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梅 张思杨
内容提要:中国和印度互为邻国,同时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近年来,中印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两国经贸互惠程度逐步加深。展望未来,如果中印能够管控分歧,商建自由贸易区,双方的获益是否比正在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更大,值得研究。在分析中印贸易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该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比较分析了中印自贸区与RCEP对中印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印自贸区与RCEP均能促使中国和印度贸易量的增长,其中中印自贸区能为中国带来较高的福利提升,RCEP能推动印度实现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研究结果,该文提出,中国和印度应发展自贸关系,发挥各自产业比较优势,保护敏感产业,正确处理双边关系,推动谈判发展。
21世纪以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飞速发展。根据2018年5月的最新数据,向WTO通报且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达287个,自由贸易区业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其中,由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于2011年倡议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与东盟等国家和经济体,至今已进行了22轮谈判。RCEP成员中中国和印度作为势头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以市场容量来衡量,中国和印度两国人口总量超过26亿,占全球逾35%,GDP占全球约20%。但双边贸易额仅占全球很小比例,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印之间经济结构和要素禀赋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经贸合作空间巨大。因此,两国间自由贸易区(自贸区)的建设也备受期待。
自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以来,目前中国已签订了16份自由贸易协定并有若干自贸协定正在商谈与研究。*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印度总理拉奥在全方位务实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正式提出了“东向政策”的概念(张贵洪和邱昌情,2012)。在“东向政策”的早期,印度在借助东南亚各国市场发展印度经济的同时,由多边带动双边,努力构筑广泛的自贸协定网络。截止日前,印度已陆续签订了14份自贸协定。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网(https://aric.adb.org/fta-country), 2018年3月19日登录。尽管中印两国积极签署自贸协定,但两国间的自贸协定谈判仍未正式启动。
近年来,中印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两国经贸互惠程度逐步加深。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中国继续保持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印投资合作也不断升温,中国企业累计对印实际投资超过80亿美元,印度企业对华投资近3年年均增幅达18.5%。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本世纪初双边自贸关系被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访华期间,提出建立“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的建议。随着中印自由贸易协定可行性研究的正式启动,两国商务部与工商部牵头举行了多次工作组会议。时任印度总理辛格在2008年访华时也对中印自贸区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然而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中印关系发展呈现“高开低走”趋势,印度工商界尤其担心中国制造业对印度本土制造业会造成强烈的冲击,这也是双边自贸关系未能积极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尽管中国与印度两国都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的商签,但两国间自贸关系一直未有实质性推进。中国和印度互为邻国,同时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如果能够管控分歧,商建自贸区,不仅将促进双边的经贸发展,而且对中印关系更好更快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双边、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葛红亮,2015)。本文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比较分析中印自贸区与RCEP的经济效应,实证启动中印自贸区的谈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双边关系与多边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的重心,而自贸区建设已然成为中国与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双边贸易关系的重中之重。从中印双边关系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基于贸易品结构对中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进行了肯定,对自贸区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预估。早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Palit & Nawani,2009)。但对中印货物贸易2002至2014年的结构分析得知,中印两国产业间分工明显(孙玮瑛和黎峰,2015),中国与印度的货物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杜秀红,2015),两国贸易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大。中印双边贸易关系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并有望继续发展下去(Keshab et al.,201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印自贸区建成的可能经济影响。在长期,中印自贸协定能为中印带来双赢的局面(Bhattacharya & Bhattacharyay,2007)。Agarwal和Ghost(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印自贸协定会使中国和印度经济得到适度的增长。其中中国在立即消除关税后能有更多收益,而印度则会从经济的总体自由化中受益。杨宏玲和张志宏(2012)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印自贸协定的贸易扩大效应,认为中印两国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中印自贸协定建立会使两国双边贸易发生质的飞跃。
