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018-08-28 09:44杨蕴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观

杨蕴

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所编写的一部语文教育论文集。全书的六个部分在整体上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念,包括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近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

一、课程观

1919年之前语文统称“国文”,1919年以后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1]

除界定“语文”本义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中,吕叔湘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2]其中叶圣陶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现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也得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

在整体的课程观上,他主张:(1)“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2)强调语文是“培养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叶圣陶强调写作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阅读要重视方法性的技能训练。(3)其次语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即注重培養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习惯。他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运用,在他的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受用”、“终身受用”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4)强调“以读写为中心”在“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中的发展。“以读写为中心、读写结合”的观念也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撰发行并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上。更是验证了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结合在一起学习。

二、教材观

(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作为例子起到示范作用的存在。在《谈语文教本》此篇叶圣陶为吕叔湘的《笔记文选读》作序时谈到:“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是作为“样本”起“领进门”的作用,“修行”要考察学生对教本的把握。学习知识技能,从教本中拓展开来,获得精读和略读的阅读方法,习得一定的写作技巧,获得语文能力来适应未来的生活。

(二)语文教材是起凭借作用的存在。其一,语文教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凭借;其二,语文教本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凭借。叶圣陶认为,无论是读和写、还是听和说,真正要养成能力,一要掌握其中的规律,明白其中的诀窍;二要反复经常地练习,不能浅尝辄止,练一回两回了事。

(三)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要做到文质兼美、来源丰富。叶圣陶在与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按照每课为一单元,设置单元目标,涵盖文法、修辞、文选、习问等按由浅入深的程度配置,来步步推进语文知识点的获取;这种单元组合的编排方式对语文教材编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教材编排多采用此法。

三、教学观

(一)纵观全书整体,教学观的精髓在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开篇第7页,叶圣陶就给出了《语文教学二十韵》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指导参考。语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要运用的好全在教师自己。教师教学,贵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二)对于文本的“精读”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练习”的基本模式。明确指出教师在指导之前,学生需要先预习,其目的在于能够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吟诵或宣读来把文章读通读顺;学生则要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来梳理生字生语,记录、加深印象。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还要读出文本的蕴含之意。至此,才能够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预习法,是叶圣陶“面对教材本身”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基本手段,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的意义。[5]

(三)对于文本的“略读”,叶圣陶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叶圣陶的“整本书阅读”思想。在略读时,教师要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让其领会书中要旨,在文本的基础上过渡到整本书;让学生能凭借“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

(四)在作文观上,叶圣陶主张写作要发表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文从字顺即可。在写作态度上,主张“求诚”。在本书的选篇《作文论》中的第二则“诚实的自己的话”提出了“求诚”的写作态度:“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其次,叶圣陶的作文观有着革旧的时代意识。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出“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反对小学生模仿古文,认为古文“陈义过高”、“时代不同,思想互异”等。“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抒发强烈的时代革新精神,主张在作文教授上进行改革。

四、师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学国文教师》中,列举了“7种教师”,都是在教学教法上存在弊病的。都是由于对国文的认识较差,没有顾忌到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第四部分的《教师下水》中,强调语文老师要经常“下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强调了要加强老师的自身修养,能够“动动笔”,从实际的学生角度去进行教学指导;在阅读上,教师要自己善于读书,在多种阅读方法中熟能生巧,才能够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指导。

五、意义与启示

叶圣陶的教育观和语文教育观对教育事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为生活”的语文观念,同杜威的“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语文习惯说”在21实际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他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认为获得语文本身的规律和技能对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语文要与时俱进,“听、说、读、写”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口语的语文教育,要打造“充实健全的人”与现代培养“全方位人才”的观念不谋而合等。从叶圣陶的上述众多语文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革新;并且在他的一生中,语文教育理念是受时代的变革在不断变化的,理念来源于实践之中。因此只有把理论与方法在语文教育的躬亲实践,多积累经验、多发展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我国语文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商金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发展的轨迹[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3-9.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叶圣陶著,1980.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鲁丁.《语文教学二十韵》浅释[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97.

[5]董菊初.借鉴与发展:叶圣陶精读指导模式[J].语文建设,2005(07):4-7.

猜你喜欢
教学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由《冰心诗四首》教学构想谈我的语文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
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迷思及其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