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陌生化”的生态美学理论

2018-08-27 03:13李启军
南方文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陌生化天生美学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重要概念,把“陌生化”看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形式创造性和新颖性的根本标志。笔者以为,同样以语言为存在方式的理论著作也是如此,一些毫无“陌生化”特征的理论著作,也只能是平庸的理论著作。最近读到袁鼎生教授的《天生论美学》,提出了许多元范畴、元范式、元结构,或可叫作元生态美学。那带有鲜明袁氏印记的话语系统、思维方式、理论旨趣,可谓高度的“陌生化”,这里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陌生化”的生态观

对生态的理解,即生态观。国内生态美学研究者,大多是从人类(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生态”的,也即都是遵循生态学创始人恩斯特·海克尔的思路,强调“生物与其外部世界环境关系”,即相互间的生克关系。从此出发,生态美学论者强调,应该走出在大地上“技术地栖居”的迷途,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技术的栖居意味着对大地的利用、掠夺、征服、统治、恐惧,诗意的栖居意味着尊重、顺应、平等、和谐、安宁。

海克尔“生态观”的要义是重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重视环境对生物生存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除了西方的“生态观”,也有中国的“生态观”,且源远流长。“生态”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南朝梁简文帝《筝赋》说:“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唐代杜甫《晓发公安》诗曰:“隣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明代刘基《解语花·咏柳》说:“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在这些诗文中,“生态”是生命呈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生意、生趣的生动状态。《易经》说“生生之谓易”。“生生”之“易”就是指这种生命状态的不断变化流转,即生命始终在运动、变异的“动态”“活态”。

袁教授《天生论美学》及其系列生态美学著作中呈现出的“生态观”,承接的既非单纯的西方传统,也非单纯的中国传统,而是中西合璧的生态观。他曾明确界定说,“生态是活态,是生命的孕育和生发状态,是生命生发中与生境、环境、背景的关系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组织结构状态、系统运生状态。这样,生态不仅有了一般的意义:活态;而且有了三层递进的具体意义:生命的孕育和生发;生命与生境以及环境关系的生发;生命与生境以及环境还有背景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生发。”①在《天生论美学》中他又对“生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生态即活态,生态之内全是活物,生态之外概无活物。除了主张生态全活论之外,我还主张自然全活论,存在全活论。在全活的意义上,生态、自然、存在是等同的。”②

按照袁教授的“生态观”,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都是活态的,都是生态。小到微生物甚至单个基本粒子的活动是生态,大到宇宙和宇宙系的活动都是生态。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从植物到动物到人类生命活动形成的生态,袁教授却能“看”到大量存在的“无生命的生态”,比如无机界的生态,生命出现之前的宇宙以及宇宙系的生态。在《天生论美学》中,他就描述了宇宙的元生态。他认为,宇宙一直处于自使其然的旋缩—旋爆—旋胀—旋缩周而复始的旋运之中,即自旋生中。自旋生作为大自然生命的运行状态,就是元生态。

袁教授通过对各种天文观察成果的中和分析,大胆提出宇宙的自旋生元生态猜想。他认为,各级天体旋运的统一性,宇宙时空的弯曲性,宇宙正处于旋胀式生长的过程中……为他的宇宙自旋生说提供了依据。分形理论认为,整体与局部有着自相似性,這从克隆羊和克隆猴的成功中得到了确证。从DNA的双螺旋结构,也能反观宇宙自旋生的元生态。“元生态,是自然的自旋生状态,此前无它物,此外无它物,此后之物全由它所生。”③所以,宇宙自旋生的元生态成了万物生态旋发的始基,也成了审美生态旋发和美学生态旋进的始基。

二、“陌生化”的审美生态观

基于审美整生观,袁教授说:“何为审美生态,一言以蔽之,整生与美生同旋的系统,包括生命个体与生命系统,也包括宇宙和宇宙系,都可以是审美生态的样式。”④而他的审美整生观又建基于其所持的自然整生论哲学观。他指出,“在自然整生论哲学里,大自然的自旋生,是世界之元……审美生态的本源,即生命的自旋生,来自这一本元,从而有了大自然的元气、元力与元质。”⑤正如博林特所说,自然之外无一物。大自然里存在着不同层次生命的自旋生,从地球到宇宙、宇宙系,都是系统性生命,都存在自旋生,都具自整生与自美生的双螺旋,都为审美生态的本根。

袁教授认为审美生态的生发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审美随生态生发,美生随整生天成,形成审美生态生成观,即审美整生观;二是审美按生态生发,美生按整生天进,形成审美生态构造观,即审美仿生观;三是审美同生态生发,美生同整生天旋,形成审美生态本体观,即审美天生观。

