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公办名校变高价民校调查

2018-08-27 00:00刘英丽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35期
关键词:育才公办民办

刘英丽 刘 溜

“名校办民校”,在全国都很普遍。这种学校既能享受公办学校多年积累起来的巨大无形资产,又能堂而皇之地以民办学校的价格向消费者收费——却可免除民办学校的风险和公办学校的义务——这种“完美的结合”下掩藏了怎样的不公平?

“‘名校的公办办学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扬州广陵区教育局局长张贵联说。他认为,“名校办民校”——也就是将原来的公办重点名校改制,变成“公办民助”或是“民办公助”、“公办民营体制”的学校——国有资产不变,运行模式却是民营——不仅完全合法,而且是目前政策允许下市场经营法则与名校教育资源最为完美的结合。

这种学校在全国都较为普遍。在扬州,“名校办民校”中的最出名者,是扬州中学和育才小学。另外一些名校也在跃跃欲试。

家长的“两难”

有道选择题:A:户口所在区域的小学+少许学费;B:名校育才小学+2.4万元学费。

这道选择题是2004年9月1日扬州小学开学前,学生家长们必做的难题。王先生的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距离家最近的武塘小学教育质量不高,知名度更差,为此,他决定为女儿选择更好的学校——在扬州,教育质量好的名牌小学除了育才,还有汶河、梅岭和维扬实验小学。

育才是首选,但是不久前被改为“民校”。改制后,育才小学的学费定为六年2.4万元。而汶河、梅岭和维扬,“择校费”是6000元。当然,育才的教学质量也是最好的。

王先生经过考虑之后,选择了汶河小学。事情就是这样:名校有限,要么交纳更多费用“选择”更好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要么老老实实“就近”上普通的小学。

初中也是如此。扬州中学是百年名校,也可以说是扬州最好的中学。从这里先后走出过多位国际知名人士,老校园内还安放着朱自清的铜像。如今,扬中初中部也“民办”了,三年的学费总共3.9万元。

一位孩子在扬州初中的家长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的孩子一路都上“名校”,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自己至少要投入20万元。

据《新华日报》报道,扬州市城调队在2004年2月份做过一次调查,随机抽取了97户学生家庭、13个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进行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支出占到这些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62.7%,家庭子女的教育负担沉重。

其中,每户家庭支出的费用中包括:公办生常规学杂费、借读费、本市县和外市县择校生费用、择班生费、民营生学杂费等等10多种。“择校费”和到“名校办民校”上学的费用不菲,只有具经济实力的家庭能够负担。

“这样下去,只有有钱人才能上得起好学校了。”扬州市的家长们议论纷纷。

改制“翻牌”之道

律师张先生今年为女儿报名“育才”小学,曾询问学校领导,是否可以看看学校改制的一些文件。当时得到了很强硬的拒绝:“文件是不能看的,如果不想上我们学校就算了。”

这些文件并不是机密,但是育才分校校长贾传冰称这属于学校的“隐私”。2004年1月份制定的“育才小学三年发展规划”也在此列,在这份文件中,育才小学的领导层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名校办民校”的发展规划,也就是在2006年复制出另一个“育才”。

今年6月,育才实验学校经区教育局批准后,在区民政局登记,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1000万。董事会共5名董事,育才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出任董事长。

新办的育才实验学校为股份制,由三方联合办学:育才小学输出名校的品牌和管理,扬州广陵电子公司与育才投资公司出资金。据广陵区区教育局局长张贵联向本刊介绍,三方的股份为:育才小学除了估价为350万的无形资产,还拿出了150万的学校自主资金,占总股份的50%;广陵电子公司,是民营企业,投入400万,占总股份的40%;育才投资公司实际上是广陵区教育局下属的单位,它投入的100万主要来自区教育局的房租和贷款所得,属非财政性资金,占总股份的10%。在实验学校实现盈利后,三方按股份的比例取得回报。

育才的新校校区租用的是原城南小学的校舍。在管理上,4名教务行政人员全是育才小学原有的骨干,还有10多名育才的教师也过去支援新校,其他20多名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而来。

