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娟 王群
摘 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况进行问卷调查,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转化就业 实证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盐城市某高职院校部分专业2016届、2017届在岗实习生。采用问卷调查、小组座谈等方法,共调查376名学生,35名教师,48家企业,回收有效问卷4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5.64%。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对顶岗实习的认识、顶岗实习的管理、学生实习后就业率、对口率及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建议与意见等。
二、调查结果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现况
调查专业的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95.45%,专业对口率72.73%,顶岗实习转化就业转化率23.11%。专业对口率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较低的专业对口率一方面说明教育资源存在浪费,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较低[1]。顶岗实习转化就业转化率是评价顶岗实习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顶岗实习转化就业,学生可以降低求职风险,减少求职成本;企业可以降低人才招聘成本,减少培训支出;学校可以提高就业率,扩大招生,促进各项工作良性循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达到学生、单位、学校共赢的良好效果。通过对该校相同专业2017届实习生采取促进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措施后,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98.82%,专业对口率86.75%,顶岗实习转化就业转化率48.26%。可见顶岗实习转化就业工作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调查对象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就业工作的现况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影响因素
1.学生因素
一是學生对岗位认识不清,期望过高,同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工作中出现的薪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心理落差大。二是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对岗位和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转实习”和“跳槽”的几率。
2.企业因素
一是企业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要支付大量管理成本与其逐利的目的相悖,同时更担心因为权责不清而带来的“无限责任”。虽然国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但仅仅以鼓励为主,并没有从税收减免、协议约束等方面制定措施具体落实,所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足[2]。
二是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质量和数量不尽合理。有些企业人才培养意识比较强,但容量有限,在实施顶岗实习过程中,某些专业的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不轮转、与专业不对口、数量不足、岗位技术含量不高等现象造成留不住实习生的困境。
3.学校因素
一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脱节。由于某些专业设置对市场没有准确的分析和调研,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不能及时做出预测,导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与社会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错位;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不够,职业性或生产性较弱;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滞后,造成学生不具备顶岗生产要求的素质和技能,难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求。
二是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松懈。学校制订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由于顶岗实习时间长、学生多、实习企业分散,岗位差异大、学生自制力差、学校师资有限等因素,很难有效落实。由于顶岗实习制度执行不规范,导致校企双方职业不清,无法开展全过程精细化管理[3]。
三是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不完善。评价偏重总结性,缺乏对实习过程的评价。调查院校仍采用传统纸质的总结、实习报告和企业签字盖章的实习鉴定进行评价,评价主观片面,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不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无法很好地检验顶岗实习的效果,降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顶岗实习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学校对其指标内涵不明确,评价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出勤情况、实习总结报告进行而对职业基本素质、任务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岗位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涉及较少,降低评价的全面性。
顶岗实习评价反馈不够及时。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改进实习计划的安排、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顶岗实习的管理。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建议
1.高职院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对接岗位要求,构建能够培养高职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胜任未来岗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2.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4]。学校要加快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形式,拓展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可以模拟职业环境,探索“体验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5]。校企双方加强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将企业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素质等职业素养渗透到学风、教风、校风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从而内化为职业道德素养。
3.高职院校要协同企业共建信息化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突破顶岗实习管理时间、空间上的瓶颈,让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提高管理效率,及时反馈考核评估结果,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技能指导、改进实习计划的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信息化可以满足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考核的动态管理需求。
信息化平台应该包含学习模块、考核模块、管理模块、信息模块。学习模块可以建设与岗位相关的在线课程,方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巩固学习,及时解决知识难题。同时校企双方建立双导师制,及时跟踪学生实习过程,通过学习互动加强岗位技能指导,消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解决不了问题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建议。
考核模块中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考核工作,发布具体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双导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多元主体考核;加强顶岗实习过程中对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过程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反馈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定量加定性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终期考核结果。
管理模块应该满足实习资格审察、实习岗位分配、实习指导教师选派、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文件提交、实习意见反馈、实习预警等要求,借助信息化动态管理顶岗实习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信息模块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就要了解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规划,通过信息模块建设展示政策制度内容、发布企业人才信息,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转化就业。
参考文献:
[1]吕昕.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有效就业的实证研究[J].学周刊,2015(03):15.
[2]张卫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转化就业控制措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谢善慈.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1):69-70.
[4]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0):104-105.
[5]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16-119.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2015/03/015);2015年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校本课题(项目编号Y201518);2015年江苏省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卫生高职院校职业文化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CK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