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珍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训练中应注重朗读要求的把握,朗读方式的灵活和对小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评价,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朗读的总要求。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朗读;角落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朗读又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使学生克服语言中的方言,为学生学好普通话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朗读是一种感觉活动,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在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进而借助发音器官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简言之,清晰、准确、有感情地将作品念出来就是朗读,究其实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现象
1.朗读放在被遗忘的角落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地进行课文分析,以知晓文章内容和文本情感思想为最终目的。要么就一些句段来个“蜻蜓点水”,要么就是自己的大包大揽。
2.学生的无效朗读居多
基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小学生一般都无法自觉进行有效的朗读。在学生读书的氛围里,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读基本可以视为“识字”。
3.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单一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会让课堂充满活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接触到的是单调的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一成不变的训练方式根本达不到朗读的效果。
4.缺乏朗读指导和反馈
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在语文朗读中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就会堕入“无的放矢”的怪圈,个别朗读时如果不就学生的读进行及时的朗读反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朗读训练的策略
1.明白朗读要求,做好朗读准备
课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就是读准每一个音节,吐字清楚,不增减字,不读破句子;流利就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吐字分明、声音响亮;同时注意语流中的轻重与快慢;有感情就是感情丰富地展示作品的思想内容,使作品产生艺术魅力。
当然,要很好地朗读课文,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做好朗读准备,整体熟悉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基础,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为读音的准确和朗读的通畅打好基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解决初读的“拦路虎”就尤为重要。
(2)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有助于朗读者对文章朗读的整体把握。
(3)从课文背景中去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设置情感背景,让学生去体验,只有学生对志愿军战士援朝时,在战火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了较深的认识,朗读时才会达到从朗读者口中表达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款款深情。
2.灵活运用朗读训练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难度较大或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可采用“教师示范朗读”,该种方式既可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同时也可让学生对朗读有了“切肤”认识与体验,无疑对朗读不积极或羞于朗读的学生增强了信心。当然,“师高弟子强”,要想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帮助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朗诵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课余时间多学习一些专业的朗诵知识,保证用自身高水平的“范读”,以便给学生良好的引领示范。“学生个别朗读”“小组读”“男女分读”“全班朗读”“朗读比赛”等,就是把朗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几种朗读方式既可加强朗读训练,又可激发学生喜欢朗读的热情。
3.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印象较薄时对学生加以指导。
(2)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和不同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和指导是提高朗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题材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甄别性地朗读。比如朗读《七律·长征》时首先要理解作品意思,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注意嗓音、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技巧,在多次的朗读中再加上老师的恰当指导,那么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这首律诗的磅礴大气来。又比如朗读《我想》这首儿童诗,它就需要瑰丽新奇的童心和天真无邪的儿童语言的恰当配合。
(3)靈活的朗读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教师应精心预设。
总之,朗诵是一门声情并茂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然后按要求、有计划、运用多种方式灵活训练,那么,离课标中对小学生的朗读总要求就会愈来愈近。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