相比育才的改制而言,扬州中学的改制,没有引进校外的资金,而且过程也缓慢了很多,因为扬中先要停办过去的公办初中部。

扬州中学校长沈怡文对本刊介绍,过去的公办初中部是采取逐步萎缩、停招的方式取消的。原来每一年级招6个班,次年改招4个班,依年再减。初中递减则高中递增,初中部的教师除退休的外,其余的转入高中。到1998年,最后一届招的学生毕业,初中部已经全部清空。

1999年,经扬州市政府批准,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的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教育局领导2人,其中一位副局长任董事长,其余3名为扬中的领导。

后来的“民办”初中部被称为树人学校,刚开始借用了原公办学校的校舍、实验室和教师,教师工资也保留财政拨款,因此树人学校的原始积累和本校密不可分。

到今年5月,树人学校才刚刚实现“四独立”:即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和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由本校的书记任董事长,财务方面明确协议,成本每年预算和收入分配明确化。如今,扬中教育集团正在考虑吸收民营资本,将树人学校转为股份制。

“名校”品牌:无形且无价

育才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贾传冰对本刊坦言,正是意识到了“育才”两个字的品牌价值,才进行了办“民校”的改制。

据他介绍,在公办教育体制下,育才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每年的生源又非常之多,压力很大,乃至到后来一个年级15~16个班只有三四个班是本学区的学生,其他都是交择校费进来的。

“正是因为‘育才两个字,我们才能招到这么多学生,因此品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贾传冰说,“名校是历史上国家政策扶持的产物,我们觉得在市场经济时代,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办了‘民办分校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分担公办时生源过多的压力,以后获益后还可以资金回报。”

但是维扬实验小学校长刘玉宝觉得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名校办民校”主要还是政府得好处:一是教师的工资省了,由学校自己支付;二是办新学校肯定要征地,公办学校的地原来是政府贴本给的,而改制后要按商业用地征用,也就是说,民办学校要向政府交这笔钱;三是民校要交税收。

因此,刘玉宝觉得“政府是最希望改”的力量。一份扬州市教育局的文件证实了刘的说法。2003年3月18日,扬州市教育局在《关于我市区管学校改制情况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中写道,“由于各区招商引资任务重、压力大,区教育局都有招商引资任务。”比如,维扬区委要求“把该区最好的梅岭小学、梅苑双语学校、西湖中学、双桥小学作为招商引资全资合作项目推出,对外招商”;广陵区“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每个小学,年终考核时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学校一票否决……”

刘玉宝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的另一种证实。胡卫在参加教育部的考察团调研时,发现在一个地方,转制学校收来的学费,64%的费用留在学校,36%的费用是交给地方政府,其中有10%是用于对开办、推动转制学校的区县的管理人员的奖励费用。所以就形成很奇怪的景象,整个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对教育拨付的经费也是很有限,但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却非常富裕,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很富。

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意愿是如此强烈,实际上维扬实验小学也曾经被广陵区区政府询问是否愿意“办民校”。但是刘玉宝考虑到学校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将来的招生压力会比较大,因而拒绝了,“但是如果上面强烈要求,我们也会改的”,刘说。

对学校来说,改制也有诸多好处。“民办”的运营机制更为灵活,更好管理。比如,用人机制比较灵活,能自主选择教师;生源不再受限制;收费渠道也不一样了,经费使用自理。而且,“转制学校”与“纯民办”学校不一样,竞争起点要高,资金风险小、见效快。

但是刘玉宝也清楚地知道“名校办民校”实际上是钻了政策上的两个“空子”:一个是“名校”品牌这个无形资产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估价的,如今等于是“廉价出售”了;另一个是“民办”收费上拥有了自主权,是以经济利益为取向的,而国家有政策规定“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利益:改制的背后推动力

无论是育才的股份制还是扬中教育集团,都是利用过去“名校”的牌子在进行转制。但是在转制中不仅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更牵扯了主管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其中的一部分利益关系。“没有经历利益驱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不会那么积极热心去做‘名校办民校'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敬朴对本刊表示。

看上去,育才实验小学的成立全部合乎规范。但是,再仔细看一下育才学校的几大股东:育才小学、广陵电子公司和育才投资公司,育才小学原来就属于广陵区教育局,而育才投资公司实际上是广陵区教育局下属的单位,也就是说,一大半的股权,还在教育局的“自己人”手里。

据扬州市教育局另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扬州“名校办民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的方式,是国有控股,投资主体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因为政府和教育部门不能参与“盈利性质”的运作,所以一般情况下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企业来具体运作的。

