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芸
(天津四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0)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8.87%,此数值还在不断增加[1]。同时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腹部大手术占主要份额及地位[2]。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退化、体温调节功能差、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能力降低、心血管储备功能低下、体型瘦小及身体状况差、基础代谢降低、对冷刺激敏感、适应环境能力差等原因[3-4],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在腹部外科手术中。体温降低时患者可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可导致苏醒时间延长、术后寒颤、从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为了降低此情况的发生,本研究应用术中保温护理来对其进行干预,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行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15例,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68~85岁,平均75.2岁,其中胃癌手术35例、结直肠手术手术25例、剖腹探查手术25例、急腹症手术15例、肝胆手术15例。按照是否进行低体温护理干预简单随机分法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诊断明确,病历资料完整,排除体温高≥38 ℃、≤34 ℃、急诊创伤患者、无法耐受温度探头插入鼻咽部患者,及交流障碍,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上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入组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定允许后方可进行研究。
1.2 体温管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入室后采用常规的保温方法,首先加盖毛毯,常规应用常温皮肤消毒液对术区皮肤进行消毒,术中输液及腹腔冲洗均按照常温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后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方法干预,具体方法:(1)首先对护士进行低体温知识培训,提高护士保温意识;(2)完善手术室保温设施,术中保暖,室温保持在22~24 ℃;(3)患者入室后给于38 ℃循环水毯置于身体下,四肢其他部位则应用充气式可控温保温毯进行干预;(4)麻醉呼吸道通路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5)患者术区皮肤消毒应用40 ℃消毒剂;(6)术中所用输液、输血均加用输液加温器进行输入;(7)开腹后所有腹腔冲洗液均在手术全程中放入可调节恒温箱内保温37 ℃。
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术中、手术结束时T、P、R、MAP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min)、排气时间(min)、拔管时间(min)。
两组患者入室、术中、手术结束时不同时间点T、P、R、MAP比较见表1。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排气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患者入室、术中、手术结束时T、P、R、MAP比较
表2 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排气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
据临床不完全统计显示[5],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约有近70%出现低体温情况,给患者带来各种轻重不一的损害,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表现更为突出[6]。老年患者通常机体代谢率降低,体温调节功能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同时其体内水含量减少,有机成分下降,机体热量储备也相应降低,这些都会引起老年患者出现术中低体温[7]。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导致的并发症:如术后寒颤、降低组织氧供、凝血功能、免疫功能抑制等发生率显著增加,从而影响患者麻醉苏醒延迟增加护理难度[8]。当患者体温降低时所有麻醉药代谢和排泄在老年患者中均有延长,麻醉药抑制作用增强,使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相容性提高,导致全身麻醉苏醒时间延长。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定向力尽早恢复意味着其某些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有利于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9]。而近年来,电热毯及保温毯广泛应用到低体温的预防中,但单一的保温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预防低体温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入室、术中、手术结束时T、P、R、MAP测得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加强预防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患者免疫、循环、呼吸、代谢等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给围术期管理带来益处。虽然保温措施有多种,但是方法单一达不到很好的干预效果,对预防低体温的发生作用极为有限,强化低体温管理能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保证老年患者术中及围手术期的安全,为老年患者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从整体上提高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质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