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元媛
刚刚经历的高考,仿佛是为青春岁月中的高中篇写下休止符,又似乎翻到了青春岁月中大学篇的篇首。在每个人的青春记录本上,高考都会是非常醒目的一笔。
填报志愿无小事。
在城市、学校、专业三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中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似乎都会有不完美。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作为我国师范院校中的老大,校园不大环境不错,有着近120年的历史和良好的校风校训,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方面的鲜明特色,符合我对理想大学的期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师大人,在这生活的十八年里,我有幸品尝到各个食堂不同风味的饭菜;有幸到图书馆翻阅厚重的书籍,在自习室听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的背书声;有幸在邱季端体育馆和学长学姐一同学习伦巴;也有幸在操场跑步锻炼,挥洒汗水……
在这里成长,伴随我的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无处不在的浓厚人文气息和严谨的学习氛围。这种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气氛,是无法用语言描绘、传递的,它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沉淀成了一种气质。
同所有考生一样,选报专业时我也充满纠结。
喜欢的专业太多,了解的专业又太少,一些专业虽然喜欢但竞争又太激烈,无论如何,最终都必须作出选择,决定取舍。
我首先根据自己的分数,找到适合自己、我能坚持学下去的专业。至于自己最喜欢而不一定能上的,当然要冲一下,即使最终不成功也没什么。入学后,我还可以选择辅修专业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将来考研。总之,机会还很多,这次的选择不是终身不变的,选择本身也不能决定将来是否成功。
在选专业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意见大概占到65%,家人朋友老师的意见占35%左右。妈妈和我意见不太一致,但在我提出自己对某专业更有兴趣时,她也表示支持,同意我把将其作为首选的专业。我要感谢家人亲友充分尊重了我的意愿、倾听我的意见,让我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父母既担心达不到所报学校的调档线,又希望根据我的高考分数能考上最好的学校、最理想的专业,力求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不“浪费”一分。那几天,他们一下班就为填报志愿的事忙碌起来,不是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分析、测算,就是跟别的考生家长沟通信息、分析各种情况,哪怕是到了深夜。我的志愿申请表是直到最后时刻才提交的,可以说他们是绞尽了脑汁。我长这么大,还没见他们这么小心翼翼、犹犹豫豫过。我心里明白,他们是怕我阅历不深、感情用事,是希望最终的结果能对得起我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我们在城市、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反复比较,在兴趣、就业和分数之间多次权衡,这样的专业选择过程也启发我考虑问题要更加理性、周到。整个志愿填报过程使我了解到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也品尝了选择的痛苦。
虽然父母的一些建议没有说服我改变自己的想法,但这些饱含“心血”的建议让我的选择更踏实、更有底气,我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更感谢父母让我学会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代替我做决定。
大学生活和现在的高中生活会大不一样,学习全凭自觉。也就是说,我将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希望自己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学习和娱乐要兼顾,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做到极致,充实自己;要多读书,做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都用自己高中背过的书本知识来搪塞;弹钢琴、唱歌、健身等这些曾经的爱好,在高三这一年我放弃了不少,希望日后可以重新拾起,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坚持下去;我还希望自己学会积极争取机会,学会参与竞争和坦然接受竞争的结果,学会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学会与不同类型的同学交流、合作,敢于和老师请教、沟通,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回顾高三这一年,我觉得自己最困难的时期是一模后的那几周。一模我考得很不理想,隔三差五就会遭遇到类似发排名、年级会这样的糗事。每遭遇一次,都像是一记暴击。要不是父母每天大灌“鸡汤”,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下来了。我要感谢父母,也要感谢自己,成功和失败有时只差一小步,感谢曾经的自己从未放弃。也许大学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我相信自己可以一如既往地坚定下去,不给人生留遗憾。
有人说:“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就是全世界。”我们不期望自己抬头就能仰望到康德的星空,但坚信我们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脚下的土地。目前,我已收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出国深造,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