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2018-08-28 07:10陈衡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方位词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陈衡

摘要:现代汉语中关于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汉语空间方位研究的既有成果,提出了重新從语言学层面进行汉语空间方位表达形式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并初步构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是空间知识库的构建,二是空间特征集的提取与形式化转化。汉语空间方位推理的形式化研究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推进,以进一步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精密化。

关键词:方位词;现代汉语;空间方位推理;认知语言学

现代汉语中关于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黎锦熙(1924)提出方位词概念,当时称之为“方位名词”,是将它当作名词处理的,然而这也引起了后来学者们关于方位词词性的无数次辩论,直到现在这一争论还在继续。吕叔湘(1965)构建了方所范畴的框架。在这里方所指方位和处所,都属于空间范畴。方位指方向和位置关系,处所指地点。由于大多数语言学家只对方位词感兴趣,对处所词的研究很少,所以“方所”这一术语也较少沿用。因此,本文概述的立足点也是方位范畴。方位既包括空间的和也包括时间的,本文只讨论空间范畴中的方位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近二十多年来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空间方位问题的成果做一番总结,以期用系统性解释性更强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把这一问题作深入全面的论述,并借用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作指导探求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或新方法。

一、空间范畴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空间区域与空间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关于世界的两个基本概念。时间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次序关系;空间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关系。时空是一体的,但并不是不可分开来研究的。学界一般认为存在三种空间世界: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语言空间。方经民(2002)给空间区域和空间关系下的定义是:“空间区域是指事物在空间世界里所占据的地方或与之相关的方向位置,空间关系是指射体(trajector)和地标(landmark)之间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存在(静态的、动态的)或位移关系。”这个定义很适合语言学中关于空间范畴的研究,空间区域又称方所,“方”其实既指方向又指位置,“所”指处所,即定义中所说的“所占据的地方”。空间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方向关系和位置关系,前者如“头朝东”“他往村东去了”,没有位置参照点;后者如“我站在他的后面”“教学楼的东面是图书馆”,有位置参照点“他”“教学楼”。现在研究空间关系的最主要理论就是参照结构理论,后文中会详细论述。

(二)图形背景,射体地标与目的物、参照物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这对术语原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图形指人在认知过程中感知到的焦点物,背景即为衬托焦点的部分。图形与背景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例如,我们看到一幅画,首先注意到的是着笔墨的地方,而对起衬托作用的背景白色部分则视而不见,但如果没有空白部分也不可能有画。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图形或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重要的基本特性;在语言分析中,图形或背景关系首先表现为方位关系(locative relations)(赵艳芳2001)。例如,在“湖中心是一座亭子”这句话中,一般都会认为“亭子”是描述的焦点,而“湖”是背景陪衬。

射体(trajector)与地标(landmark)的说法来自认知语法的奠基人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其概念可以基本与图形、背景等同,只是更侧重于具体的应用。前面关于空间关系的定义就是运用了这对术语,因此它们也是空间关系表达的基本概念。

目的物与参照物是中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对术语的称呼。廖秋忠(1983)提出“参考点”说法,后有学者也称为“参照点”“参照物”,实为一种涵义。目的物即我们要描述的事物,是焦点,也有学者称之为客体(方经民1987a);参照物是描述目的物时所需的背景。参照物与参照点(参考点)有一点略有不同:参照物更多用于单指位置参照中的背景,而参照点在方位参照中用于“方向”、“位置”对举使用的情况更多。

(三)方位参考点

廖秋忠(1989)提出“方位参考点”说法,区分了方向参考点和位置参考点,但遗憾的是没有具体详细地分析,而且在论述中也是当作一个整体来提的。对方向参考点和位置参考点做出具体系统区分论述的是方经民(1999a、1999b):“位置参照点是运用方位参照定位时选择的参照点,方向参照点是运用方位参照定向时选择的参照点。”关于定位、定向举例如下:

A.我家住在学校的东边。

B.我看见他往东走了。

A是定位的例子,其中,“我家”是目的物,是要描写的焦点,“学校”是用来定位的位置参照点,方向参照点在语境外,是与方向词“东”相联系的参照点——太阳升起的地方。B是定向的例子,其中,“他”是目的物,是要描述的焦点,方向参照点与A同,但没有位置参考点。从两例可以看出,方向参照点是必有的,而位置参照点可有可无。

二、空间方位系统的认知结构

前面提到三个空间世界的划分:物理空间、认知空间、语言空间。物理空间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知空间则不同,一方面,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观察点时,即使面对同一物理空间世界,其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空间意象图景也会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即使处于同一观察点,不同的人对同一物理空间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方经民(1987a)的研究揭示,在位置参照中,如果使用的方位词是“左”“右”,当位置参照点有朝向时,汉语是取位置参照点的朝向来确定左右,称为客视;而日语、法语中则更倾向于取观察者自身的朝向来确定左右,称为主视。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空间认知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于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最早研究要追溯到廖秋忠(198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最早提出了“参考点”这一空间方位表达的最重要的认知概念并描写了参考点在汉语篇章中的分布及隐现——省略、承上、重提——等情况。以此为标志,此后关于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研究的文章越来越多,方位参照的理论结构也越来越完善。

