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燕 尹君婧 杨秀成 刘沙 孙考祥
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5%,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转移后5年生存率低至17.1%[1]。传统治疗方案一般使用铂类药物进行化疗,但治疗的有效率仅为10%左右。2004年,研究发现,NSCLC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有关,自此肺癌的治疗进入分子靶向研究阶段。吉非替尼是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对EGFR突变的患者疗效优于化疗[2]。但是患者在用药一年后出现TKI耐药,研究[3]表明这种TKI耐药主要是由于EGFR外显子的苏氨酸-790突变为蛋氨酸(T790M)。第二代不可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法替尼(afatinib)即是针对TKI继发性耐药开发研制的,它携带一个反应性的丙烯酰胺基,是ATP竞争苯胺基衍生物,能够阻止EGFR、HER2和HER4激酶,形成共价键和不可逆价键。临床研究表明阿法替尼与西妥昔单抗联用对继发性TKI耐药产生明显疗效[3-5]。但目前市售阿法替尼为片剂,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多,其中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给药部位异常较为常见,严重者需中断给药或减少剂量进行控制[6-10]。为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更好的发挥药效,开发一种具有靶向性、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的阿法替尼新型制剂势在必行。
本研究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并在表面链接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DSPE-PEG2000),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循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有机溶剂注入法、梯度载药法等,其中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和有机溶剂注入法为被动载药,包封率相对较低;而梯度载药法为主动载药,包封率高。本研究先后采用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改良的乙醇注入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体,通过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纯化脂质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用Nicomp 380 ZLS激光粒度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参数,以确定阿法替尼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
1.1 材料 IKA旋转蒸发仪(德国IKA公司),DF-101Z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美国Mettler Toledo公司),JY92-II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icomp 380 ZLS激光粒度仪(美国PSS公司),离心机Primo R(美国SORVALL公司),UV-2450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SHIMADZU公司)。阿法替尼双马来酸盐(afatinib dimaleate)(武汉瑞立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20160615),高纯氢化大豆磷脂(HSPC)(上海艾韦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B50337),胆固醇(CH)(上海缘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DSPE-PEG2000)(烟台芃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C01126),硫酸铵(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钠(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葡聚糖凝胶G-50(华中海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制备工艺的选择
1.2.1.1 薄膜分散法 取膜材HSPC、CH、DSPE-PEG2000按质量比4:1:1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旋转蒸发仪减压旋转形成薄膜,加入适量阿法替尼溶液,65 ℃水化20 min,制得脂质体初品。经超声细胞粉碎机200 W 2 min、400 W 6 min后,依次通过0.80 μm、0.45 μm、0.22 μm的微孔滤膜,即得阿法替尼脂质体。
1.2.1.2 逆向蒸发法 取膜材HSPC、CH、DSPE-PEG2000按质量比4:1:1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加入阿法替尼溶液,进行短时超声,直至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减压除去乙醇,经超声细胞粉碎机200 W 2 min、400 W 6 min后,依次通过0.80 μm、0.45 μm、0.22 μm的微孔滤膜,即得阿法替尼脂质体。
