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程项目日益复杂,项目参与方不断增多,项目管理日趋复杂。在一些超大型工程项目中,先进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实现关键在于两方面:第一是建立与项目协同管理匹配的项目管理方式;第二是搭建满足各方协同要求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在传统模式下,项目建设采用按工程阶段、按专业分工的方式,各参与方项目管理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上下游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往往导致管理不连续,项目投资、进度难以管控,项目管理处于粗放式状态。因此,通过建立系统性项目协同管理方法,降低项目内部损耗,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传统建造方式的弊端。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工程项目的参与方众多,持续时间长,期间会产生大量不同版本的文件和图档。传统方式下,工程图档和文件散落存储在不同组织项目成员的工作电脑上,在项目成员之间进行协同工作时,由于图档版本多、数据一致性难保证,容易导致错图设计、施工,后续频繁返工,最终导致项目工期延误、成本上升。
传统的图档存储方式多为文件夹和文件的方式,查找数据时只能按文件名查找,无法做到全文检索,而且传统的图档存储方式难索引,导致查找效率低下。而基于图档数据的共享、提资混乱,沟通效率低,管理难度大。在工程项目多方参与的情况下,产生的图档数量多、版本多,而且图档之间又会交叉参照引用。项目成员在通过QQ或邮件等传统方式共享文件时,经常会出现错发、参照丢失、向不同人员重复发送等现象。同时基于此类共享图档的沟通方式低效、重复、不透明,沟通过程信息不可回溯,导致设计修改频繁、项目各方易发生纠纷。
在建造过程中,项目相关人员对图档的审核、反馈、批注等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工具,图档问题难追踪。一方面因为缺少方便地浏览图档和模型的手段,需要安装多种复杂难用的专业软件,购买和学习成本高;另一方面也因为缺少将图档问题记录与修改图档的专业软件相贯通的通道,导致图档问题的修改落地难。此外,来自多人的批注分布在多个不同文件中,需要逐个查阅审核文件,修改效率低,容易出现漏改现象。
项目图档没有集中统一的存档和管理手段,导致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图档的管理不受控、存档不规范。项目完工后,项目资料归档不完整、不准确;而且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图档以纸质方式沉睡在档案室,很难为后续的建筑运维提供价值。
基于信息化协同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图档管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于云技术的图档协同管理平台为工程图档管理提供了高效手段。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对建筑行业低效的协同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有效解决了项目中图档协同管理面临的诸多难题。云端为项目图档提供集中存储空间,各参与方通过账号登录可快捷读取、编辑图档并将最新信息实时同步,实现图档资料共享,有利于项目图档规范化管理;同时,图档协同云平台提供图档查看、审阅工具,有效减少使用多种文件格式导致的软件种类数量,降低多种软件间切换带来的负担;通过云计算可实现对文件、图元乃至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提高图档协同效率。
采用云平台进行项目的图档协同后,由于所有的项目图档都集中存储在云端,对图档的版本修改、访问、传递、审阅、批复过程均可记录在案;云平台可以对过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即可梳理出人与人的协同关系、数据与数据的链接关系、人与数据的交互关系,而基于对上述关系的深度理解,协同平台还可以更加高效智能的辅助完成对数据问题的处理、数据的管理和消费。例如,当协同云平台中的任何人变更了任何图档时,平台智能辅助功能可以自动通知到受变更影响的相关人员,并智能展示、分析变更内容,从而辅助作出及时响应,快速处理解决问题。当此类关系数据和实践过程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时,可以进行云平台的人工智能决策模型的训练,最终实现从工程问题出现后的补救处理演化到自动预防相关问题的发生。
