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秀丽
摘 要:数学是教育的三大学科之一,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促进数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入手,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思维进行解题,进而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基于此,研究了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基于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解决问题
数学是需要进行思考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仅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对于学生的解题方法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没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反而会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现阶段,教育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开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的开展需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数学是思维开发的主要学科,国家对于数学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需要从小学阶段入手,开展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进而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师需要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作为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分析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
现阶段,国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會的需求,需要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采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多种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与正方形相似,结合物体的特征进而探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思维分析问题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而不是否定学生的思路。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使得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现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添加了分数加减法等内容,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解题思路多样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解题,从而探索问题答案。此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帮助学生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从而实现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例如,在进行数学计算时,题目18+9=?学生可以将18分解成10与8再进行计算,或者将18看成20-2,再计算20+9-2简化问题的难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形成多种解题思路。
3.创设教学情境探索解题思路
对于比较难的数学题目,为了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数学是教育的三大学科之一,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结合题目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对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探索解题思路,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教学环境中,进而养成采用不同思维解题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文章从创设教学情境探索解题思路、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思维分析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三方面,论述了基于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7(7):171.
[2]吴勇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探析[J].速读旬刊,2017(10).
[3]郭玉凤.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J].中外交流,2017(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