1.2.1.3 改良的乙醇注入法 取膜材HSPC、CH、DSPEPEG2000按质量比4:1:1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加入预热至相同温度的阿法替尼溶液,65 ℃水浴搅拌20 min,经超声细胞粉碎机200 W 2 min、400 W 6 min后,依次通过0.80 μm、0.45 μm、0.22 μm的微孔滤膜,即得阿法替尼脂质体。
1.2.1.4 硫酸铵梯度法 取膜材HSPC、CH、DSPE-PEG2000按质量比4:1:1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加入预热至相同温度的200 mmol/L的硫酸铵溶液,65 ℃水浴搅拌20 min,得空白脂质体初品。经超声细胞粉碎机200 W 2 min、400 W 6 min后,依次通过0.80 μm、0.45 μm、0.22 μm的微孔滤膜,得空白脂质体混悬液。将制得的空白脂质体,常温下透析除去脂质体外水相的硫酸铵。以药脂质量比1:8向脂质体混悬液中加入一定体积阿法替尼溶液,60 ℃孵育10 min,即得阿法替尼脂质体。
1.2.2 阿法替尼含量的测定方法
1.2.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配制一定浓度的阿法替尼甲醇溶液,取相应量不含阿法替尼的空白脂质体溶于甲醇中,以甲醇作为空白对照溶液,在200 nm-400 nm范围内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1.2.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5 μg/mL、7.5 μg/mL、10 μg/mL、15 μg/mL、20 μg/mL、25 μg/mL的阿法替尼甲醇溶液,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设定吸收波长343.6 nm,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对浓度C(μg/mL)绘制标准曲线。
1.2.2.3 精密度的考察 配制低、中、高(5 μg/mL、10 μg/mL、20 μg/mL)3种浓度的阿法替尼甲醇溶液,同一天内连续测5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精密度。
1.2.2.4 重现性的考察 配制10 μg/mL的阿法替尼的甲醇溶液,连续测5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重现性。
1.2.2.5 方法回收率的考察 配制低、中、高(5 μg/mL、10 μg/mL、20 μg/mL)三个浓度的阿法替尼甲醇溶液,测定吸光度值,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浓度,此浓度与理论浓度相比计算得方法回收率。
1.2.3 脂质体的纯化方法
1.2.3.1 葡聚糖凝胶G-50的预处理 取适量的葡聚糖凝胶G-50置于烧杯中,近沸水浴中加热5 h左右,使凝胶充分溶胀。放凉后用超纯水冲洗3遍,待用。
1.2.3.2 洗脱次数的选择 取脂质体200 μL滴加到葡聚糖微柱的中心,停留2 min后,500 rpm离心5 min,用甲醇定容至5 mL。之后加超纯水500 μL,1,500 rpm离心5 min,分次进行洗脱,每份洗脱液用甲醇定容至5 mL,于343.6 nm处测定每份洗脱液的吸光度。同法测定阿法替尼溶液的洗脱情况。
1.2.3.3 空白脂质体回收率的考察 取两份空白脂质体200 μL,一份直接用甲醇定容至10 mL,测吸光度为A0。一份上样于葡聚糖凝胶微柱,停留2 min后,500 rpm离心5 min。加超纯水500 μL,1,500 rpm离心5 min,重复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用甲醇定容至10 mL,测吸光度为A1。通过标准曲线计算C0、C1,回收率公式为R=(C1/ C0)×100%。
1.2.4 不同制备工艺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测定 对不同工艺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进行测定,用Nicomp 380 ZLS激光粒度仪对脂质体的粒径进行测定,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对最佳制备工艺所制得的脂质体的载药量进行计算。
载药量(loading efficiency)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脂质体所负载的药量,LE(%)=We/Wm×100%,式中LE表示脂质体中药物的载药量百分数;We表示包封于脂质体内的药量;Wm表示载药脂质体的总重量。
1.2.5 单因素考察 通过对制备工艺的分析,本研究对HSPC与CH的质量比、afatinib与HSPC的质量比、硫酸铵的浓度、孵育温度与孵育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单一因素,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该因素对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
1.2.5.1 HSPC与CH的质量比对脂质体的影响 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HSPC与CH的质量比为2:1、4:1和6:1时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
1.2.5.2 Afatinib与HSPC的质量比对脂质体的影响 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afatinib与HSPC的质量比为1:4、1:8和1:16时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出版宣传方式更加多元。互联网凭借技术优势,不断推进议程融合和关联网络议程设置。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改变,议程设置的重点由“媒体”转向“社群”。主题出版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好网络媒体和移动社交新媒体,全面启动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渠道对既定目标群体进行精准投递,通过用户口碑传播推广,实现品牌的病毒式传播,以此节约人力成本和推广费用,增加盈利能力。
