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姜昊旻
内容提要: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必然选择。该文通过对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综合效益分析,探索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和路径,提出对策建议,旨在通过建立促进以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法律制度和支持保护体系,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带动体系,推动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后备资源,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协同发展、智能化发展,有效化解现代农业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困境。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化发展,必须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稳定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生产环境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模式。需要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来弥补农业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现有的农业建成区,由于多年积累的问题较为突出,欠账较多,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改变。既有路径依赖的因素,也有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有其自身规律。在确立长远战略目标和举措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分步实施。先遏制、控制恶化的势头,再逐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后备资源待开发地区,其资源丰富,环境的本底好,生态系统稳定、功能好,且相对集中连片。这类区域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高起点规划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次机会一定不能再错过,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积极探索出新路。通过对利用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我们更加坚定了这项建议。
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格纳·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一国穷是因为它穷”。同样资源的缺乏也是阻碍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土地资源的极度匮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追求高产量,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这种资源的贫瘠使农业发展陷于恶性贫困发展之中。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可增加农业资源的供给,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突破农业贫困恶性循环发展的困境,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平衡发展是理想化的,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增长极中心”逐步地传向其他领域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创新集中于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推进型产业。因此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发展增长极中心,带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高投入、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采用生态循环农业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的配套基础设施,建成了规模化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即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中心”),进而成为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增长极”,发挥着带动周边发展,并促进整个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动态变化的需要,以组织和管理过程、特定资产和发展路径三个关键要素来形成和增强企业动态的能力”。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生态循环农业利用后备资源的吸收与整合过程,可提升农业发展的创造力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改善发展整合现有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动态的、繁杂的和难以确定的环境下实现持续发展优势。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战略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态战略,通过对农业内外部资源实施动态重构,使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地改进创新,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赢利潜力更大的空间。
通过对句容市容南生态园投资开发利用岗坡荒地这一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益的调研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后备资源的物质投入可大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且其与开发利用面积有直接的关系;采用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模式有效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碳汇资源,提升了生态效益;可带动周边农民的就业,改善周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句容容南生态园为例
容南生态园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脚下的丘陵山区,交通便利,该生态园于2007年立项开发,合计综合开发利用了1280多亩的岗坡荒地。通过近十年的改造建设,建成了集优质林果花卉区、现代农业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四季芳香植物园区、田园生活休闲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形成了以农牧配套大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其各个园区的项目建设情况详见表1。
表1 容南生态园项目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由江苏省句容市容南生态园提供。下同。
容南生态园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以农牧配套大田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集中处理园区内畜禽养殖区和周边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根据畜禽养殖规模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设施。工程包括,厌氧池为200立方米,100立方米沼液喷滴灌储存池2座,输送管网1500米,泵房及购置安装高压泵设备2座以及20立方米的综合利用池13座。可用于配套的苗木基地200亩,林果基地500亩,鱼塘60亩,生态黑猪养殖基地4亩;苗木林间套养鸡、鸭、鹅1万只。沼气的综合利用,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提供了优质有机肥。现在农牧产业园区已经初步实现了畜禽粪便进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发电,沼液肥田、种树,林下养鸡、树梢挂果、鱼塘养鱼、塘面养鹅鸭,好的生态环境及优质农产品吸引了南京及苏南地区的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从而实现了集农林牧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效循环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的综合效益很高,既解决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的处理问题,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示范价值。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概述。容南生态园的农牧配套大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提供了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养分,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据调查分析,此举可节约化肥48%以上,节约农药78.4%以上,可使产品提前成熟上市8-12天,亩平均增产32%以上,综合降低成本54.7%以上,净收益平均增长43.6%以上,投入产出比可达1∶10。通过沼气工程净化养殖环境,及时清除、杀灭有害病原微生物,有助于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减少74.5%兽药使用,每头猪可节支8-10元。除去折旧、人工、维护等费用,养殖场年节省成本10万元以上。近几年,容南生态园的投入产出和收益的数据见表2。
表2 生态循环农业改造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统计表
(2) 经济效益实证分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了容南生态园投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改造的土地数量对其经济效益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容南生态园区近几年对岗坡荒地改造投入及收益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从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容南生态园投资开发利用岗坡荒地实现的经济效益增长中,由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其经济效益主要是由综合开发利用岗坡荒地的物质资本投入带来的,且其与开发利用面积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后备资源的物质投入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容南生态园的农牧配套大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成使用后,实现了养殖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养殖场2万吨畜禽粪水的直接排放,大大改善了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年产清洁能源沼气1.6万立方米,既增加了能源供应,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工程运行结果是:厌氧池为2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替代煤炭、薪材等所产生的减排效果非常明显,相当于每年可替代42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8.3吨、甲烷排放量18吨、二氧化硫0.8吨、氮氧化物0.26吨、烟尘0.48吨,每年可保护林地150亩。对规模养殖场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处理,还能有效杀灭寄生虫卵,切断各种致病菌的传播途径,优化改善畜禽健康养殖环境,有助于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减少兽药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沼渣、沼液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性能和质量;沼液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氨基酸,在采果后叶面喷施沼液,有利于果树叶片生长,从而起到抗寒抗冻的功能,有效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友好结合。再就是大面积栽植苗木、果树,自身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碳汇资源。
