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开展了南粤古驿道线路建设,通过充分借鉴各国历史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将文化、旅游、体育、经济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历史线路的多元协同建设新模式。
2010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绿道建设,构建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网络体系,并提出建设驿站、停车场、公共目的地、社区体育公园等服务配套设施。至2017年底,广东省绿道建设累计总里程超过13000公里,基本形成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依托绿道建设经验,2016年起,广东开展了南粤古驿道线路建设工作。
南粤古驿道泛指广东境内古代所有对外联系的通路,包括水路、陆路,官道、民间古道等。古驿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南粤地区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国际上历史线路建设的实践主要有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历史游径(Historic trail)、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三种,其中文化线路是欧洲的实践成果,历史游径、遗产廊道则是美国的创新探索。
1.基于《文化线路宪章》的文化线路实践
1964年欧洲理事会(COE)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线路”的概念,至1998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设立文化线路委员会(CIIC),标志着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遗产保护类型获得了国际文化遗产界的认可。2005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特定遗产类型。2008年11月,《文化线路宪章》(下文称《宪章》)在第十六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通过,对文化线路从定义、要素、指标、操作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解释,系统地为文化线路的认定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3)企业的安置措施不能满足员工安置需求。企业能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但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并未给予较好的解决措施,不能很好地化解职工的不满情绪,更无法给予员工相应的生活保障。
根据《宪章》,文化线路认定必须具备几项基础条件:一是能反应人类在一定时期跨越一定距离的多维、持续的货物交通或思想交流。二是有道路本体或相关物质遗产等历史遗存,三是必须产生于一定的自然或文化背景,并对该自然环境或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文化线路的发展和认定条件可见,文化线路有着强烈的“遗产保护”的需求。《宪章》提出,要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和实施体系,不仅仅针对物质层面,而是将任何可能影响文化线路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因素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保护。在不危害文化线路历史价值的内涵、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仅允许开展一定程度的旅游活动,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
2.美国国家历史游径建设实践
20世纪,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和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需求不断增强。在美国游径系统被提出并开展实践后,1968年美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国家游径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 System Act)》,确立了四类国家游径,其中包含国家历史游径(National Historic Trail)。至2018年,共建成19条,总长53112公里。
美国国家历史游径分布图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
申请美国国家历史游径有三项标准:一是存在实际历史路径,并有相关历史文件记载;二是对全国有重大历史意义;三是发展公众休闲活动和/或开展公众寻访有极大潜力。需先确认游径的文化内涵,再以步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越野道路尽可能沿袭原历史线路走向开展游径选线。游径建设尽可能尊重历史本土特色,配套照明等基础设施和住宿、标识等服务设施。
3.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建设实践
美国遗产廊道由绿色廊道(green way)发展而来,指的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的线性景观。1984年美国国会提出了第一条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至今,美国共确定了49条国家遗产廊道。与国家历史游径相比,国家遗产廊道更注重于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保护和休闲、娱乐、教育相协调的综合利用。
国家遗产廊道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为私有土地,其保护内容、管理方法、发展方向等内容均由沿线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形成遗产廊道规划。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廊道、游步道、历史遗存、解说系统四部分,由美国国会审核认定,一经通过便会根据规划制定单独的法案,用于规范遗产廊道的建设和管理。国家遗产廊道的管理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NPS)统筹,由NPS指定的合作伙伴联合社会组织和廊道上的社区居民共同实施。NPS主要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相应联邦补助资金,并在一定时间后开展监督。
4.小结
以上三种历史线路的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文化线路的实践主要是从保护的角度对历史线路展开了探索,将历史线路从单一的遗存保护拓展为对周边历史风貌的保护;而美国国家历史游径则探索了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通过配套一定的设施,推动公众开展休闲活动;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则将历史线路从单纯的线性向区域线性进行了扩大,将线路从历史路线向历史文化与生态紧密结合拓展,将活动从休闲娱乐向教育传承发展。