首先是审美随生态生发的路径。在自然史的展开中,美生随整生天成,有了审美生态的次第生成,表现为天成美生场、天为美生场、神为美生场的先后生发。在大自然演化出人类为代表的智慧生命世界之前,大自然的自旋生中,美生与整生双螺旋,形成了审美生态自然化的潜质,有了审美生态元式的天生,成就了天成美生场。“天心转万象,万象绕天心,旋胀旋缩里,旋生复旋生。”⑥旋生旋出了宇宙的大美,“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⑦。地球生物圈的自旋生,在美生与整生的同旋中,实现了生存性与审美性的同一,展开了从美然存在到审美再到造美的生命过程,生成了生物审美生态,体现为天为美生场。生物的择食与择偶的生态活动,发展出美择的习性与天性,天然地生成审美生态。生物审美生态虽然是审美生态的初起形式,但在审美生态史上,具有元点的意义,从此出发,慢慢演化出了人类审美生态。童年的人类,从自然中走来,回望世界,感觉背后有神灵在主宰,是神灵在维护着世界的秩序与和谐。于是,原始先民的审美生态,在仪式中神为化,在神控中自然化,生成天、地、神、人、物、灵的生态和谐圈,是为神为美生场。如毛南族的《肥套》(汉译《还愿》)就是典型的仪式艺术。其仪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雷王愿,感谢雷王与众神保佑风调雨顺、生产丰收、百业兴旺;一种是婆王愿,感谢花婆保佑人丁兴旺、子孙繁多、母子平安。紧密关联着物质和物种两种生产的仪式,也体现着生命节律、生产节律、艺术节律的耦合,但更是以艺术的方式祭神、通神、悦神、求神,达成审美生态和谐,所以是原始先民审美生态神为神控性的集中表现。

其次是审美按生态生发的路径。这是美生按整生天进而辩证地发展审美生态自然化的路径。在古代,天向人对象化,人在同于天中整生与美生,生成仿天美生场。这是自然向人生成后,人向自然回生的过程。一方面是道成天下,一方面是通过法物、法道、法神,人向自然回生。在近代,人向天对象化,在同化自然中整生与美生,形成制天美生场,突出人的自由。当然,因为自由终究出自整生,其本质仍是自然。自由,从自然本然的自在、自主、自足、自律始,经由天然的自觉,达到超然的自慧,所以,最终自由与美生随整生天化。艺术的独立成为近代制天式审美生态自然化的主要成分,成为制天审美场的主干层次。在现代,整生与美生在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中和旋,形成和天美生场,也成为绿和美生场。在和天美生场中,生态自由与审美生态自由对应发展,最后走向同一。

最后是审美同生态生发的路径。审美生态圈升旋进到和天美生场,已经明显可见其绿韵了,但还只能说是新绿色的美生场。在和天美生场中,人天仍然是分立的,人类生态还缺乏融入自然生态的高度自觉和自慧,还不是审美生态自然化的高端。待到世界美生场出现,美生场才进一步呈现出深绿色,因为这时人类不再站在自然的对面,与自然互为主体,两相共生,而是重新进入自然,从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为人与自然的整生。审美整生是生态绿性与审美诗性的自然化同一,也即生态存在与诗意棲居的自然化同一。其表现形态有三:一是纯天然的同一,即整个生态系统既是完备的整生样态,又是完备的美生样态;二是人文与自然的中和性同一;三是生态绿性与审美诗性以自然为基座同一化生长。审美整生使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即绿色阅读、生态批评、美生研究、生态写作,依次关联整生世界和美生世界,生发为整生化的绿色阅读、生态批评、美生研究、生态写作。凭此,得以完生世界美生场。审美整生导建的世界美生场继续圈升旋进,形成以审美天生为审美生态范式的天然美生场。审美天生与审美整生一样,是审美与生态的同一。但是,这种同一在四个方面超越了审美整生:一是这种同一是审美与生态的天然同一,更加明确具体;二是这种同一达到了天然的境界、本然的境地,更为自然;三是这种同一是量、域、构的天态化,是极致的整生;四是这种同一是人类与自然完生的同一,是智慧生态与宇宙系自旋生的同一,是结构完形的同一。既属于人类又属于宇宙所有物种的审美天生范式,使审美生态走向了理想的天然化,相应地也形成天然美生场。天然化的审美天生及其天然美生场既在地球上独立发展,也形成宇宙和宇宙系格局的审美天生圈和天然美生场。天然美生场在审美生态全域性自然化中生发,既包括个体性天然美生场的全面生发,也包括各种时空尺度的系统结构性天然美生场的逐级生发,如此,自然美生场得以完形。

通读袁教授的《天生论美学》,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他对审美生态史的描述。他为我们展现了审美生态自然化之路的全过程,揭示了审美生态发展史上的各个重要节点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形态的美生场的生发规律。