1.2.5.3 硫酸铵的浓度对脂质体的影响 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硫酸铵的浓度为150 mmol/L、200 mmol/L和250 mmol/L时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
1.2.5.4 孵育温度对脂质体的影响 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孵育温度为50 ℃、60 ℃和70 ℃时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
1.2.5.5 孵育时间对脂质体的影响 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孵育时间为5 min、10 min和15 min时对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
2.1 制备工艺的选择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得的脂质体,外观较混浊,不易过膜;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得的脂质体,外观半透明,略带蓝色乳光,较易过膜;采用改良的乙醇注入法制得的脂质体,外观半透明,略带蓝色乳光,较易过膜;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得脂质体,外观半透明,略带蓝色乳光,易过膜。
2.2 阿法替尼含量的测定方法
2.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阿法替尼溶液在1、2、3处均有吸收(图1),但因在第2处波长下脂质体膜材的干扰较大,第3处已接近近紫外端,故选择第1处——343.6 nm为最大吸收波长。
2.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计算吸光度A对浓度C的回归方程为y=0.027,2x+0.003,6,R2=0.999,4(图2),结果表明,在浓度范围为5 μg/mL-25 μg/mL时,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
2.2.3 精密度的考察 经测定,阿法替尼溶液低、中、高三种浓度的RSD值均小于1%(表1),结果表明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2.2.4 重现性的考察 连续测定5次,阿法替尼溶液(10 μg/mL)的RSD值均小于1%(表2),结果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2.5 方法回收率的考察 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在99.74%-101.68%之间(表3),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良好。
2.3 脂质体的纯化方法
2.3.1 洗脱次数的选择 实验结果表明,用超纯水洗脱两次时脂质体已洗脱99.17%(表4),而此时阿法替尼溶液不被洗脱,因此选择洗脱两次纯化脂质体。
2.3.2 空白脂质体回收率的考察 经计算,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R为99.3%,表明葡聚糖凝胶微柱在此洗脱条件下对空白脂质体几乎没有吸附。
表1 阿法替尼溶液精密度测定结果(n=5)Tab 1 The precision results of afatinib solution (n=5)
表2 阿法替尼溶液重现性测定结果(n=5)Tab 2 The reproducibility results of afatinib solution (n=5)
图1 紫外最大吸收波长扫描图。A:阿法替尼;B:空白脂质体。Fig 1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scanning of ultraviolet light.A:Afatinib; B:Blank liposomes.
图2 阿法替尼溶液标准曲线Fig 2 Standard curve of afatinib solution
2.4 包封率方法的确立 取脂质体200 μL滴加到葡聚糖微柱中心,停留2 min后,500 rpm离心5 min。随后加超纯水500 μL,1,500 rpm离心5 min,重复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用甲醇定容至10 mL,测吸光度为A1。取脂质体200 μL,直接用甲醇定容至10 mL,测吸光度为A0。通过标准曲线计算C1、C0,包封率根据公式EE=(C1/C0)×100%计算。
2.5 不同制备工艺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测定 采用建立的包封率测定方法对四种不同制备工艺的脂质体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硫酸铵梯度法的包封率最高,为90.73%(表5),平均粒径为108.6 nm(图3)。经透射电镜观测,脂质体呈球形,形态规则完整,可观察到双层膜结构,粒径分布均匀(图4),因此选择硫酸铵梯度法来制备阿法替尼脂质体。计算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脂质体的平均载药量为7.52%。
图3 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体粒径分布(粒径:108.6 nm,P.I.:0.154)Fig 3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liposomes prepared by ammonium sulfate gradient method (particle size:108.6 nm,P.I.:0.154)
图4 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体透射电镜照片。A:0.5 μm;B:0.2 μm。Fig 4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liposomes prepared using ammonium sulfate gradient method.A:0.5 μm; B:0.2 μm.