2016年,南粤古驿道以“两年试点,五年成形,十年成网”为行动目标开展了保护利用系列工作。在充分借鉴各国历史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更为多元复合的建设模式。
1.多元化线路构建模式
南粤古驿道以本体保护修复为重点,通过古驿道示范段建设工作,探索形成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汽车露营地建设指引》等规范指引,为后续建设长距离古驿道线路提供了技术支撑。两年来,8处古驿道示范段共修复了300余公里的古驿道,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南粤古驿道线路构建有三种模式:一是根据历史记载和古驿道本体遗存,以古驿道与中原、南洋等地区沟通联系的走向为基础建设古驿道线路。二是通过梳理古驿道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古人游历路线或特定文化为基础,形成南粤古驿道主题文化遗产线路。三是以本体走向为主导,以绿道、步道、田间道路及其他低等级道路为连接线,串联周边村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其整合成为景观优异的,兼具驿道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和沿线历史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的游线。2018年开展的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建设,就是第三种模式的创新实践。
2.多元化活化利用模式
为了做好古驿道长效保护,发挥古驿道线路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探索南粤古驿道多元化活化利用模式。通过推动古驿道在多个层面上扩大影响力,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并参与到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
1)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历史线路最常见发展模式。南粤古驿道推动旅游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做好基础建设,在线路建设时将各项旅游资源串联,并做好驿站、驿亭、大型活动场所、交通换乘点、公共厕所、露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发展旅游打好基础;二是政府推动,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鼓励旅行社针对不同年龄层推出多种古驿道特色旅游产品;三是媒体宣传,积极联系媒体,通过在南粤古驿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各大媒体上发布南粤古驿道线路路径以及沿线资源信息,大力宣传推广,推动民众自发开展旅游活动。
2)体育竞技
南粤古驿道线路除了为民众提供旅游等休闲运动的场所外,还在省体育局主导下组织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赛事,其中2016年举办了8场,2017年举办了10场,2018年将继续举办9场赛事。赛事按国际标准组织开展,创新性地将古驿道沿线文化资源和乡土资源融入竞赛中,获得了国际定向联合会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站与世界2000个城市一起举行世界定向日活动,总决赛上则举行了世界定向排位赛,参与人数和国内、国际关注度均获得了极大的增长,不断扩大“中国南粤古驿道”活动品牌的影响力。
3)文化教育
南粤古驿道承载着岭南地区与中原和南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历史,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缩影,做好历史保护是南粤古驿道线路建设的基础。一是通过收集整理古驿道沿线废弃传统建筑构件,开展对传统民居建造历史的梳理、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古驿道相关遗存的保护修缮。二是通过古驿道线路建设推动沿线名镇名村保护和特色村镇建设。三是在古驿道沿线设置科学教育场所,对沿线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信息开展科普教育。四是组织开展青少年古驿道研学活动,增加青少年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古驿道线路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文化产品,通过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古驿道也能够为沿线的农村地区带来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以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体育运动推动对沿线旅游服务设施的需求,从而推动村庄环境优化和农家乐、民宿、各类休闲娱乐配套设施的发展;二是推动沿线农村地区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对其提供融资融智支持,并在古驿道沿线设置特色农产品销售点协助做好宣传推广;三是积极联系各大高校,以驿道文化和特色产品为基础开展文化创意大赛,设计出的文创产品免费提供给地方使用,帮助地方进行文化宣传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历史线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国际上历史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未来南粤古驿道线路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目前古驿道构建模式是以“线”串联起多元文化资源,其主要作用是“路径”而非“骨架”,从而使文化保护处于散点状,不利于系统的文化保护和推广。下一步,可将对南粤古驿道主题文化线路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开展以特定文化为主题的线路建设,进一步强化文化内涵。
南粤古驿道线路建设实践已完成了从点至线的拓展,为进一步营造文化氛围,可参照美国遗产廊道的构建方式,推动南粤古驿道向区域线性发展,划定沿线协调发展区。同时参照文化线路的保护方式,将对古驿道文化有影响的所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不断强化南粤古驿道线路的文化内涵。
目前线路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目的是在做好古驿道本体和相关遗存的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古驿道的影响力,并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从长远来看,古驿道保护和线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政府的资金和人力均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推动民众参与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专家引导-民众决策-机构管理-政府监督”的推动模式,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管理和文化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