部分环节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目前,贵州省部分地区图书馆、博物馆依然以国家投入为主。图书馆等机构改革工作依然局限于设立分馆等传统手段,这些方面依然相对薄弱。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带动下,支持具有科研实力的中小微企业,帮助其塑造现代企业文化,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二)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导协调部门的功能,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通,制定融合产业标准与技术标准等。

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平台予以大力支持。落实并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融合发展支持方向,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品、服务项目予以资金扶持。

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内新办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支持的文化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文化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减免所得税。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以超常规经济、行政手段打造全媒体、全产业链龙头骨干国有文化企业。扶持原事业单位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依托其智力资源和在国有资本基础上完成初始积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内容生产市场准入的规定,以行政推动和市场规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组建跨地区、跨业界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内部做到人、财、物的高度融合和产、供、销、品(牌)的统一调配,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优化产权结构并完善治理结构,积极培育上市。

鼓励本土优强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本土具有雄厚资本、管理、市场优势的城市建设、轻工、能源、矿产等企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其收购或入股(控股)文化企业以获得专业人才和经验,让资本与内容互相给力。

扶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在工艺品、文化创意和部分文艺创作等不完全适宜社会化大生产的领域,鼓励引导社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培育大批具有核心人物、特色突出、产品在业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小、微型企业,为创意开启充分迸发的空间。

(四)优化整合文化产业人才资源

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优化整合文化产业人才资源。推出“贵州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贵州省教育厅为主,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推出该人才培养计划,面向贵州文化产业实际需求,提升人才素质。划拨专门经费,重点补助相关院校聘请国内外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到省内高校授课或指导、规划跨领域跨学科课程,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融合服务机制。

建立“贵州文化产业研究院”:组織学术与教育资源建立该研究院,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人才培育、项目辅导推广与评审等方面的服务。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交流和引进:资助省内优秀创意设计和经营人才到国外强化学习,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创意与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奖励聘用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

加强成熟型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力度,创造条件,重点引进既懂现代市场经济又懂文化艺术的“成熟型”文化产业经营、创意策划、文化经纪人才,引进和培养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的新媒体、新业态经营人才,培养大批创意设计、工艺制作人才,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建立行业人才信息库: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行业管理范围,负责本级人才库的建立、调整和补充工作。加强对行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五)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包括综合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文化产业科技平台、要素交易平台、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营销平台、市场中介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等,提供文化产业决策支撑服务、文化产业法律服务、文化产业培训服务、文化创意咨询和文化技术服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宣传推介服务、文化创意成果分享与交易服务、文化创意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人才交流服务等等,逐渐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主要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由非盈利的社会团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承担平台职能,各级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给予定期补助或项目资助,也可与园区或基地综合运营管理机构结合,迅速建立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继续加大对内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壮大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开发适配的金融产品。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帮助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缺乏抵押、质押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创意生产个人融资。大力辅导、推动国有及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搭建文化企业孵化平台:以产业园区或基地哺育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对符合标准的入驻文化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以奖励的形式全额退还企业。

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项目的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在此基础上配套引进相关文化生产企业,发挥集聚效益,以产业链高效整合优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企业结构,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引进天使投资,由各级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提供项目资助,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创意生产,形成创意、创业的氛围。

支持文化产业中介机构成长:鼓励组建文化经纪代理服务、文化贸易拍卖服务、文化贸易代理服务等文化产业中介机构,以项目资助或业绩奖励方式支持其成长。

(六)扩大文化消费

扩大有效供给:推出更多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符合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需求的文化产品,扩大有效供给。做好省内不同民族、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习惯以及城乡居民的市场细分,特别注意满足城乡低收入人群的文化需求。

培育本地文化需求:由于经济收入、消费倾向等因素的影响,本地文化市场内需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文化需求的增长,最终要依赖经济的发展。但对文化需求的培育,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加文化消费。主要方式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一些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将消费嗜好从迷信、赌博、大吃大喝等转变到文化消费上来;通过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再免费或低价提供给群众的方式,逐渐养成消费习惯,同时也是对文化企业市场开拓期的扶持。

引进外来文化需求:“走出去”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输出的方式,但贵州文化产品和服务总体上输出竞争力不强。通过旅游,引入省外、国外游客进入省内消费,是文化产品、服务就地输出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游客都是贵州省最重要的文化市场,因此,要面向游客文化旅游需求,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七)加快文化企业集约型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贵州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高速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总量偏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等弱点。要全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增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有关部门大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重组、兼并等一系列手段,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对起点高、管理先进的文化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切实帮助其解决生存、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成长。大众创新、萬众创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实际工作中,中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开拓市场困难、资本不足等问题。应抓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机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一批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市场。第三、注重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文化产业同样需要铸造品牌。应在既有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如夜郎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在多彩贵州的旗帜下,创造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品牌。

(八)积极打造大数据产业,实现大数据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

大数据为贵州文化产业带来政策、资金、人才等一系列机会。2014年3月,在中央政策推动下,贵州省颁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对贵州大数据产业做出中长期规划。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若干政策意见》,对大数据企业给予税收、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

此后,围绕大数据建设的资金持续性进入贵州,为全省文化产业带来丰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为贵州引进大量人才资源。预计2020年,将引入5000名大数据高端人才,建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建设将加快优秀人才进入贵州的速度,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大数据为贵州文化产业成长带来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数据与文化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在帮助文化产业利用大数据打造交流、贸易平台的同时,发布切实政策帮扶文化企业使用大数据扩大交易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利用大数据这一革命性技术,帮助文化企业提高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实现两种产业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陈敏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决胜脱贫攻坚 同步全面小康 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N] ,贵州日报,2017-04-25.

[3]赵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4]付松.用现代理念经营文化产业——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综述[J].当代贵州2014(10).

[5]杨彦荣.园区成文化产业发展强力引擎——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观察[J].当代贵州2015(05).

[6]2014-2016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

王 前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贵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 勇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增加值贵州省文化产业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