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交通舆情热点对行业报发展的推进作用
——以《上海交通》报为例

2018-08-30 09:28
交通与港航 2018年4期
关键词:运量舆情交通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行业报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宣传行业政策、宣传行业发展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也成为中央媒体、省市级媒体、都市类媒体以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由于报刊选题的专业性,在没有社会流通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及发展方向普及和宣导下去,就需要有更明确的抓手。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社会热点及网络舆情作为曝点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频次越发提升,同时也带给行业报刊反思:不聚焦社会及群众关注的交通问题,只会越发偏离报刊的核心价值。

所以,对于《上海交通》报而言,更多地选用及关注社会舆情热点,给予专业地解答、分析及研判正逐渐成为一种方向和常态。这也正匹配了2012年7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指出的: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充分反映国内外行业前沿动态推动行业发展、引导社会舆论、丰富人们生活。事实证明,行业报是社会公众获取行业权威资讯、交流专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部门、行业系统指导工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特色报业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军,是党报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

交通舆情热点频发加速媒体同构进程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4G网络的商用,网络资费的急剧下降,“全民媒体化”已经成为现实。有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已达到7.7亿。

交通行业作为每天市民都会密切接触与关心的行业,自然也会引发高关注度。通过对2016年1~12月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统计,发现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教育领域、公安司法以及吏治反腐等领域舆情事件数量在整体上排名前五,受关注度也较高。特别是社会治理领域,全国共发生141起舆情事件,占全年舆情总数的21.8%。从舆情事件涉及的职业群体来看,官员、教师、警察、医生、学生等成为2016年舆情事件的高频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舆情事件的群体标签属性。

图1 上海交通2017年度各平台舆情趋势

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对传统媒体全方位的挑战,也加速了媒体产业同构的进程,如上述举例所描述的,社会舆情热点就是推动进程的重要元素之一。用专业和深度来“抗衡”时效性、自主性、多元性地全面攻击,特别是站在权威发布的立场,融合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特征,相较于以概念解析概念的模式,会更接地气。

以上海交通2017年度的舆情数据为例:1、2、8、11四个月声量相对偏高,其中1、2月因春运及中运量71路的开通导致声量较高;8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要求各企业即日起在本市暂停新增投放车辆,若违反将纳入征信档案引发单车行业的回应和各媒体平台的报道;11月共享单车发展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共享单车带动的行业关注最大,其次为出租车行业。

2017年度,与自媒体关于交通各板块的关注度大体一致,网民投诉集中于公共交通、道路交通、对外交通方面,超过总投诉量的93%。其中公共交通受投诉占比最高,声量接近占比为39.38%,网民投诉基本集中呈现在地铁拥堵及故障、公交线路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其次道路交通方面主要为道路拥堵、信号灯及道路线不明确、断头路等问题的投诉较多;全年网民投诉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两件:一是蓝色联盟出租车司机脚踹女乘客一事,此事对出租车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事后在处理及问责方面,上海市交通委及出租车公司等各相关部门做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及时控制住了负面舆情的爆发。另一为韩寒吐槽71路公交车道事件,该事件舆情声量主要存在于微博平台,仅为网民对韩寒发布微博的转评,之后声量逐渐回落,也未引发重大负面舆情。

图2 各指导板块数据分类

图3 各指导板块投诉声量分布

聚焦交通舆情热点带来新机遇

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挑战的大环境里,行业报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行业报唯有顺应新趋势,遵循新形势下行业报自身发展新规律,决不能仍然墨守陈规。与其他报纸相比,行业报最大的优势就是行业特色。行业既是行业报的服务对象,也是行业报的特有资源,行业报只有贴近行业内部,深度开发行业资源,才能办出行业特色媒体。行业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报”业中打“行业”牌,谋求行业权威地位;在“行业”中打“报”业牌,搭建专业信息平台,提供内容增值服务。

立足行业内,服务全行业,这是生存之本。要从服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的“传声筒”转变为政策权威的解读者;要从概念化的专业理论的传播形态转变为专业知识新闻化的影响过程;要从单向的灌输传播方式转变为行业内外的双向沟通平台。面向行业内外,影响目标读者群,这是发展之道。

而其中最能够抓住眼球和实现专业价值的方式——就是聚焦在群众“看得见听得着”的舆情热点上!

一、行业报在负面舆情处置方面的功能定位——以71路中运量为例

作为周报,《上海交通》报每周三出版。对于周报而言,讲求时效性的消息类新闻,对于读者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新闻事件的后续深度报道,成为本报的主要着力点,力争在后一期报纸出版时,对这个新闻事件做一段时间内社会反响和相关企业反响的总结分析。

2017年2月,上海公交历史上第一条中运量公交系统——71路中运量公交线路开通,一时间上海乃至全国的媒体蜂拥而上,全方位多角度对此线路作报道。

71路中运量线路开通初期,社会上充斥着争议。行业报发挥优势的时机来了。

于是,笔者发挥长期从事公交报道的业务优势,深入企业和社区,广泛听取意见,查阅相关的数据。同时,通过和第三方舆情监测公司合作,对于中运量的网络口碑进行监测与评估,对报道的数据部分进行夯实,同时对于全面还原舆情状态和观点做精细化的修正,最终从上海城市道路资源、上海发展公共交通的意义以及中运量公交系统对探索上海发展公交专用道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对71路中运量公交线路作了报道,撰写发表了《71路中运量公交:定制的车,开“定制的”道》一文。

