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征宇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5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属于浆细胞恶性细增殖性疾病,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多数患者骨髓中可见浆细胞单克隆性增生现象,同时分泌M蛋白,患者主要有贫血、骨痛、感染及肾功能不全症状,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其中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难度更大,患者预后不佳[1-2]。本文主要分析亚砷酸联合反应停、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43~79岁,平均(65.58±3.57)岁;Durie-Salmon分期:Ⅰ期6例,Ⅱ期15例,Ⅲ期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44~79岁,平均(65.61±3.59)岁;Durie-Salmon分期:Ⅰ期5例,Ⅱ期16例,Ⅲ期5例。本次所有研究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确诊,预计生存期限均在3个月以上;排除药物过敏者、不能耐受本次研究者、神经障碍者及合并其他严重系统疾病者。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MP(马法兰联合泼尼松)方案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马法兰,每天5 mg/m2;口服强的松,每天40 mg/m2。观察组亚坤酸联合反应停、维生素C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第1周,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将10 mg亚砷酸加入5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1 000 mg维生素C加入1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第2~12周,采用上述方法滴注10 mg亚砷酸2次,1 000 mg维生素C 1次。治疗期间同时口服反应停,剂量为每天10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w为1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血象及其他指标,主要包括RBC(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计数)、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肿瘤细胞百分数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3-4]治疗后,患者血、尿的M蛋白电泳结果呈阴性,溶骨病变范围未扩大,骨髓中的浆细胞小于5%,可视为完全缓解;患者血清M蛋白减少超过50%,24 h尿轻链减少超过90%或少于0.2 g,浆细胞瘤缩小超过50%,溶骨病变数量及范围无变化,可视为部分缓解;血清M蛋白减少25%~49%,尿M蛋白减少50%~89%,浆细胞瘤缩小25%~49%,且患者溶骨病变数量及范围未变化,可视为微小反应;患者血清M蛋白增加超过25%,发现新发溶骨病变,浆细胞瘤或高钙血症或原有病变范围扩大,可视为疾病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微小反应率。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1.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RBC、Hb、WBC、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肿瘤细胞百分数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BC、Hb、WBC、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肿瘤细胞百分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恶性浆细胞肿瘤的一种,主要发生于B淋巴细胞,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浸润、生长,分泌出单克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患者主要有感染、贫血、出血等血液病症状外,患者还合并广泛性骨质疏松、脊髓压迫症状、骨痛、蛋白尿、静脉血栓或高凝状态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见尿毒症、不可逆神经系统受损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5]。多发性骨髓瘤是现阶段仍被视为不可治愈的一种疾病,大约有1/3的骨髓瘤患者接受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最终可见复发、再次化疗的现象,且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再次化疗有明显的耐药性,因肿瘤细胞对凋亡产生抗性,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在接受多次化疗后仍存活在体内,这是该疾病发展为复发性、难治性的主要原因[6-7]。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率在所有肿瘤总发生率中占1%~2%,其中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中占20%,且老年患者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这主要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骨骼退化、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密切关系[8]。
MP(马法兰、强的松)方案是治疗骨髓瘤的“金标准”,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足60%,且约有90%的患者有耐药反应,在难治性、复发性MM患者中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9]。现阶段,亚砷酸联合反应停、维生素C方案在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利用药物抗血管新生作用直接实现抑制患者骨髓瘤细胞、调节细胞因子分泌及免疫调节作用,同时还能对患者骨髓瘤细胞基因造成影响。不仅能够抑制患者骨髓瘤细胞产生,还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患者机体耐药性,促进骨髓瘤细胞凋亡,防止肿瘤进一步生长、繁殖。
亚砷酸属于传统细胞毒药物,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近年来将其应用于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亚砷酸可对患者细胞抗氧化系统造成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同时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亚砷酸进入人体内可产生大量活性氧,导致患者体内蓄积过氧化氢,增强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抗肿瘤作用良好。反应停(沙利度胺)属于中枢抑制及镇静催眠药物,以往主要应用于抑制妊娠期反应中,但因出现致胎儿畸形事件被禁用,但后来研究得出反应停有抗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在多种肿瘤疾病治疗中应用[10]。维生素C属于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自动氧化及继发的还原反应降低患者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提高患者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增加患者骨髓瘤细胞对亚砷酸杀瘤效应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患者抗肿瘤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54%,高于对照组的30.77%,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BC、Hb、WBC、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肿瘤细胞百分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亚丽、陈瑾[11-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因本次研究样本数较少,研究时间有限,其准确性需进一步探究验证。
综上所述,亚砷酸联合反应停、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细胞繁殖,临床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