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观察

2018-08-31 05:02刘正茂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热性灌肠儿科

刘正茂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0~4岁患儿发病率约为460/10万[1],临床以发热、惊厥为主要表现。惊厥发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功能损伤,且发作时间越长、惊厥反复发作对大脑影响越大。据统计,2%~7%热性惊厥患儿可能转化为癫痫[2],而李平等[3]研究指出,8%~20%患儿可能有行为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因此,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控制惊厥发作时间、降低惊厥再发频率,减轻因惊厥引起的脑损伤。目前,西医主要以镇静、退热等方法预防热性惊厥发作[4],但有时效果不佳,而中医中药在防治热性惊厥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5-7]。近年来,本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静脉注射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65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63±1.26)岁;平均体温(38.24±0.53)℃。对照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14±1.91)岁;平均体温(38.18±0.76)℃。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就诊时体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8]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拟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2)年龄6个月至4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由颅内感染或其他病因如器质性、代谢性疾病所致的惊厥;(2)惊厥时不伴发热;(3)因自身疾病致大小便失禁;(4)患儿家长有智力、精神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1)镇静:静脉注射地西泮(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每次1~3 mg/kg,于惊厥发作时使用。(2)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抗病毒、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钠栓剂(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每次1~2 mg/kg)直肠给药,体温>38.0 ℃时使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全成分中药颗粒(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保留灌肠(大黄、青黛各3 g,芒硝、厚朴各5 g,钩藤、白芍各9 g,蝉蜕、黄芩各6 g,板蓝根、芦根各15 g),用量:6个月至1岁每次10 mL,>1~3岁每次20 mL,>3岁每次30 mL,每日2次,根据患儿病情轻重治疗3~5 d。

1.6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经治疗后72 h热性惊厥再发率。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第7版[9]拟定。(1)显效:治疗后5 min内惊厥停止发作,30 min内体温下降1~2 ℃或降至正常;(2)有效:用药15 min内惊厥停止发作,60 min内体温下降1~2 ℃或降至正常;(3)无效:用药15 min后抽搐未减轻甚至恶化,60 min后体温无下降反而上升。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399,P<0.05。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72 h惊厥再发率比较 观察组72 h惊厥再发率为2.4%(1/42),显著低于对照组2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9,P<0.05)。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较简单,神经元的惊厥阈值低,故体温升高后极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脑皮质异常放电,进而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10]。由于惊厥时引起脑组织缺氧,可损伤神经细胞,且惊厥持续时间越长,脑神经细胞损伤越明显,据统计[11],惊厥持续时间>15 min,惊厥的复发率高达81.57%。少数病例因惊厥持续时间长、且多次复发遗留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12]。目前,西医主要以镇静、退热等方法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但有时效果不佳,同时亦给患儿带来头昏、嗜睡等副反应。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热性惊厥属于“急惊风”范畴,多由外感时邪、内蕴痰热食积以及暴受惊恐引起。小儿为“纯阳之体”,时邪从表入里,易化热化火,火热炼灼津液,聚而生痰,邪热痰火蒙蔽心神,进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角弓反张;湿热疫毒,多挟积滞,蕴阻脾胃,下趋大肠,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高热惊厥,抽搐不止。治疗当以息风、清热、镇惊为原则。本组方中大黄、芒硝、厚朴通腑泄热,钩藤、蝉蜕、青黛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白芍益肝养血,板蓝根、芦根、黄芩疏风清热泻火。诸药合用,具有通腑泄热、息风止痉之功效。中药保留灌肠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灌注于肠道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3]。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药物自大肠吸收人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肃降,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中药灌肠疗法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保留复方药物的整体性,还可解决患儿口服中药困难问题,是儿科给药方法的有益补充[14-15]。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地西泮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优于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双氯芬酸钠直肠给药,且再发率低。

猜你喜欢
热性灌肠儿科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灌肠缓解便秘是否合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