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津,郭 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又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于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1],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质量减轻等为主要表现[2]。中医没有此病名,可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呕吐”、“呕胆”等范畴。BR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西医对本病多采取促胃动力药[4]、胃黏膜保护剂[5]、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或手术治疗[6-7],虽起效快但存在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易出现并发症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BRG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9],其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然而中医药治疗BRG尚存在分型混乱、用药博杂等问题,影响了临床近一步推广应用,由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收集近5年现代期刊文献中治疗BRG的方剂,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10-11],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中药治疗BRG的用药规律,可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研发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1.1 资料来源 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2018年3月,检索词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1.2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3 纳入标准 临床研究的文献,疾病明确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治疗手段为中药汤剂(包括中药颗粒剂),主方有完整及明确的药物组成且剂量明确,治疗效果确切,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
1.4 排除标准 个案报道,综述类文献,动物实验类文献,民族医药等治疗BRG的文献,文献中所列的方剂用药剂量标识不清者,治疗手段不以中药汤剂为主的文献。
1.5 中药名称的规范 为便于数据分析,参考《中药学》[12]上的中药名称,对期刊文献中的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乌贼骨、海螵蛸统称为海螵蛸;茯苓、云苓统称为茯苓;元胡、延胡索、玄胡统称为延胡索。
1.6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 依照上述标准,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平台管理系统”里“方剂管理”模块,将整理好的方剂逐一录入,考虑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纰漏,在完成录入之后,再由双人负责录入数据源的审核,为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7 统计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中医疾病名称“胆汁反流性胃炎”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239首。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化展示等,挖掘方剂中的新组合和新处方)。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期刊文献239条,整理后共得出239首方剂,记作239条数据记录,分别从用药频次、用药基本信息、组方规律、核心组合、新处方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2.1 用药频次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239个治疗BRG的方剂,涉及药物148种。通过“频次统计”显示,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药物有22味,出现频率>50%的药物分别是甘草、半夏、柴胡、枳实、白芍和黄连,见表1。
表1 治疗BRG药物出现频次30次以上的统计表Tab.1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drugs with bile reflux gastritis above 30次
2.2 用药基本信息分析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统计报表”系统中,选择方剂统计,在“中医疾病”栏中输入“胆汁反流性胃炎”,点击“开始查询”,后点击“基本信息统计”,可以对治疗BRG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药物四气结果可见,温性药物选用最多,频次为1 005,其余依次为寒性药物(917)、平性药物(480)、热性药物(90)和凉性药物(21);从药物五味结果可见,苦味药物选用最多,频次为1 567,其余依次为辛味药物(1 251)、甘味药物(811)、酸味药物(333)、咸味药物(125)和涩味药物(51);从药物归经结果可见,选用归属于脾经的药物最多,频次为1 783,其余依次为胃经(1 487)、肺经(1 033)、肝经(559)、心经(685)、胆经(559)、大肠经(544)、肾经(287)、小肠经(128)、三焦经(94)、膀胱经(49)和心包经(41)。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表示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出现的频次)设置为80,置信度为0.6,在此条件下的组方规律共有28个,见表2。“规则分析”可分析得到药物组合规则,共88组,有3种用药模式,包含8味中药(甘草、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黄连、黄芩和陈皮),其中2位药的核心组合有24条,见表3。并可以实现网络可视化展示,更直观展示各药物及药组间联系,见图1。
表2 支持度为80的药物组合频次(置信度>0.6)Tab.2 Drug combination frequency of 80(confidence> 0.6) 次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系数与惩罚系数的约束,结合经验判断,将相关度设置为10,惩罚度设置为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16个,见表4。
2.5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在2.4的基础上,通过软件集成的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得到可聚类成新处方的组合,这些组合中对应的两个组合可以聚合成治疗BRG的新方,进而演化出16个BRG核心组合新处方,见表5。
表3 方剂中2味药核心组合模式规则分析(置信度>0.6)Tab.3 Analysis of pattern rules of two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 Cores in prescriptions(confidence > 0.6)
图1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展示Fig.1 Drug association rules network display
BRG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病机关键在于肝胆功能失调,病性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13-14]。其临床证型可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气滞血瘀型、胆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基本证类[15-17],临床治则以疏肝清热利胆,理气降逆和胃为主[18]。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用药频次方面,排在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半夏、柴胡、枳实、白芍、黄连、陈皮、黄芩、茯苓和党参,药物功效以疏肝和胃、利胆泄热、散结消痞、清热燥湿和补脾理气为主。从药物的四气、五味可以看出,现代临床治疗BRG的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从药物归经来看,治疗BRG的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其次为肺经和肝经;温药具有振奋脾阳之功效,BRG病位属于中焦,因脾阳不能生化,累及胃阴,又加肝胆气逆而发病,临床选方采用苦、辛药味为主的药物,蕴含“辛开苦降”之法则,调畅人体气机,符合BRG的病因病机,也验证了“疏肝清热利胆,理气降逆和胃”的治则。
表4 用于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Tab.4 Drug combinations for new prescription for clustering
从常用的核心对药来看,排列前10位的分别是甘草-柴胡,柴胡-枳实,甘草-枳实,半夏-甘草,白芍-柴胡,半夏-枳实,半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白芍和甘草-柴胡-枳实,多具有疏肝理气、散结消痞和和胃降逆的作用,由此可验证临床治疗BRG是基于其病因病机而辨证选方用药。从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得到的药物组合,可以聚类获得治疗BRG的16个新方,可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等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BRG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临床治疗BRG所选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为主,功效具有疏肝和胃、利胆泄热、散结消痞、清热燥湿和补脾理气,遣方用药符合BRG的病因病机。本研究总结的中医药治疗BRG用药规律,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优势,提高疗效,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并为本病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