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项目式教学 “五动”模式的探索

2018-08-27 07:03
师道(人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师生教师教学

何 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要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依靠课堂,以教师讲解、学生书面练习为学习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课外实践,创设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地理学习方式。

一、地理项目式教学的提出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一真实、复杂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地理课程的特点,提出地理 “项目式教学”模式,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地理项目式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有价值的地理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实现目标的达成。

地理项目式教学是在学生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概念在应用中理解、在讨论中深化、在批判反思中提升的地理高阶思维教学模式。

二、地理项目式教学的 “五动”模式

地理项目式教学的 “五动”模式,由 “动心” “动口” “动脑”“动手” “动思”五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组成。这五个环节分别是:以教师设计的关键地理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动机的 “动心”环节;师生、生生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设计问题解决路径,以讨论为主的 “动口”环节;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 “动脑”环节;在 “动脑”基础上,由学生实施解决方案的 “动手”实践环节;最后是师生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互评的 “动思”环节。五个环节相互补充,能够有效实现地理知识的内化、地理思维的培养和地理实践技能的提高。

1.“动心”——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地理项目式教学的本质是探究式学习。首先,找到地理教学中有价值的关键问题,以此问题为学习项目,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重在设计教学活动形式与课堂教学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活动及教学问题的解决中得出结论,并提出新的问题。

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选择并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资料、素材、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究中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地理过程、形成地理概念,从而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提出好的关键问题,是开展地理项目式教学的前提。

地理关键问题应具备以下六个特征:第一、有地理学科价值。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时空广大,因此地理项目式教学必须以地图等图像为认识地理环境的工具,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第二、能引发有序的高阶思维,比如分析、推理、评估、预判。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要求地理项目式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空间系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能吸引师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第四、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回答。第五、是开放式的,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最终的和正确的答案。第六、能引发新的问题和探究。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明确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熟悉教材、教法,并对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分析,以确定关键问题。接着,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素材与案例。一堂成功的地理项目式教学课,如果花一分力气在问题的设计上,那么相应地,要花五分力气在选择与设计素材和案例上。其呈现方式主要为多媒体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

多媒体具有容量大、图文并茂的优势。以高中地理必修二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为例,围绕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的项目学习目标,利用教材中的图、案例和学生们熟悉的广州城市与交通发展图等,以多媒体形式创设情景、展现问题、组织讨论、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与案例,用地理学科语言表达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对聚落与商业网点兴衰的影响。在呈现每个案例后,让各小组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用语言或板图的形式表达,进行文图转换,用图或文呈现信息加工的过程。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是呈现地理项目关键问题的重要方式。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作为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既有空间存在的广大性,也有时间存在的久远性,地理事件和现象不可能搬进课堂进行观察和演示。地理教师需要创造条件,通过地理项目式教学,让学生主动观察地理环境,解释地理现象,进而认识地理规律;通过实地读图,培养学生真正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观测和标本采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各小组呈现学习研究成果

以广州河南石榴岗古海蚀崖地貌观察为例,围绕以下地理项目教学目标——“观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观察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及其对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影响;对石榴岗古海蚀崖地层及地质构造进行分析,了解地壳演化史;验证地形图知识,培养实地运用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地理资料素材,设计观察考察程序,完成考察作业。

2.“动口”——教师指导学生,师生对话互动

该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设计问题解决路径,以师生对话、讨论为主的 “动口”环节。教师依据所设计的地理问题,制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则、流程,以及在活动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学习指引等,学生也需对个体与团体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划,安排相应负责的同学,师生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学习活动的实施要落实到小组的每位学生,学生间互相讨论并进行记录,教师指导小组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教师以能力为依据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为5-10人,以教师为主导制定分组计划、小组活动规则、项目学习评价标准及项目教学程序。教师布置教学任务目标,师生共同讨论任务分配等具体方案。通过师生对话、分组学习,地理项目式教学致力于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3.“动脑”——小组合作,筹划方案

小组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 “动脑”环节。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讨论问题解决路径,筹划具体学习方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案给出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在校内外找出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列出考察的证据、图片并进行说明等。

小组分工应发挥所长,明确责任,轮换角色。各小组选定主持人、记录员、计时员、观测员、报告员等项目学习角色,明确角色任务。具体包括:一、主持人负责主导讨论,帮助组员了解共同目标,协助计划如何达到目标,如何专注于任务、主题以及讨论的问题,如何进行讨论,最终如何达成一致,为了发挥这一作用,主持人要中立;二、记录员负责记录各个组员以及整个小组的所有想法和观点,记录必须忠于原话观点,不能进行任何编辑或评论;三、计时员负责控制讨论时间;四、观测员负责按教师要求提出观察项目;五、报告员负责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的内容。

小组规则根据教师布置的地理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方向而制定。如果有学生不喜欢发言,此时应强调所有成员必须公开和诚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的对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学会表达;如果有学生特别爱表现,则应强调要学会倾听沟通对话,其他人发言时不得打断,鼓励创造思维,鼓励提问,可以质疑观点,但不应针对发言人本人。

4.“动手”——校内校外,学思结合

学生依小组筹划方案,通过地理园室、互联网、自然实践考察等形式来实施方案,此过程可能与“动脑”环节交替反复。动手实践不能自圆其说时,需调整筹划方案。在动手考察论证的过程中,科学的态度比科学的认识更重要,科学的认识是知识的理解,而科学的态度强调的是实事求是。

5.“动思”——总结质疑,师生评审

由各小组在全班,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呈现学习研究成果,老师和同学提出评价与反馈意见,质疑项目问题及成果,使学生对地理项目的认识更深入,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具体、更透彻。项目学习评价根据小组成员职责完成情况和学习任务完成水平进行等级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地理项目式教学的 “五动”模式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形式完成,该模式基于地理观察、地理实践等活动,为广大地理教师呈现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常态化教学图景。通过对真实地理场景的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每个学生真正学习理解人地关系。

该模式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与地理实践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生通过整个项目周期,所学到的内容是既源于生活又要在生活中应用的地理知识;从项目计划的制定,到实施评价的整个过程,学生均是主动参与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真实问题,而不是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生活、发现地理之美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地理素养深化和提升;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规律与原理的同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但教师在前期的筹划过程中投入较多,学生在实施地理项目时花的时间较多,因此地理项目式教学需要师生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猜你喜欢
师生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