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若曦
对我来说,人生规划是一件很早就开始的事情,但中间出现了不少的变数。小学时父母希望我做一名设计师,于是送我去学习绘画;后来母亲希望我像她一样成为一名英语教师,便安排我去学习英语;等到高中文理分班时,我出乎家人意料地选择了理科。
小时候父母为我们做出的规划只是在帮我们探路、储备技能,真正确定未来要在哪条路上披荆斩棘的,还是我们自己。
其实在上高中之前,我一直按照父母为我铺设好的道路一丝不苟地走着,认为自己可能会做一个英语教师。但是上高中之后,我和物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或许是经常看电影和美剧的原因,我接触到了《生活大爆炸》和《星际穿越》。天才科学家和宇航员的故事令我着迷,而贯穿其中的物理学知识,让我产生了对这个学科的第一印象:很酷、很高深。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知乎举办了一个名为《〈星际穿越〉中的科学》的直播,一名在国家天文台工作的研究员为我们讲解了黑洞的结构、高维空间以及影片中出现的引力异常现象等天体物理学知识。此外,参观位于高能所的高能粒子对撞机让我对高能物理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专业人士的面对面交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物理学的大致分枝,但这些并没有激发我心中那份名为“热爱”的情感。
直至高二下学期,物理课程由几何光学过渡到物理光学、学习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时候,笼罩在物理学大厦上的两朵小乌云让我真正对物理学产生了想要深入研究的兴趣。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我阅读了《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其中将能量只能以某种最小单位进行量子性变化比作生活中的钱币只能以“分”这个最小单位发生变化,这个例子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同时也有助于我的理解。作者娓娓道来的语言将我这个量子物理的门外汉深深吸引,使我开始入门量子物理学。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对物理学的感情发展到了“热爱”的程度,决定在将来大学学习物理专业。
当然这件事情也遭到了不少亲戚朋友的阻拦,理由无非是以下这几条:女孩子不适合学物理,为什么不学些语言类呢?搞物理不如学经济金融类吃香,如此云云……
但上面的诸多理由都被两个字打败了:热爱。
没有什么是比热爱更能支撑着一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了。在初次涉猎时,是热爱让我们有勇气去求知;在彷徨失措的时候,是热爱支持我们继续摸索;在陷入低谷时,是热爱支持着我们继续前进。
于是我和父母勇敢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令人开心的是父母也支持、尊重我的决定,剩下的就需要我自己去奋斗去争取。
有很多同龄人都在填报志愿时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究竟是选择一个好学校还是选择一个好专业?
对我来说,选择一个好专业远远比选择一个好学校要重要。在上文提到过,我未来想要从事与物理有关的行业,因此在志愿填报时,我先将大学按照物理学专业进行了排名。当选中了在物理学方面相对靠前的、自己有希望被录取的学校后,我又对这个学校的其他专业进行了考察,将这个大学所有的专业进行排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有这所学校特色的专业,并按照自己的感兴趣程度顺序排列下来。
虽然有时事情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我们同样可以选择相关的专业进行填报。例如我本人的专业选择主要是物理,但当这所学校没有物理系或排名较低时,我会选择与之相关的,例如光电工程、人工智能之类的专业。
在还没发成绩之前,我一直是坚持留京的。在北京可以享有更大的平台去共享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机遇,和父母朋友都距离很近……总而言之,我是一个留京派。
但是当得知成绩的一刹那,所有的规划全被击碎了。这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如果仅在北京考虑,可选择 的985大学并不多,能去上的我又不感兴趣;若选择211大学又浪费了自己的分数。于是,有个从未有过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出京!
如果选择出京,那么可供选择的大学就骤然增多了,我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可是如果出京,我将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断开联系,而且我并没有独自离家生活过那么长时间,我可以适应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总盘旋。朋友们发微信来劝我,不要出京,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而在外地上大学的学姐告诉我,出京之后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
就这样纠结了许多天,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如果你都没办法出京,将来怎么出国呢?
是的,我的规划是要出国读研的,无论早晚,离家是必然的。如果现在我不借此机会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来出国,想必父母也是不放心的。
就这样,我做好了出京的心理准备,选择了京外的高校。
如今我已收到录取通知书,我被华中科技大学的建筑类录取。虽然不能学习量子物理,但是建筑学也是我喜欢的专业,同样会涉及许多物理力学的知识。相信自己的所学都不会白费,它们在冥冥之中影响着我,也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