该文在行业报发表后,迅速被本市主流媒体转发。

在网民意见的统计与分类工作中,我发现在运行前期,超过30%市民对中运量的车速表示吐槽,认为车速相较于地铁并无优势,并且对24小时占用专用道表示不理解;后期根据市民提议,提升了中运量的车速,使部分市民表示认同,但因中运量的开通,原本部分公交线路被取消或缩线导致较多市民表示不便。为此经过多方调研,逐渐开通了多条市民需求量较大的接驳线路,此举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以此为例,《上海交通》报利用自身行业报的优势,不与社会综合性媒体抢时间,而是通过撰写“你有我深”、“你泛我独”的稿件,展现行业报的特色。

二、以热点事件为抓手,营造正面宣传氛围——以高考订车20周年宣传为例

交通行业是社会的“晴雨表”,因其与市民、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受市民的关注,容易引发舆情波动。

从工作方法和思路上说,交通行业舆情处置工作以正面宣导为主,市民对交通出行的依赖度极高,当对宣传内容认同时,市民自主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所以,主动正面宣传成为保持舆情环境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

图4 中运量71路公交专题舆情声量趋势图

图5 情感极性分布情况

图6 情感极性分布情况

每个行业有各自的特点,俗话讲:“隔行如隔山”。受到受众范围的制约,为了避免报道角度与社会综合性媒体进行“正面冲撞”,行业报往往需要深度挖掘行业一线资源和鲜活案例。行业报记者和编辑因长期深入一线,对行业发展的历史缘由和过程都极为了解,甚至是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挖掘出生动的选题的几率也更大。一篇正面报道往往是从行业报发源,再被本市主流媒体转载,由点及面,行业报的力量“不容小觑”。

基于以上两个维度的考虑,笔者认为,行业报在维持交通行业舆情环境稳定方面,也可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今年的“高考热线20周年”主题宣传就是很好的案例之一。

每年6月,为了方便考生及家长出行,上海四大骨干出租车企业强生、大众、海博和锦江等的电话调度中心,都会开通高考订车热线,受理送考用车预订。2018年,恰逢高考热线20周年。

基于长期的工作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本报编辑部提前策划,确定选题,先后走访强生、大众、海博和锦江四家出租汽车企业,寻找高考热线发展的见证者,力争最大程度还原20年间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故事。

6月1日,本报发表了《“高考热线”承载乘客“终生嘱托”20年》一文。因时间节点适宜,稿件质量优良,该文迅速被本市主流媒体转发,不少中央媒体也同时跟进。据统计,中国交通报、新民晚报、人民网、文汇网、中国交通新闻网、新民网、东方网、网易搜狐、新浪等十余家媒体刊登发表。

此次策划以高考热线为切入点,通过高考热线背后的人和事,宣扬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反映交通行业20年发展的新面貌、新气象。

用专业看待“人”在热点中追寻交通人的踪迹

城市发展,离不开交通行业职工的辛勤努力,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城市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交通行业工作者为之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但是,他们的平凡让社会无法及时了解,有些会被主流媒体所忽视。作为行业报,《上海交通》报职无旁贷地肩负着在重要节点和事件中宣传的职责。

除了每年根据全国或上海市评选出的交通行业各级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报社编辑部辟出专门版面进行宣传外,还把视角对准工作在交通各行各业的普通一线劳动者。

只是因为他们是推动上海交通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平时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不为人们所关注。

除去常规报道外,编辑部还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行业,通过专版或图片新闻等多种报道方式,宣传他们的事迹。

如夏季高温季节,记者就深入公交维修车间、地铁维保基地和各种有交通人战高温的场合,采写相关的报道。近年来,上海高温季节时间跨度延长,去年就采写了地铁维保人员夜间在高达60℃的温度下对地铁列车进行维修保养,记者还爬到空调公交车顶,拍摄公交维修工维修车辆的情景;

每年大年三十,我们就派记者深入交通人工作第一线,采写他们为保障上海城市交通正常营运“为大家舍小家”的情景;

每年春运期间,记者还会不断到机场、火车站、交通枢纽等处,采写交通人为返乡旅客营造“温暖归途”的付出。

通过这些新闻稿件的刊发,让平时默默无闻的交通人,在自己的报纸上成为“网红”,不仅拉近了他们与行业报的距离,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精神状态。

同时,通过这样的报道,使《上海交通》报更接地气,受到行业内读者的欢迎。

在机遇中展望未来行业报的未来会更好

作为行业报,笔者感觉到,除了按照新闻规律办报外,还必须在行业的专业性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交通行业不仅事关千家万户,而且关乎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在建设现代交通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创建“公交都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及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和突发事件中,都需要我们交通人的参与。

《上海交通》报不会始终处于关门办报的阶段,更需要将更多行业内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那么,如何跳出行业看行业、让社会受众更多地了解行业?这成为提升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条必然途径。

上文已经提及,行业报具备多种资源,如兄弟单位的《中国水运报》自身拥有两网三微一端(中国水运网、中国水运研究网、微博、微信、微视频、中国水运客户端)。报社聚集了行业内成百上千个门户网站,已打造成为行业“百度”。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集合行业新闻优势资源,打通与社会网络媒体联通的渠道,建立行业主流媒体宣传矩阵。这个矩阵包括:行业内官方微博、行业网络媒体、行业门户网站及社会知名网站。在采编和撰写的过程中整合行业网络媒体和线上线下意见,与社会知名网络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有效实现行业新闻社会化的途径,为行业单位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社会认知度高的新闻及舆情产品,提升行业报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运量舆情交通
云南:上半年中越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创4年最佳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2月份铁路货物运输平稳有序
美丰复肥公司8月发运量同比大增
2012年1 — 9月全国铁路主要品类货物运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