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玉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南平353000)
老年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如急慢性脑缺血、出血、缺氧等脑组织损害)引起的获得性、渐进性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综合症[1],发病年龄常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关报道表明,各种原因引起的老年痴呆发病率为3.9%,其中老年血管性痴呆是我国老年痴呆发病率最高的疾病[2],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头晕、头痛及记忆力减退[3],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与护理,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性格改变、情绪不稳,甚至出现妄想、行为紊乱、嗜睡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4],因此,在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综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并控制病情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为研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我院将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护理,具体报告如下。
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了9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 65至 85岁,平均(72.51±4.37)岁,引起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主要有:脑梗塞42例、高血压脑病29例、脑出血15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10例,病程 5至 12年,平均(7.52±1.9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71例、头痛头晕65例、性格改变20例、嗜睡1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48例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入院后常规进行健康教育,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通风,定期巡视病房,以防患者走失,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1.2.2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研究组48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强化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发病原因、病情发展、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发放老年血管性痴呆宣传手册,使患者及家属更加充分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为后续治疗与护理打好基础。
②饮食护理干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干预,为患者制定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并与医院食堂沟通,做到按时送餐、送餐到床。
③日常生活护理干预: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生活能力情况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最大限度的保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④记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护理干预: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记忆力的减退,在护理过程中,应着重对患者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规范化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不同生活环境、周围建筑、家人等方面的记忆力提问,以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的记忆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⑤心里护理干预:心里护理干预在综合性护理干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患者患有血管性痴呆后,极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较差,甚至加重患者病情的发展,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患者入院后应着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仔细倾听,耐心引导,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疾病的治疗中去,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⑥社交能力的护理干预: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障碍,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并鼓励与其他患者进行相互交谈,尽量维持患者的社交能力。
⑦家属教育: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治疗与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全部进行精神状态评分(MMSE);常识、记忆、注意力检测评分(IMCT);巴氏指数(BI)及活动能力评分(ADL),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项目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该组患者例数。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MMSE)、常识、记忆、注意力检测评分(IMCT)及巴氏指数(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提高更为明显;两组患者分组护理后ADL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经过分组对比后,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6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8例子,总体护理满意度83.33%;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27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3例,总体护理满意度93.7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MSE评分、IMCT评分、BI指数评分及ADL评分的对比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MSE评分、IMCT评分、BI指数评分及ADL评分的对比情况(±s)
组别对照组例数(n)48研究组48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χ2值P值MMSE评分10.2±2.5 15.6±2.9 10.7±3.0 19.5±2.9 10.257 0.041 IMCT评分11.1±2.1 14.2±2.7 11.7±2.4 17.5±3.1 11.854 0.038 BI指数62.7±7.5 71.9±7.7 63.1±7.7 78.7±6.9 9.713 0.043 ADL评分31.2±3.5 19.9±3.5 31.7±3.1 16.3±3.7 10.238 0.029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其中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自2010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急剧增多,随之脑血管并患者也逐渐增多[6],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血管性痴呆,一旦出现血管性痴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亲属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7],因此,如何治疗及控制老年血管性痴呆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但目前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性,老年血管性痴呆暂无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控制病情发展为主要治疗手段[8],因此,如何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护理不同于其他患者的护理,主要是由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社交功能障碍、生活能力降低、性格改变等情况,且大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较低,护理难度较大[9],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在老年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与国内学者张彩凤[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的说明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