以郑州银行综合业务大楼项目为例,郑州银行综合业务大楼由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副中心(龙湖)西南角,为高层办公楼,地上21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00308平方米(其中地上69983平方米,地下30325平方米),最大消防高度为94.2米。
该项目为华中地区BIM重点工程,采用BIM平台管理模式,即由业主主导,专业咨询负责实施,工程各参与方(包括施工总包,各分包及供应商)积极配合,通过BIM管理平台完成日常模型交互、文档管理及其他协同工作,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平台设有专门的管理员进行各参与方协调管理、维护,最大程度发挥其协同优势。
由于该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建设方要求高,其中文档资料管理是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点之一,在文档资料管理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文件多。由于施工要求高,涉及复杂造型,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多方往来函件多,图档管理均为线下作业,较分散,管理难度大,而且纸质资料容易丢失损坏。二是分包多。由于项目体量大,为节省工期,本项目分包众多(个别专业拆分多标段),业主发分包的文件需经过总包流转,在分发过程中流程繁琐,且耗时长。三是变更多。项目在地下阶段施工过程中,仅结构变更就多达52份,部分区域有多次变更,变更图纸从建设方接受流转到劳务、分包方,容易造成图纸缺失、流转不及时的现象,项目变更流程层层流转,线下签字审批耗时长,项目团队无法及时进行移动流程审批和掌握项目进度,领导无法随时掌握项目进展,只能汇报或现场参观。
为了满足本项目图档管理的高要求,该项目使用云协同系统协筑作为图档协同管理工具。首先,项目建设全过程以BIM为核心的数据信息管理。图档协同管理平台一级构架为各参与方,满足业主与监理、咨询、设计院及与各专业分包之间全部信息、资料、文档的综合管理,包含但不限于图纸、BIM模型、施工记录、变更洽商记录、过程文件、会议文件、竣工资料等。通过权限的管控实现数据信息在各方之间的有效共享和管理,项目人员可以及时从平台获取项目其它参与方所分发和共享的项目资料来满足自身的工作需求。尤其是图纸的管理,通过版本管理、文件批注等功能实现图纸信息的及时更新,避免了很多由于错误信息导致的问题。此外,项目成员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访问项目信息和数据,浏览各种专业格式文件,非常便捷。
通过项目的应用,也可逐步积累企业级的项目数据库,为后续开发项目提供大量的数据参考,从而加快成本预测、方案比选等新项目决策的效率。建立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数字化档案馆,减少图纸数量,降低项目数据管理成本。
其次,基于文件的流转及审批应用。本项目从业主发包就制定了BIM实施方案,针对包括监理、总包、设计院、各分包商及供应商都提出了相对应的BIM管理平台实施要求;由于国家法律要求,采用了线上结合线下的流程管理模式。例如签证类流程,以往传统的模式为施工单位首先报签证单(包含工程联系单、造价计算书、相关图纸等纸质文件),之后交由监理单位确认工程量并转交造价咨询单位审核确认款项,最终流转至建设方进行最后的核实确认工作,并签字盖公章。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各流程的相关负责人无法时刻在办公室来进行确认审核工作,一般此类流转过程将持续数日,对现场的进度产生严重影响。而本项目调整了流程的流转模式,将传统线下的流转工作全部转移至线上完成,各方负责人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或Web端进行核实确认工作,大大提升了流转效率;线下纸质文件也可定期汇总进行签字盖章工作。
基于云平台的图档协同管理系统提升了项目图档协同管理水平,实现了项目信息、数据的高效管理,为项目各方协同工作和决策分析提供基础。该系统也进一步实现了工程项目信息的有序管理,大大提升了各方之间共享项目信息的效率,在文件交互、分发及查找节约的时间评估,相比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方便了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利用移动应用的现场信息采集以及与图纸模型关联等功能,现场问题能够及时地分配给相关方进行处理,同时能够随时跟踪问题的处理状态,从而提升了现场问题处理的效率;实现了现场实时访问BIM模型和项目图档,提高了现场信息共享能力,解决了现场资料携带不方便的问题。项目管理层能够通过平台查看每天的流程、资料等动态,全面掌握项目状况,根据项目动态做出及时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