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姣姣
摘 要:近年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成功地走进了课堂教学,并赢得了教师与学生的喜欢。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运用
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其地位无可撼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完善,对于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消化知识的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地运用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够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如果只有教师兴高采烈地讲述,学生散漫发呆,也不能做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科困难,毕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较差,理解能力也达不到数学学习要求。而多媒體教学可以利用视频与图像直观地展示出知识点,方便学生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本内容通读一遍,让学生自行看图认知,必定达不到吸引学生兴趣的效果,甚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各种图形展现出来,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将书本上的抽象思维化身为具象知识,小学生只有在理解知识之后,才会产生兴趣,如果难度太大,很有可能会打退堂鼓,直接放弃数学。教师也可以在利用网络拓展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从而更加全面的讲解知识,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图形,最终成功吸引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长期的处于课堂的指导地位,学生则是坐着听课的被动角色,只能默默地接收教师所传达出的数学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造成“不敢说,不敢问”的性格,最终影响整个学习生涯。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沉闷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的首要选择,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创新意识与抽象思维逻辑,在学习中“敢问,敢说,敢答”,自主地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与学习,从而更促进学生加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钟表的细节展现出来,供小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如果有学生没有掌握牢固这一知识,教师则可以返回ppt,重新将内容讲解一遍,也就是说,多媒体不存在时间的限制。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带领学生认识秒表,电子表,时钟的特征,然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总结出,这三款表的各自优点,进而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获得个性且全面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地基。
三、多媒体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差,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数学学习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是小学数学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达到课本知识的思维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辅助性工具进行教学,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多媒体教学作为强大的辅助教学工具,在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这一问题上,可谓是一把利剑,刺破各个阻碍。将多媒体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音乐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效地突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简单化。
例如,教师讲解“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的想象,可能无法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经典的图形与漂亮的图形,让学生加深记忆,也更具体地展现了两个图形的不同。这样具体的表达,完全降低了抽象思维的难度,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成功地帮助学生化解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成长的目标。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给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当今的课堂学习中,成功打入了学生内部,成为数学课堂中不可撼动的教学工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不可抗的趋势,不仅可以打造高效课堂,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晶.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1):22.
[2]王惠芳.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