容南生态园的农牧配套大田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和投入生产以后,为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在解决本园区养殖场2万吨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同时接受周边地区部分畜禽养殖户、养殖场的粪污,帮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轻了周边农户(场)的处理压力,进而间接促进了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禽养殖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种植业使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加了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品牌效应。广泛应用生态种植技术,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不断改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本项目实施中建设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周边村民共享,周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总之,农民就业机会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业后备资源在不同区域其自然禀赋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各区域有着自己的农业生产优越条件、物种资源和丰富的生态多样性, 各区域在采用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的同时,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发展资源特色型生态循环农业。利用资源特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当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发挥自然禀赋优势,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差异化形成特色和竞争力。这种路径,适合于具有特色农业品种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初具规模地区。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管理、投资、销售等方式及经营模式不同,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发展前景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再生、高效利用,使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低,副产物和废弃物实现多次循环再生利用,保证农业生态体系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采用先进适用的工程技术措施,还要采取多要素、多主体、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采用产业化和开放式农业经营模式,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产业),众多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实行产加销一体化,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构建农林牧渔两者之间结合(组合)的小循环、农牧渔和农林牧的三者之间的中循环、以及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旅游大循环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一路径适用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政府财政资金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可以撬动民间资本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集聚到综合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项目中,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创造高标准的生产条件,为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高、精、尖”技术手段,对农业后备资源实施突破性的开发利用。集成新技术和新品种,采用精确定量施肥、灌溉、病虫害高效防控、土壤改良等先进农业技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实现农业增长由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向依靠资本集聚和科技集成转变,这一路径适用于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产业内的循环,还要实现产业间的循环,以及不同农业经营业态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提升。在综合开发农业后备资源推进多功能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业产业间的横向融合,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的纵向融合,使生物循环链、各产业间循环链和价值得到整体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农业的大、中、小循环圈。小循环融种养业、农林牧渔业、微生物产业新业态;中循环融农业、加工业、营销的创新业态;大循环融农工循环经济、服务经济、创意经济的多功能业态。这一路径适用于集团化多要素的联动发展,多功能的有效融合以及多价值链的深度延伸。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产品产出优质安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可见综合效益高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正外部性,相比经济效益而言,其盈利性和商业价值并不很显著,因此,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并使之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更需要制定出台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和补贴政策。为此,要在全社会强化绿色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带动,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辅导,采取典型观摩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宣传推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生态循环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根本上转变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由单纯注重产量向更多地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追求增产增收向更多地注重提质增收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转变。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应立足本地实际,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特别是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总结出的成功案例和鲜活的典型经验,不断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形成,日益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并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增加对使用有机肥的奖励、完善农业直补办法,实行更多的针对性更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推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履职,督促相关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有效落实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产品安全的责任。
利用农业后备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各后备资源区的水土等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规划各区域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注重农业资源的平面利用,更要注重资源的立体利用,从单一平面的利用提升到复式立体的利用,从粗放利用提升到集约利用,由一级利用提升到多级利用的发展规划布局。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制定相应的长期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项目。项目的实施要发挥区域资源多样性的优势,考虑时空分布及立体利用等因素,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合理安排养殖项目,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立体复合共同发展。还可以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高效的外向型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商业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对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中。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等为依托,提升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后备资源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集中集聚,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建立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不断拓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统筹各类资金投入,推进资金有效整合,推动连片治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的“短板”,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整治田块、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以及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和农业生态环境体系,大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
注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总结推广,不仅要加强模式的定性分析,更要加强模式的定量研究,特别要注重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的探索,形成一大批可复制、便于推广应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推广成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时,要注重模式推广的适合度,提高推广应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发挥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人更多地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不断完善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创造出新的模式和经验。鉴于生态循环农业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应当大力倡导、扶持和帮助生态循环农业的推广应用。一旦政府的支持和优惠能够较好地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效应与内部效益,保证生态循环农业的投资主体及经营者经济上可行、真正有利可图,必将吸引更多的经营主体投身到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中。
图1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智能化管理图
要注重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和创新,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以“高、精、尖”技术手段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还要强化土壤、气候、循环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农机、植保等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研发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这类技术往往是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发的社会效益明显,此外,这类技术研究的要求高、研发的难度大,需要协同公关,持续公关,需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才能攻克技术难关。利用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科技人才、发挥研发优势,再加以较强的财力保障,这些有利条件能为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和集成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水平的研发成果可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高效农业、壮大外向型农业、开发智慧农业、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发展智能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建议政府扶持开发农业智能化生产管理的软件,其布局详见图1。以乡、村为行政管理单位,每年上报生产计划,输入软件系统智能分析各地区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是否符合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能否保证生产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农业信息及时发布更新传递、利用智能平台获得资金支持和奖励、获取技术等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不重复生产,不因超量生产而出现农民销售困难的局面;也可以实现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轮作、套作等农业生产的高效实施,控制农田的农药化肥灌溉的使用量;可以实现精细化农业生产,控制现在农业生产只注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方式。目前农业生产由于相对盲目,经常出现农产品销售难而烂在地头,即使到市场销售了,也因为数量相对过剩而烂在街头,年复一年造成浪费,且来年农产品价格又受影响,农民利益无法保障,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精细化生产难以实现,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利用智能化管理可以控制、避免或减少上述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