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和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意在探索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对策,促使中职学生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全面和谐、持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85-02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大战不断升级,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气,成为学习、品行方面的“双后进生”。这既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难度,更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着学习意识不强,纪律意识淡漠,生活习惯懒散的特点。
1.学习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一般,因此在中学时期经常被教师所忽视,这些学生由于缺少教师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往往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厌学、逃课、旷课、上課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
2.自律能力薄弱。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他人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律能力薄弱,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3.生活习惯懒散。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而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三县两区的农村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亲的关爱教育,他们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祖辈,过于溺爱或者缺乏家庭的良好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都相当欠缺。很多学生依赖性强,不能适应住校生活;生活上贪图享受,互相攀比,虚荣心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二、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条件的制约。
1.家庭教育的失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通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简单粗暴和溺爱纵容,很容易出现孩子长大管不了的情况,最终后果是无法管教甚至放弃。
2.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不讲公德和轻视法律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产生了较深的负面影响。中职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更容易盲目仿效。
3.学生个人因素。
中职学生学业上的问题是他们以往学习阶段中突出的问题,他们也曾尝试努力进取,但反复的挫折,让他们不断的体验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导致缺乏自信,进而产生内疚、自责的心理,这已成为一些中职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很容易导致自暴自弃。三、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这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因此,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及手段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1.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侧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却往往忽视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结果导致中职学生生活上缺少自理意识;性格上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养成习惯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养成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悲观厌学、麻木沉沦、纪律涣散现象屡见不鲜。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应针对其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自理能力不强,且依赖性强,在文明礼仪方面也不懂文明礼貌、不懂尊重他人,形成了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以规范的行为塑造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诚实、友善、礼貌、守纪、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四、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给予解决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以爱为本,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练习和加强。因此,针对上述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养成教育。
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可根据《中职学生守则》、《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以日常行为管理教育为切入点,使养成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的作用,推进广泛的、活跃的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公德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创设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校园内,应大力宣传文明礼仪,如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行为的现象。同时,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文明行为修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充满文明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体系,深化养成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家长的教育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作用,定期向家长宣传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动态,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同步。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特别是对娱乐场所和相关媒体的各种暴力、低俗内容严格把关,推进社会环境净化进程,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 五、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树立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出能引发学生心灵共鸣的养成教育新途径,为我们的中职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连向伟.论中职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广东化工教育,2008(02).
[2]黄春红.浅议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3]梁明骅.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浅见[J].科技信息,2012(35).
[4]李娟.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8).
作者简介:姓名:吴辉;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广西;学历:本科;单位:广西桂东机电工程学校;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计算机,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