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而小学语文又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许多小学老师共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策略与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开始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故弄玄虚,在语文课堂上搞形式上的创新,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变得苍白肤浅;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由于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受教学模式的阻碍,所以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好备课环节,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进行充分备课,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只有保证备课充分了,教师才能够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材中的文本知识相互结合,才能够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其次,教师还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挖掘出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内涵,从而做好课堂教学外的外延工作,通过寻找丰富的资料与信息,来实现课堂教学空间与范围的不断扩大,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此,教师从学生认知的角度与实际水平出发,才能够总结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挖掘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作准备,从而实现学与教的统一。为此,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保证教学过程中不乏学生所需的资料内容,从而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作用,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根本所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也需要教师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尽可能把课堂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在因素。只有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互动过程中,才能够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然而,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并不代表课堂教学无组织无纪律,为此,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维持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如此一来,学生才能不受打扰,专心学习;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再加上规范教学秩序的正确引导,才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诸多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平等地看待学生,绝不能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学生,同时教师也应该努力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进而促进学生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实践教学中一言一行的表现,应努力抛开生活中的烦恼,微笑面对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当适当给予学生赞赏、激励的语言;而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出这类问题,教师则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并以此为榜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细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轻松与愉悦,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这也是保证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四、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应及时而合理
课后的反思环节是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及时的教学反思对于增强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顯著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老师的自我教学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批判能力;而且在教学中,也不能够受已有经验的束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这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证,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结合实际情况找出自身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且在保证优势不断放大的同时,也适当逐渐减少不足之处,进而保证其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习惯动作”。
参考文献:
[1]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4(5).
[2]滕柏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3]肖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