“与其让外面的民间资本来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还不如我们自己来做这个事情,”这位工作人员说。

改制后的“育才”和“树人”收益增加很多。

育才小学2004年6月21日学生开始报名,原计划招8个班,每个班不超过40人,截至7月3日,报名人数共达到了2000多人。学校再向区里申请扩大招生规模,得到批准后,扩为16个班,共5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2.4万元,总共进账1200万元。

据扬中校长沈怡文介绍,1999年“树人”招了4个班,第2年7个班,然后招了两年10个班,一年12个班;现在的初一是16个班,每个班的规模都维持在36~40人。到现在为止,初中部已向本校返还了1150万,这是原来租住校舍设施的费用。

南京师范大学陈敬朴教授认为,“这相当于将由国家投资和倾斜政策多年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为区教育局和学校以及投资企业的资产了,成为一个小集体的资产。”

广陵教育局的一位人士辩解说,当地政府和教育局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这部分收益还能为改造薄弱学校做点事情”。

但是,一位公办小学的校长却表示:“如果转制学校真正跟行政主体脱离开来,如果真是民办性质,那它正常交税就可以了,怎么可能还上交一部分利润给政府用以改造薄弱学校?除非老板脑子里有问题。”

不均衡加剧

扬州市教育局人士认为,“名校办民校”本质上是以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力量扩大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到名校上学。

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扬州初中部和育才小学的招生随着“民办化”的操作,招收的学生更多了。但是,能够到扬中、育才上学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对更多的学生而言,只能望“名校”兴叹。维扬实验小学校长刘玉宝认为,“把名校转为民营的,表面上选择上或不上的权利均等,其实只是面对收入水平高的家庭,这是对受教育主体的不公平。”

有位家长在“寄予”市长中写道:“这些所谓的民办还要通过考试来招收学生,将许多好学生都招走了,而公办学校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生源流失。没有好生源教学质量就上不去,只能恶性循环,难道这就是扬州教育局的某些官员口口声声说的均衡教育吗?”

而且,这部分“名校”资源的扩大吸纳了更多好教师。据扬州市教育局人士介绍,“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比周边区县普通学校的薪酬每年要高出1万多元。在扬州,这个差别是相当大的。据刘玉宝介绍,目前育才小学的教师还能保留公办教师资格,工资又高于公办学校的教师,民校的师资肯定会越来越强。现在就已有教师流往民校的势头,长此以往,更加大了学校间的差距,造成更大范围的不公平。

“这种改制将使好的资源更好,差的更差,加剧我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结果也造成了客观的种种不公平现象。”陈敬朴说。

下一批的育才们

除了育才小学,今年上报要“名校办民校”的还有汶河小学和梅岭小学,但最终,后面两个学校没有审批下来。因此,这两个小学目前在招收“地段生”以外的学生时还是收取和往年一样的“择校费”。

汶河小学的“择校费”是6000元,为此,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沾了光”,因为如果改制成功,交的费用肯定更高。

有趣的是,汶河的“择校费”收取的方式很特别。家长们被学校通知在指定的银行交费,但是必须在单子上填写和“自己小孩三代之内无关的姓名和单位”,并且注明“本人自愿支持该校建设和教育事业”而捐赠的。

这样的折腾和不解,家长们竟然都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高兴。毕竟,自己的孩子可以到更好的学校上学比什么都重要。况且,这个机会也不是平白得来的。另外一个学生家长坦白对本刊承认,自己是托付区的教育局局长写了条子。

如今全国教育部门推行“一费制”,这些尚未“改制”的“名校”将不能再收取“择校费”。更重要的是,过去“择校费”的标准由区一级物价局制定,如今全部收归省物价局统一管理。因此,这些“名校”受到的冲击很大,看来改制成为他们收取高额费用的惟一出路。

目前,据扬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扬州市市区转制的公办学校共有110所,其中幼儿园95所,小学3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11所,高中1所。其中,公办名牌转制的学校为11所,占10%;薄弱学校为15所,占13.6%。

看来,这个数据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了。如此,来年此时,面临“两难”的家长将会更多。

猜你喜欢
育才公办民办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公办学校不插手民校,避免“民贵公轻”
神数据
人夏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