在对RCEP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将RCEP与其他自贸协定进行比较研究。如Rahman和Ara(2015)综合分析了TPP、TTIP和RCEP建成对南亚国家的经济效应,认为会对南亚国家产生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赵亮和陈淑梅(2015)利用GTAP模型分析了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与RCEP建成后对各经济体尤其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每个自贸区都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成员越多、市场规模越大的自贸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也越大。也有学者基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立场分析RCEP的对策,多认为应该积极加入RCEP谈判。贺平(2016)分析了印度对RCEP的政策取向,认为印度在RCEP谈判中不能患得患失,必须着眼长远,放眼未来,从中获得长期利益。
总之,国内外学者均有对中印自贸区和RCEP的预测研究,但将中印自贸区与RCEP比较研究的文献鲜见。对区域贸易协定效应的分析一般可分为事前模拟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类。事前模拟评估是在自贸区建立前,控制各种影响区域贸易流量的相关因素,预测建成的各种效应。事后评估是在自贸区建立后,运用建立实施后的贸易流量及与贸易流量相关的数据来评价其经济效应。由于引力模型是事后的、静态的,且假设条件过于严苛,远离现实,在对自贸区影响进行事前评估时,主要采用CGE模型,其中多区域多部门的CGE静态模型被广泛运用。基于中印贸易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本文将运用GTAP分析比较中印自贸区与RCEP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中印自贸区的商建提出相应建议。
自2001年以来,除2009年之外,中国与印度的贸易额呈现稳步增长。中国从印度的进口额自2011年达到最高值233.72亿美元后持续下降,这是由于中国从印度进口额的增长已经无法抵消由于其他自贸区谈判与签订数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消费转移效应的增加。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印度将如何维持和扩大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值得印度政府和学界研究。本文从中印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成本两方面分析中印贸易现状。
除了贸易量上不断增加以外,中印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程度也有待观察。依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双方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贸易互补性指数通过计算两国各部门的比较优势,综合判断双方贸易产品结构互补性的程度。本文为此计算了中印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于津平,2003)(见表1)。
模型如下:
RCAxik=(Xik/Xi)/(Wk/W)RCAmjk=(Mjk/Mj)/(Mk/W)
其中,i表示中国,j表示印度,RCAxik为i国k类产品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Xi分别为i国j类产品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Mjk、Mj分别为j国k类产品和所有产品的进口额;Wk、W分别为世界范围内k类产品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Cijk表示i国和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Cij则表示i国和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当RCAxik大于1时,说明i国k类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且数值越大表明优势越显著,反之亦然。当RCAmjk数值越大,则说明比较劣势越显著。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则说明i国出口产品和j国进口产品的互补程度越高,两国贸易互补性越强。
表1 中印主要贸易品的RCA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2015年)
资料来源: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由于2016年中国存在部分缺失数据与预测数据,故选择2015年数据进行计算。
由表1可知,中国在制成品、机械与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原材料和矿物燃料上存在比较劣势。而印度在农牧食品、化工产品、制成品、杂项制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原材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肪和蜡以及贵金属上表现比较劣势。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分别为0.69与0.90,和UNCTAD数据库最新提供的贸易互补性数据进行对比,2013年中国和世界整体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为0.5,其中与美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为0.6,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为0.3。总之,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高,中印贸易存在着较高的互补性。
另外,本文试图采用增加值数据计算中印两国各产业的比较优势,但限于可获得数据范围,仅计算了中印两国2011年的RCA指数与基于增加值的比较优势(VRCA)指数(王直等,2015),得到结果如图1。
图1 中国和印度2011年各部门的两种RCA指数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UIBE GVC Index数据库计算整理。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在纺织制品上RCA指数最高,达到了2.85。在计算了VRCA指数后,对比发现,传统RCA指数低估了中国农林牧渔、轻工食品、木制品、化工产品和金属制品的竞争力,其中农林牧渔、化工产品和金属制品的VRCA指数超过了1,从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由于UIBE数据库采用的是ISIC ver.3标准,而UN Comtrade数据库采用的是SITC ver.4标准。通过比照两者的分类标准,再将结果与表1进行对比,发现与表1的结论基本一致。具体而言,在SITC分类下,中国在机械与运输设备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而运输设备部门具有比较劣势。对比印度则发现,印度的各部门比较优势几乎没有改变,传统RCA指数高估了其他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低估了农林牧渔的竞争优势,说明印度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较低位置,制造业发展水平滞后。印度应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生产,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从而获取出口国内附加值收益与实现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盛斌和陈帅,2016)。
在进行事后分析时,引力模型被广泛用于分析各因素对两国贸易的影响,其中贸易成本指数Tij是核心因素。Yao和Whalley(2017)从基本引力模型方程中推导得出了贸易成本等式:
其中i与j分别表示中国与印度,xij与xji是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国内贸易额xii与xjj则通过等式xii=yi-xi计算。出口总额xi与中印双边贸易额数据均可从UN Comtrade数据库中得到,总收入yi则通过GDP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差值计算得出,这些数据可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获得。由于数据获得范围的限制,本文计算了中印2009-2016年的贸易成本指数,其中σ-1采用相同取值为8.3,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中印贸易成本指数和双边贸易总额变化(2009-2016年)资料来源:作者依据UN Comtrade 数据库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计算整理。
由图2可以看出,尽管中印的贸易成本指数在2010年达到了最低的0.569,但在之后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了0.685,超过了2009年的0.617。尽管由于数据更新,计算得到的最终值存在着细微差异,但总体变化与Yao和Whalley(2017)的文中趋势相同,并且发现2015与2016年贸易成本指数在2014年基础上继续上升。在2010年贸易成本指数降低时,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实现了飞速增长。但从2014年以后,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变化甚微甚至略有下降。这表明中印贸易成本存在着较大缩减空间,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望实现进一步提高。
基于两国的贸易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和印度存在着建设自贸区的客观条件与主观需求。自贸区的建设能推动两国贸易,引进对方先进技术,进而显著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董直庆等,2017)。全球战略重心正在向印太地区转移,中国和印度作为印太地区的最大的新兴大国,应相互合作,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博弈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中印自贸区与RCEP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影响。
GTAP模型是由Purdue University推出的一种多区域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国内外学者多用来分析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效果及影响。本文采用GTAP数据库第九版(以下简称为GTAP9),使用的是以2011年为基期的数据,包含了140个国家/地区和57个产业部门。模拟分析软件是RunGTAPv3.69,采用标准的闭合法则,求解方法为Gragg 2-4-6外推法以提高模拟精度。
本文将GTAP9中1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将RCEP以外国家进行整合,合并为9个国家和地区,即: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东盟、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其中东盟十国由于GTAP9分类的原因加上了东帝汶。同时,本文在对照GTAP9和ISIC ver.3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将57个产业部门整合为11个,即:农林牧渔、能源矿产、轻工食品、纺织制品、木制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依据UN Comtrade中2016年数据并和本文GTAP9部门分类进行对应,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化工产品、纺织制品、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产品集中在能源矿产、化工产品、纺织制品和运输设备。
尽管中印自贸区与RCEP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取消所有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但是考虑到多方谈判的困难以及各方对本国敏感行业部门的保护,以及秉持逐步取消关税壁垒的谈判原则,因此谈判各方直接取消关税壁垒的可能性极微。另外由于中国、韩国、印度的负面清单包括农业产品、乳制品及纺织品,其中印度想排除乳制品、纺织、汽车、机械、橡胶、香料和钢铁等产品列入初始清单中。*资料来源:中国税网(http://www.ctaxnews.com.cn/guoji/guojiss/201502/t20150227_55510.htm)。对应到本文的分类中,印度想排除的主要集中在纺织制品、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而中印韩三国列出的负面清单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和纺织制品。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中印自贸区成立时,选择能源矿产、化工产品、纺织制品、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实现零关税,其他平均按50%水平降税。在RCEP建成的情况下,能源矿产、轻工食品、木制品、金属制品和其他制造业实现零关税,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平均按50%水平降税,农林牧渔和纺织制品不降税。*本文还对25%和75%的关税削减幅度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与50%水平相同结论的实证结果。
鉴于印度在RCEP中暧昧的态度,情景一考虑的是RCEP未能建成而中印自贸区建成的情况;情景二是基于各方的积极推动,RCEP顺利建成后中印自贸区尚未建成的情况;情景三则考虑中印自贸区与RCEP均建成的情况。
表2和表3为三个情景的模拟结果。依据表2,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何种情景,自贸区的建立都会促使各成员国贸易量的增加,同时非成员国的贸易量会遭到抑制,而且自贸区的缔约国越多、开放市场规模越大,各成员国的进口量与出口量的变动率也越高。RCEP建成后除了日本贸易余额为负,表明是贸易逆差外,其他RCEP成员国的贸易余额均为正数,表明是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状况的改善。各国的GDP除了印度为负以外,在自贸区建成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非成员国的GDP则有所下降。印度的贸易余额有所增加,福利减少了8.91亿美元。中国的贸易余额与福利都有大幅增加,达到6.22亿美元与40.23亿美元。尽管印度的GDP有小幅下降,但印度的进口总量变动率与出口总量变动率相比其他国家非常突出,达到1.57%与2.37%。中国进出口总量变化率有小幅增加,分别达到0.51%和0.46%。
表2 中印自贸区和RCEP模拟结果
国 家贸易余额变化(百万美元)福利变化(百万美元)贸易条件变动率(%)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中 国622.66107.87382.804022.914380.316067.690.16-0.060.01印 度577.653507.303828.01-890.941861.711386.83-0.31-1.40-1.57澳大利亚-7.60255.92254.29-61.382870.482867.80-0.030.710.71新西兰-1.2863.3762.65-7.59644.31638.82-0.021.221.21日 本0.92-161.51-160.73-45.6412000.2811942.68-0.011.021.02韩 国-6.06174.43170.13-72.694459.834392.05-0.010.480.47东 盟-30.75473.55456.39-271.396189.226035.89-0.020.330.31美 国144.772075.762141.54-363.65-3257.98-3439.94-0.01-0.12-0.12