方经民(1987b)正式提出了“方位参照”的概念:“方位参照是指观察者利用参照點、方位词描写某一客体所处的空间、时间方位辖域。方位参照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参照点、方位词、方位辖域及其中客体、观察点。”除此之外,作者还以结构要素的不同性质为标准,将方为参照细分为三种不同的聚合类型:(1)外物参照、整体参照、自身参照(2)绝对参照、相对参照(3)确切参照,模糊参照。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没有对位置参照点与方向参照点的不同情况作出论述专门的论述。另一方面,本文中提出的模糊参照概念其实并不属于真正的方位参照结构,它们的意义已经虚化,例如“心里”“人世间”“事实上”等。不过作者在后来的方位参照理论表述中删除并增添了一些类型,使方位参照理论的描写性和解释性更强了。

方经民(1999b)系统提出了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模型,对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系统的构成要素作了细致地描述,对方位参照的结构类型作了精细的分类,可以说,这篇文章基本上构建成功了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模型的基本框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方位参照的结构要素确定为五个:方位词、叙述者、观察点、方向参照点和位置参照点,并根据这五个要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方位参照划分为不同的结构类型:依据方位词的性质(绝对方位词如“东南西北”,相对方位词如“前后左右”),把方位参照分为绝对参照和相对参照;依据有无位置参照点,又可分为位置参照(有位置参照点)和方向参照(无位置参照点)。而位置参照又可进一步分类:依据位置参照点和观察点的关系,可分为自身参照(选择观察点为位置参照点,如“小王在我右边”。)和他物参照(选择观察点以外的事物为位置参照点,如“小王在教室的前面”。);依据位置参照点和方位辖域的关系,又可分为外域参照和内部参照,处在位置参照点范围之外的是外域参照,如“教学楼在图书馆的东面”,处在位置参照点之内的是内部参照,如“上海在中国的东部”。

方经民(1999b)对方位参照理论的论述比较完整,作者自己也说:“本文试图在散件内容(指之前的零散论述,尤其指1987a、b。引者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参照的基本理论作一比较全面的论述。”但这并不是说这篇文章中论述的方位参照理论就是完美无缺的了,例如,在最新的这个理论框架中,作者抛弃了“客体”这一空间方位表达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也许作者认为“客体”本就是要用这个框架来描写的对象,所以不再需要特别提出。但是这很有可能给这一理论的发展带来限制,以及其它应用方面的限制。例如,现在语言学也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精密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视形式的表达,比如已经有学者做过汉语的时间系统的推理运算,而空间方位系统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像计算机中的“情景转换”(即机器自动通过识别文字(图画性较强的,如童话故事)再转换成图片或动画)系统就特别需要形式化的空间方位表达的支持,而设想在这形式化表达中没有“客体”,结果可想而知。

三、空间方位推理

我们为什么要做空间方位推理呢,因为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上来说,要想完成一种语言中的方位系统的推理必须完全弄清这一语言的方位系统的构成及表达。试想如果从理论上都没有搞清语言中的方位表达方法,怎么可能进一步将其形式化地表达并进一步从程序上编码实现。其次,从实践意义来说。空间方位推理不仅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其它很多学科关注的问题。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研究的时空推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空间定位与空间查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的路标智能系统设计等等。受限于语言学研究的滞后,目前这些研究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方位表达与推理,不能实现真正语言交际意义上的推理,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无疑将大大加快汉语空间方位推理的进展。

我们认为这个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空间知识库构建。包括空间本体库和语言学本体库。空间本体库研究现实中空间的空间物体,空间关系及属性等。空间语言学本体库做传统的空间方位表达的语言学文本分析,搜集各种可能的空间关系语言表达方式,并能够按照现实空间关系进行合并或分类,这样能为后面的形式化表达提供方便。二是提出空间特征集,提出形式化表示方法,并能实现部分空间关系表达的推理。因为除非特意问两者的空间关系,类似于两者的亲属关系,需要进行推理,其它情况下仅需形式化描述出文本中的空间关系。关于表达式表示,可以如,“鹰在空中飞,狮从笼里出。”:抽象为三元组 N(Pre,loc,LM),N表实体,pre方位介词,loc方位词,LM界标或称方位参考点;则该句可表示为鹰(在,中,空)∧狮(从,里,笼);当然,汉语中表达空间关系的方式还很多,这些工作放在语言学本体库研究中,而且可以参考很多语言学家已有的研究成果。

另外,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实现文本中空间关系的自动提取。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分类器抽取篇章级空间关系的方法,把空间关系的抽取抽象为一个二值分类问题,然后在线性分类器的基础上实现 实体、空间介词、方位词、界标的提取。而要实现这些都需要对文本进行较高准确率的切词及词性标注。

四、结语

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汉语空间方位研究的既有成果,提出了重新从语言学层面进行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研究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并初步构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是空间知识库的构建,二是空间特征集的提取及形式化表达。另外,这一研究还需要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总之,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

参考文献:

[1]方经民.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视和客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2]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J].语言研究,1987,2.

[3]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

[4]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4.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J].中国语文,1989,1.

[8]吕叔湘.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J].中国语文,1965,3.

猜你喜欢
方位词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有讲究的方位词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动物们的聚会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