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孩“弱”一会儿

2018-08-27 07:03陈复兴
师道(人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养男孩危机

陈复兴

这几年,教育界人士或者教育的有心人,大都会了解到一个词汇——男孩危机。它指的是男生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女生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学业,还有在心理素质、体魄体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前段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 《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主题报告显示,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该组织各经济体内, “女性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从2005年的61%增加到2010年的 65%和 2014年的 68%”,而且这种差距未来还可能会继续扩大。此消息一出,马上就有媒体人指出,由于学校普遍缺少男老师,以致很多男孩子就像在大观园、在女人堆中长大的贾宝玉一样女性化,学校教育缺少一层 “阳刚底色”,一些男孩子 “说话细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比小姑娘还腼腆”……这是 “男孩危机”的另一种表述。

“男孩危机”的论断,是否有合理的依据?或者只是故作惊人之语以赚人眼球?几年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的学者徐安琪曾撰文 《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引起众多关注,有的论者甚至认为此文是与孙云晓 《拯救男孩》一书针锋相对。但此后相关的话题依旧难有定论,说 “男孩危机”是伪命题吧,在当前中小学校园里,男生在学业和能力上普遍落后于女生的现象确有存在;但说它是真命题吧,在大学或更高的学习阶段,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职场,所谓的 “男孩危机”似乎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究竟应如何看待所谓的 “男孩危机”?笔者认为,理解 “男孩危机”这样一个颇能吸引人眼球、制造舆论热点的话题,需跳出以往争论的视野,不渲染所谓的 “危机”,而是厘清其背后纠缠不清、模棱两可的因素,着意寻找当前环境下促进男孩健康、自由成长的路径。

首先是让男孩 “弱”一会儿,正视男孩成长节奏慢于女孩的现实。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规律来看,女孩比男孩更早熟。某 “龙凤胎”兄妹,在10岁时女孩足足比男孩高出一个头,然而到20岁时,男孩的身高就远远超过女孩。在成长早期,女孩因为身体发育得较快,往往容易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低龄阶段,女孩在各方面都可能比同龄的男孩更出色,当老师小助手的机会也更多,获得的表扬也多,自信心就会更强一些。据统计,小学生中2道杠3道杠的“小领导”,男女比例甚至达 1:20,女生占压倒性的优势。这么一来,男生的 “气势”自然而然就“弱爆”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男孩成长节奏慢于女孩的现实,既然已经 “弱”了,就不妨让他们 “弱”一会儿,耐心等待男孩成长。假如还是用要求女孩的标准来对待同一年龄段的男孩,显然有拔苗助长的嫌疑。

其次是让男孩 “正常”一点,改变角色期待与教养方式的矛盾处境。在社会角色期待上,大家往往认为男孩应该更强悍一点、粗犷一点,女孩应该更温柔一点、细腻一点,因为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男孩子的娇气问题反而越发凸显出来。事实是现在的女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女孩了,很多女孩家庭因为母亲社会地位的提高,面对社会上偏见般的角色期待甚至歧视,就会“发愤图强”,绝不会教女孩温柔谦让,相反还为了教养女孩不惜血本,琴棋书画自不必说,连跆拳道等竞技性训练都鼓动女孩参与。教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女孩身体发育早的优势,让女孩无形中占据了成长的高地。至于男孩,因为几千年 “传宗接代”思想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往往更为娇宠,殊不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呵护,反而使男孩像豌豆公主一般娇贵。去年暑假,浙江一名初中男孩在参加夏令营时,因嫌弃有空调的大学宿舍条件太差,不如星级宾馆,第一天就“落跑”。这则新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说,现在的男孩太娇贵了,一点苦都吃不了;有人说,爸妈的溺爱造就了这些 “活宝”;还有人说,这些人假如不改变,一辈子都当 “妈宝男”,家庭经营不好,工作也虎头蛇尾。而报道中夏令营的老师也表示,每年在活动中表现娇气的男孩子比例逐年增高。应该说,这种现象在中国有其文化根源,与其指责男孩的娇气与柔弱,不如正视当今社会对男孩的角色期待与教养方式的矛盾处境,走出娇宠型的圈养怪圈,让男孩在 “正常”的甚至带有 “野性”的环境中生长。

第三是让男孩们 “自由”一点,改变 “听话第一”的学校教育评价标准。我们的教育观念总习惯于教学生听话,而听话这一点上男生又天然地不及女生,于是产生了学校培养 “合格女生”与 “不合格女生 (男生)”的说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教育者要按男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教育管理,耐心地引导他们健康而自信地成长。千万不能小惊大怪,将男生在成长过程中种种正常的表现视为不正常,甚至 “上纲上线”,将成长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误认为道德品质问题,这样既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当务之急,是要改变 “听话第一”的教育评价标准,让孩子们的成长空间更宽广一点、自由一点,从而为理解所谓的 “男孩危机”的症结所在提供宝贵的制度和精神氛围。

第四是对男孩 “优待”一点,帮助孩子找到可以依托的心理资源。这一点非常关键,目的是培植适合孩子成长的心理土壤。它包括教给孩子各种参与活动的必备技能,帮助孩子找到可以依靠的同伴甚至标杆,形成更合适的参与和互动的氛围等,让他明白 “我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在操作实务上,可以是各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和礼仪的训练、作息时间的适应等;在同伴资源上,可以是孩子熟悉的某个发小或朋友来现身说法,也可以是孩子信赖的某个老师,甚至家长也可以亲自参加亲子类的夏令营。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 “火”这么久,就是彰显了亲情的陪伴与互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对已为人父的“80后”“90后”具有一种标杆作用。当然,这种心理资源应该具有正面的 “向导”功能,即这种 “优待”是平等要求基础上的适度倾斜,要引导孩子既善于利用心理依托资源,逐渐实现自我开放,融入集体生活,而不是让他的自我封闭圈更加完整,那样就起了反作用了。

俗话说 “强扭的瓜不甜”,我们本地也有句俗话叫 “牵牛上板壁”,就是嘲讽不顾孩子的成长实际、强制管教的做法。我们需要对成长节奏相对较慢的男孩保持应有的尊重与耐性,嘲讽与斥责都是无济于事的。更可取的做法,是正视男孩在成长轨迹上暂时居于弱势的现实,改善我们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用充分的包容与同理心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分享他的成功与快乐,分担他的痛苦与忧愁,鼓励他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产生自得甚至自豪的自我成就感。只要 “落跑”的男孩最终拥有健康、自由、充分而有尊严的成长, “弱”一会儿真的无妨。

猜你喜欢
教养男孩危机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教养方程式
男孩胆小不丢人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危机”中的自信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老男孩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