表3则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中国和印度各部门产出的变化情况。在RCEP未建成而中印自贸区建成的情况下,中印的各部门产出都有些许的增长或下降。在对化工产品取消贸易关税后,中国的化工产品产出增加了0.20%,说明中国在化工产品部门是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这也符合图1中利用增加值数据计算的RCA结果。两国机械设备的产出都有所下降,中国与印度分别下降了0.09%和1.07%,说明中国和印度在机械设备领域已经有着较高的交易量,在其他部门降低贸易关税之后,有部分资金转而流入了其他部门。印度的能源矿产和其他制造业部门产出增加了0.36%和1.00%,表明印度在这两个部门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能看出印度出口还是依托于低附加值产业,出口产业结构有待发展。
表3 部门产出变化表(%)
而在建成RCEP后,可以发现,RCEP的所有成员国都有着较高的福利增加。各成员国的贸易量大幅增加,印度在中印自贸区和RCEP都建成的情况下,进口总量变动率与出口总量变动率达到了最高的5.58%和8.91%。中国在RCEP建成后进出口总量变化率也有所上升,达到2.64%和2.26%。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除印度外大体有所改善。印度的贸易条件恶化,说明印度商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下降,这是因为印度在进一步开放后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看到,在中印自贸区与RCEP均建成的情况下,印度在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和木制品的产出上有所下降,其中轻工食品的产出下降最为突出,达到了9.29%,而工业制成品的产出有所上升。这表明印度在轻工食品上附加值低,存在比较劣势,同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能依托于中印自贸区以及RCEP的规模更大、自由度更高的市场产生更多有效需求,充分发挥印度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更高经济利益。
分析中国的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工业制成品的产出均有所下降,而初级产品的产出有所上升。运输设备的产出下降在中印自贸区与RCEP均建成的情况下达到了最高的0.61%。模拟结果表明,东盟和韩国在RCEP建成之后,在各项指标上都有着大幅的改善,日本的福利变化达到了最高的12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劣势,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含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印度在RCEP谈判中表现出的暧昧态度,甚至有部分国家指责印度“阻碍”谈判的进展。本文又增加了情景四与情景五对印度退出RCEP后RCEP建成的情况进行了模拟。情景四为印度退出RCEP且中印自贸区未建成,情景五为印度退出RCEP但中印自贸区建成的情景。模拟得到的结果见表4和表5。
综合表4和表5可以发现,印度退出RCEP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本文的基本结论。在中印自贸区未建成的情况下,印度的GDP、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存在着负向的变化,贸易条件变化率是-0.10%。特别可以发现,印度在能源矿产、轻工食品、金属制品和其他制造业的产出变化为负,而RCEP实行零关税的部门都在其中,这表明印度退出RCEP的情况会使印度的产出受到显著抑制。在中印自贸区建成的情况下,印度的进口量与出口量变化有了大幅的改善,与其他RCEP成员国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RCEP对印度部门产出的抑制效果也有所改善,并且发生了产业资金向其他部门的转移。这说明建立中印自贸区与加入RCEP能改善印度的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印度的贸易量的扩大,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表4 印度退出RCEP模拟结果
表5 印度退出RCEP情况下部门产出变化表(%)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以及中印两国实力的迅速上升,中印关系可能会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印自贸关系亦将备受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计算了中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成本,接着运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印自贸区与RCEP对中印两国带来的经济影响,对两国的自贸关系建设得出初步结论。
首先,自贸区的商建要充分考虑双方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优势。依据本文分析,中印两国市场具有较高的互补性,中国在制成品、机械设备以及杂项制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在农业与食品、化工产品、制成品、杂项制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可以为印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印度在IT产业、医药行业等具有较好基础。中印在进行自贸区谈判时,应充分考虑到双方的互补性优势,发挥本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以推动双边贸易的扩大。
其次,中国和印度在参与自贸区谈判以及RCEP谈判时,针对本国的敏感产业应做好防护工作。中国在RCEP建成后运输设备产出降低了0.66%,印度在中印自贸区建成后机械设备产出降低了1.07%,在RCEP建成后轻工食品产出降低了9.36%。中印两国应在保护好本国敏感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自贸协定谈判,充分考虑对方利益关切,促进本国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中国和印度要正确处理双边关系。中印自贸关系早已提上议程,但自贸区谈判却迟迟未正式启动;RCEP的谈判亦未收官。中印之间由于政治、地缘问题等原因发生过摩擦,但印度内部也存在着有识之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发展,世界也需要中印共同发展”。印度应认清历史,着眼长远,建立有效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双方的交流,提高双方对于中印自贸区建立的认识。
总之,中印自贸区与RCEP能推动各自成员国贸易增长,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一方面,中国应努力推动中印自贸区与RCEP的谈判,在支持东盟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推动RCEP谈判早日达成协议;与印度进行自贸协定谈判时,引导中印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大、质量高的自由贸易协定能促进印度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降低印度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量。印度在进行自贸协定谈判的时候不可患得患失,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与各方积极协商,努力推动谈判的顺利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印度应顺应潮流,积极推动RCEP的尽早达成以及中印自贸区谈判的尽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