表3 阿法替尼溶液方法回收率结果(n=5)Tab 3 Theresults of recovery experiments of afatinib solution (n=5)
表4 不同洗次数对脂质体和阿法替尼溶液洗脱结果影响(n=3)Tab 4 Effect of different elution times on the results of liposomes and afatinib solution (n=3)
2.6 单因素考察 当HSPC与CH的比例为4:1(表6),afatinib与HSPC的比例为1:8(表7),硫酸铵的浓度为250 mmol/L(表8),孵育温度为60 ℃(表9),孵育时间为10 min(表10)时,脂质体的包封率高,粒径小。因此,最终确定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为:取膜材HSPC、CH、DSPE-PEG2000按质量比4:1:1溶于适量的无水乙醇中,于65 ℃水浴中加热溶解,加入预热至相同温度的250 mmol/L的硫酸铵溶液,65 ℃水浴搅拌20 min,得空白脂质体初品。经超声细胞粉碎机200 W 2 min、400 W 6 min后,依次通过0.80 μm、0.45 μm、0.22 μm的微孔滤膜,得空白脂质体混悬液。将制得的空白脂质体常温下透析,除去脂质体外水相的硫酸铵。以药脂比1:8向此梯度脂质体混悬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阿法替尼溶液,60 ℃孵育10 min。即得阿法替尼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有机溶剂注入法、梯度载药法等,其中薄膜分散法多用于脂溶性药物的包载,其成膜的均匀性较为关键,所制得的脂质体粒径较大;逆向蒸发法适于包封水溶性的药物,制得的脂质体内水相较大且包封率较高;有机溶剂注入法操作简单,尤其是乙醇注入法可以避免高毒性的有机溶剂残留问题,在近年的放大生产研究中较为常用;而梯度载药法为主动载药的制备方法,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的包载,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高。本研究先后采用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改良的乙醇注入法和硫酸铵梯度法来制备脂质体,通过对比4种制备方法的包封率和粒径,最终确定制备阿法替尼脂质体的最优工艺为硫酸铵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属于梯度载药法的一种,其方法是先制备空白脂质体,在空白脂质体内外形成离子梯度,水溶性的阿法替尼双马来酸盐在离子梯度的作用下进入空白脂质体,并在脂质体内与硫酸铵形成溶解度较小的盐,使药物滞留在脂质体内,此方法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小。
常用的脂质体纯化的方法有柱过滤法、超滤法、离心法等。本研究先后考察葡聚糖凝胶过滤法、超滤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和葡聚糖微柱离心法。葡聚糖凝胶过滤法虽然可以达到分离的效果,但是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不易操作;超滤法所用的超滤管的膜材对阿法替尼有吸附作用,不能有效地纯化脂质体,导致包封率测定不准确;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操作简单,因阿法替尼的理化性质,游离药物可完全吸附于微柱上,但是阳离子交换树脂为黄色,虽预处理时已洗净至肉眼观察为无色,但其对测定仍有干扰,所测包封率偏高;而葡聚糖微柱离心法,操作简单,能有效地纯化脂质体,经验证后选定为脂质体纯化的方法。
表5 不同工艺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影响(n=3)Tab 5 Effect of different process on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表6 HSPC与CH比例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n=3)Tab 6 Effect of the ratio of HSPC and CH on liposom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表7 Afatinib与HSPC比例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n=3)Tab 7 Effect of the ratio of afatinib to HSPC on liposom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表8 硫酸铵浓度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n=3)Tab 8 Effect of ammonium sulfate concentration on liposomes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表9 孵育温度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n=3)Tab 9 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n liposom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表10 孵育时间对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n=3)Tab 10 Effect of incubation time on liposom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particle size (n=3)
常用的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准确,但是操作繁琐,进样前需再次过滤样品,并需充分平衡色谱柱;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测样时间短,经验证可满足样品测定所需条件,故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测定包封率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硫酸铵梯度法成功制备阿法替尼脂质体,并通过葡聚糖微柱离心纯化脂质体,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本研究为阿法替尼的给药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方面做出了努力,为阿法替尼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