三、“陌生化”的美学生态观

袁教授认为“在生态视域中,美学是活物,有生命,一经生发,就成了生态,就成了美学生态,就一直走在前往整生化的大道上”⑧。这里也有审美生态发展与美学生态发展的深层纠缠。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生态本体结构,形成不同性质与样态的审美场,不同审美场展开不同的逻辑结构,成为不同的美学理论,这样一个犹如复杂的生命生发过程,就成就了美学生态。“何谓美学生态?具体来说,当指它的活态,即它的活性组织结构状态、内外关系状态与系统生发状态。”⑨

如果把美学在走向整生化的历程,看成生态运动,袁教授认为可以展开为三条美学生态链:一是从和谐论美学到生态美学的哲学美学生态链,二是从模仿诗学到生态美学的艺术美学生态链,三是从生态美学逐级生发以趋向天生论美学的生态链。前两条生态链对应生发,如同两条河流汇合后,成为第三条生态链,开始新的流程和流式。

哲学美学形态的演替与转换路线,开始于古代自然和谐论美学,经由近代主体自由论美学、现代系统共生论美学,进入当代世界整生论美学,走向未来的自然天生论美学,进而转换出美生学。自然和谐论美学是人类哲学美学的第一种生态,以自然为美的本根本源。自然,在中西方古代,分别表述为天和神,所以,美的本质被认为是天和神所生发的和谐,美学即为研究和谐生发规律的学说。中国古代则是天人和谐论美学。人类哲学美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主体自由论美学,美的本质转化为生态自由,而且主要是人类的生态自由。在近代主体自由论美学中,美是自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生命力的灌注。美学从“神曲”转化成了“人曲”,变成了对人的歌唱,对人的本质的歌唱,对人的自由的歌唱。现代整体美学具有美、美感、艺术(或美的创造)整一化的美学结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美学家大都是这样的美学观。生态文明初现时,有了人类与自然各种各样的均等生发,整体美学除整体性、衡生性外,又增加了绿色性,形成了绿色衡生性美学,如新实践美学,进而形成了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生态实践论美学等共生论美学。哲学美学生态链逐环延展至此,已经显示出生态性美学向生态美学进发的历史趋势,生态美学呼之欲出。

艺术美学的演化也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生态链。西方古代的模仿诗学和中国古代的意境诗学是艺术美学的诗学传统。然后是黑格尔、鲍姆嘉通等人的艺术哲学。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始,艺术美学开始走向生活美学。艺术美学从诗学到艺术哲学,再到生活美学,开辟了艺术美学生态化的新路径,形成了大众文化、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等生态艺术学的学科群,它们的相互对生,最终成就了共生质地的生态美学。

美学形态发展到生态美学后,继续其生态化进程。生态美学从共生论美学开始,到整生论美学,再到天生论美学,最后转换出美生学,所以美生学才是美学生态化的最终目的。如果拿袁教授自己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他的《审美生态学》以共生之美作为基点,既中和了依生之美和竞生之美,又潜含了整生之美,显示了生态审美场的生发,可谓共生论美学。他的《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揭示了审美场历史地走向生态审美场的整生化历程,《生态艺术哲学》探讨整生审美场的逻辑生发,堪称分别从历史和逻辑维度展开的整生论美学研究。《天生论美学》自然就是其天生论美学探索的新成果了。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自己就在生态美学继续生态化的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他还将继续他的生态美学研究之旅,据说《美生学》正在写作之中。

审美生态—审美场—美学理论对应发展,这样一条美学生态化路线的提出,无疑是袁教授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从“生态观”的“陌生化”,到“审美生态观”的“陌生化”,再到“美学生态观”的“陌生化”,已足可见出袁教授生态美学理论的“陌生化”程度了。其“陌生化”意味着与众不同,是他的独创,也意味着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是他的新创。“陌生化”正是袁教授生态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标志。这种学术话语的“陌生化”不仅是一种学术个性的张扬,而且是一种学术高度的标举;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标志着中国学者进行自主学术思考和研究的自信心的觉醒。袁氏学术话语的个性,虽然造成了文本表层的艰深,甚至给人“异类”感,虽然带来了阅读、理解、阐释的难度,但是隐含着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未来指向。如果说西方的海德格尔式的难以理解是富有启示意义的,那么对于国内学者而言,中国的袁鼎生式的难以理解更加富有现实意义。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越来越表现出了领先世界的趋势,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也应该相应地表现出敢于向世界发声的自信。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⑨袁鼎生:《天生论美学》,23、70、203、100、183、199、30、30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⑦宗白华:《宗白华全集》(1),57-5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李启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陌生化天生美学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印花派对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纯白美学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天生好闺蜜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萌娃天生爱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