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溪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德语的教学一直面临诸多挑战,而中德班又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个方面。本文尝试从学生的英语基础入手,通过英德对比法,解决中德班德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英德对比;教学应用;教学策略
每门独立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和规则,但同源的语言之间也常有相似之处。德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两者关系密切。现如今,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十分普及,这为德语教学中采用英德对比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德班是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合作项目,培养方向多为机械电子、医学、电气工程等实用型专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德语并非他们的专业,而是工具,英德对比法从两门语言使用中具体的异同出发,符合中德班德语教学的实用性目的。
一、英德对比法在中德班教学中的意义
(一)便于理解
德语被许多人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德语最显而易见的难点就是其冗杂的语法。德语现今的语法体系很大程度上和古英语有类似之处,而现代英语虽然经过了大量简化,但仍有一些语法现象(如部分屈折语的词形变化)得以保留。对于德语初学者来说,教师适当引入英德对比法,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汉语(汉藏语系)与德语(印欧语系)之间的语言障碍,直接在西日耳曼语支下以英语的视角理解德语,便于初学者掌握一些德语中复杂的语法现象,减轻学习压力。此外,德语中许多单词也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这也能降低学生们记忆德语单词的难度。
(二)活跃课堂
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特伦斯·奥德林(Terence Odlin)的语言迁移理论,英语和德语的语言规则相近,英语的规则就会对德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即正迁移。具体表现在德语教学中,便是在适当的英德对比法中,学生会对英语、德语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提升其学习德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过来讲,英德对比法在德语语法或词汇课堂上,也是教师打破枯燥授课内容的一记良方,创新教学模式,而提高德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保持学生多语竞争力
无论是在中国学习,还是去德国大学进行深造,或者以后参加工作,英语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许多学生在学习德语以后,无暇顾及英语,而很多中德班也不设置英语课,致使学生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能力丧失殆尽,甚至难以通过国内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适当引入英德对比法,可以让学生拓宽英语和德语之间的联系,保持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留有一定的多语竞争力。
二、英德对比法的实例
(一)“性、数、格”的理解
德语中,每个名词、代词都会有“性、数、格”三种属性,需要搭配相应的冠词,如“人类”一词,本身为阳性,有一格单数der Mensch、四格复数die Menschen等八種变化,十分复杂,但又是德语的根基语法之一,很多初学者经常无法正确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与之对比,英语中的名词虽然没有这些变化,但是人称代词却保留了类似的变化,如第三人称“他/她”一词,即有多种变化,如阳性单数主语he、阴性单数宾语her、复数主语they、复数宾语them等。德语中的“性、数、格”变化与此意义类似,但扩展到了所有的名词,且冠词不再如英语般只是a/the,名词本身也不再如英语般只有复数时才变化,而是都要随着“性、数、格”而变化。相信经过了这样的对比,原本枯燥生僻的语法概念,会变得更易于理解。
(二)构词法和单词
英德之间许多构词法有类似之处,如动词名词化的-er(worker和Arbeiter)、形容词动词化的-en(widen和weiten)、名词抽象化的ship/schaft (friendship和Freundschaft)等。另外,部分单词同源,因而写法一致或类似,如information和Information、telephone和Telefon、hat和Hut。最后,还有一些单词虽然写法区别较大,但意义用法趋于一致,如hot和hei?(热、辣、热情等)、strong和stark(强壮、牢固、猛烈等)。掌握上述这些构词法和单词间的异同,均可为德语学习者减轻单词记忆上的负担。
(三)一分词和二分词作形容词
德语一分词构成为原型+d,二分词规则变化为ge+词干+t,还存在不少特殊变化。一分词几乎没有谓语功能,二分词可用来构成完成体。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二者意义上的区别。与之相比,英语-ing分词可以构成进行体,-ed分词可以构成完成体。二者也都可以做形容词,其区别也非常明显。-ing分词作形容词表示“进行、主动”的含义,而-ed分词则是“完成、被动”。德语一分词二分词作形容词的区别也恰恰如此,英德之间还存在不少可以直接进行类比的词对,如interested和interessiert、exciting和spannend等。
三、结语
诚然,英德对比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教师本人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英语水平很低的学生易混淆英德、部分德语语言现象无法对比等,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中德班这种以实用为主的语言教学课堂上,引入英德对比法是可行的,也是利大于弊的。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探索此种模式,控制好引入的量和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语。
参考文献:
[1]Terence Odlin.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王敏.语言迁移理论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