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喻璐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是古人对宣纸的美妙评价。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省宣城市)而得名,后世将这种书画艺术用纸统称为“宣纸”。中国知名宣纸有安徽宣城市泾县宣纸、云南腾冲宣纸、四川夹江宣纸、河北迁安宣纸等,各有特点,腾冲宣纸胜在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润墨性强,晕染效果好,人们称赞它墨分五色。滕宣采用腾冲高黎贡山的柳构树皮,要经过皮料、草料配料、制纸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
云南省腾冲市遍布着数百家腾宣制造厂,于师傅经营的古法造纸坊声名远扬,不少书画师指名要师傅亲制的腾宣。谈及于师傅,镇上人都会提到他“纸抄三遍”的特点和高超的技艺。
“大师抄纸(即造纸,将纸浆制成纸张的工艺过程)定是娴熟快速,为何要将一张纸抄三遍,岂不费时费力?”怀着不解,我来到腾冲古法造纸坊,见于师傅正站在水槽前抄纸,双手执竹帘,下浆、捞抄、过水,纸张逐渐在竹帘上成形,果然是反复三遍,于师傅才将帘上的纸下到纸案上,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问于师傅“纸抄三遍”的缘由,于师傅津津乐道:“一般人家确实不会抄到三遍,纸浆成本高,耗时耗力。但只抄一遍,捞出来的纸密度不平、质量不好,墨下到纸上层次分不清晰。三遍抄出来的纸好不好,懂的人用一次就知道。”于师傅追求的是“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于师傅在水槽前站定,拿起竹帘讲:“为了能把纸捞得更精确,我根据手感,做了几种粗细不同的竹帘。因为帘缝的宽细会影响纸的薄厚,粗帘帘缝宽,滤水快,抄出来的纸就厚;细帘缝窄,滤水慢,抄出来的纸偏薄。”
纸抄三遍,每一遍都有门道。“你看我这每一帘下去的深度、方向、速度都是有讲究的,一点都不能出差,不然这纸捞出来要么密度不均匀,要么重量不合要求。”
只见于师傅第一遍捞的时候,平着将竹帘浅浅地下水,大概4秒左右,让纸浆在帘子上打底留匀。第二遍竹帘下水深了一些,大概浸入三分之一左右,用时3秒,于师傅说这一捞是最关键的,要借纸浆的冲力把纸打牢成形。第三遍竹帘浸入得最浅最快,只1秒时间,帘子下到让纸浆刚好浸到浅浅一层,为的是把纸捞得密度均匀。“这要稳而准地掌握好角度、深度、速度,我的手已经有肌肉记忆,捞出来的纸误差在1克以内,一般人做不到。”
我好奇于师傅如何练就“纸抄三遍”的技艺,于师傅说最开始学捞纸时,也只捞一遍,但是捞出来一看,纸的密度不平,墨下到纸上层次分不清晰。于是,尝试着捞两遍,纸更平坦了。但是第二遍帘子下得深,捞出来的纸过厚,下得浅,达不到效果。于师傅又尝试着捞了第三遍。“捞出来的纸还是厚薄不匀,但是不能再加次数了,不然效率太低了。”于师傅琢磨,是不是帘子下水需要些技巧?“那两个月,我晚上下班了就站在水槽前,一遍遍捞,快点、慢点、深点、浅点、斜点、平点,比较它们的细微差别。”就这样一遍遍地实验,于师傅渐渐找到了手感。“我还记得我把自创的‘纸抄三遍’的方法展示给我师傅看的时候,第三遍捞出来,就听师傅喊了一声‘成了’!”
回忆起学徒时光,于师傅说:“真的苦啊,一开始只能学捣原料,一捣就是一年。后来终于熬到学捞纸了,捞了半年都捞不出师傅认为合格的纸。”
看着厚厚一摞千篇一律的腾宣,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一开始捞出来的腾宣不合格呢?”于师傅解释:“捞出来的每张纸不能有破绽,要平坦、厚薄均匀,误差不能超过1克。合格率达到70%能出师,我现在几乎能达到100%。”
于师傅精准而高效的捞纸手艺,镇上的人口口相传,可是这双手背后的经历又有多少人问津呢?谈及学捞纸的那段日子,于师傅说:“当时捞了半年都不行,差点就放弃了,后来就拼命练。每天夜里两点便开始抄纸,往水槽边一站便站到下午五点。” 我疑惑这不寻常的工作时间,于师傅解释:“这纸浆娇气啊,错过了纸浆最好的配制时间,它就变质了。工作不能停,不然它会沉淀。这样捞出来的纸,质量不好。因此,手一直泡在纸浆里,夏天手霉烂,冬天手冻疮,生怕歇了几天影响手感,这样练了三年我才学到捞纸的精髓。”学会整套工艺出师,于师傅经历了八年。
在腾冲当地宣纸店参观,好的腾宣为书画作品增添了韵致
于师傅带我们去晒纸场参观,看见快成品的腾宣,于师傅满心欢喜地介绍:“这些腾宣快一年了,马上就能成形了。”
成片的宣纸服帖地铺在自然倾斜的山地上,刚下过雨的场地尚有雨水自宣纸上透过山地间石块的缝隙顺流而下。看沿山的草木苍翠如常,我好奇漂白剂不会对草木、土壤有伤害吗?于师傅说:“我用的是将腾宣捞出来之后进行石灰和日光漂白的传统工序,不含化工漂白剂,天然无害。”
于师傅带我们走近漂白剂的摊晒地,拿起地上的一个半成品给我们看,说:“这是燎草扎起来的草把,捣烂后用石灰石泡上20天左右,再经过腌制、蒸煮,就是纯天然的漂白剂。我们当时学扎草把,天天把指头扎出血,学这一个工序好多人就放弃了。”
因为用石灰和日光自然漂白的腾宣呈弱碱性,防虫蛀、防空气酸化,画在腾宣上的画能保存千年之久。而用化工漂白,过了百年,纸上的画就没有了。
于师傅现在只有三个徒弟:“这批徒弟最多的时候有16人,可是坚持到现在的就剩下了这3人,他们已经学了5年了。”
于师傅指着柜台上光晕柔和的灯盏、古色古香的线装笔记本 、精致生动的腾宣工笔画,于师傅说:“这些都是我徒弟想出来的,年轻人想法多,懂得创新,这样才能使腾宣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