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EGFR和ALK基因双突变研究进展

2018-08-26 07:37:30王鑫钟殿胜
中国肺癌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重排腺癌靶向

王鑫 钟殿胜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85%,随着NSCLC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驱动基因的发现,靶向治疗显著改善驱动阳性晚期NSCLC的预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重排作为NSCLC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基因,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独立的分子事件,相互排斥[2]。ALK或EGFR的改变又是EGFR或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耐药机制之一[3]。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随着检测技术发展,陆续发现伴有EGFR突变和ALK重排双突变(简称为“双突变”)的患者[4-6]。在强调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双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还不很清楚,EGFR或ALK TKI等药物疗效如何还没有定论。本文总结近年来有关EGFR和ALK双突变的相关研究结果,阐述双突变发生率、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生物学机制。

1 EGFR和ALK双突变的发现和发生率

1.1 双突变的发现 2008年Koivunen等[4]在305例NSCLC中第1次发现1例双突变患者,同时伴有19外显子缺失和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EML4)-ALK重排。2010年Zhang等[5]对103例NSCLC行EGFR和ALK检测,报道了中国首例双突变患者,为女性、不吸烟、术后肺腺癌,同时存在19外显子缺失和ALK重排,总生存期超过38个月。然而,上述两项报道均为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未提供双突变患者详细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信息。2010年Tiseo等[7]发表第1例双突变的病例报道,男性48岁,否认吸烟,右上肺腺癌伴骨转移,临床分期T1N0M1,同时伴有19外显子缺失和EML4-ALK重排,一线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6个周期,评效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psonse,PR),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ve free survival,PFS)为7个月,因肝内新发病灶和骨转移考虑肿瘤进展,给予厄洛替尼治疗2个月无效后死亡。随后,双突变的病例报道或小样本研究越来越多,在不同的种族或地域均有报道。

1.2 双突变的发生率EGFR突变是肺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东亚和高加索人种的突变率分别在50%和10%左右[8,9]。东亚和高加索人种ALK重排发生率约5%[10]。对EGFR突变或ALK重排患者,EGFR或ALK TKIs较标准化疗显著提高有效率和延长PFS。

EGFR和ALK作为最重要的两个NSCLC驱动基因,一般认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Gainor等[2]曾对1,683例NSCLC检测EGFR、ALK和KRAS,未发现有这三个基因改变相互重叠的患者。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两个及两个以上基因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肺癌突变联盟[10]对1,007例标本,检测10个肺癌相关的基因,两个及以上基因改变发生率高达2.7%,其中ALK和EGFR双突变3例,发生率为0.3%,其他多为PIK3CA、MET扩增等非确定驱动基因改变的重叠。Lee等[11]报道韩国肺腺癌EGFR和ALK双突变发生率为0.9%(4/444)。Yang等[12]连续检测中国NSCLC患者977例,共发现EGFR和ALK双突变患者13例,双突变发生率为1.3%。因此,在NSCLC中双突变属于少见或罕见基因改变事件,发生率0.3%-1.3%[10,12]。

影响双突变发生率的可能原因如下:(1)种族因素,双突变可能存在种族差异,鉴于亚裔患者EGFR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亚裔患者双突变的机会增加,文献报道双突变患者以亚裔居多,最高的双突变发生率发生在亚裔人群[12];(2)检测方式,单基因检测或序贯的检测方式会降低双突变发生率;(3)检测技术,Won等[13]纳入1,445例韩国NSCLC患者,采用直接测序法和FISH发现双突变发生率0.3%(4/1,445),再对ALK阳性患者进行NGS检测,又发现10例EGFR突变,双突变发生率增加至1%。相信随着检测深度和灵敏度的提高,未来双突变发生率会增加;(4)肿瘤分期,双突变的文献报道多发生在晚期转移NSCLC中,可能是疾病发展进程中基因改变不断积累的结果;(5)是否伴有驱动基因改变,在EGFR突变和ALK重排患者中,双突变发生率分别为3.9%和18.6%[12]。

2 EGFR和ALK双突变的临床病理特点

EGFR突变和ALK重排均多见于不/轻度吸烟的肺腺癌,然而,EGFR突变多见于亚裔女性患者,ALK重排则无性别种族差异、发病年龄上更年轻、病理上粘液型多见。目前伴有双突变患者研究以病例报道为主,最大样本也仅有14例[13],为了更好了解双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信息,作者收集2017年10月前发表的双突变病例报道,提取患者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和治疗数据,共检索到文献20篇[7,11-29],其中1篇为来自同一中心的不同报道[25]未纳入分析,最终纳入患者66例,见表1。

66例患者中,以女性患者为主,男女比例为1:2,否认吸烟史患者占72.7%(48/66),亚裔患者占65%(43/66),IV期患者占78.8%(52/66),除1例为鳞腺癌外其余65例患者均为腺癌。中位年龄60岁(37岁-73岁)。由此可见,双突变患者多见于女性、亚裔、不吸烟、IV期的肺腺癌。

EGFR突变类型方面,19外显子缺失38例(57.6%,38/66),L858R 14例(21.2%,14/66),其他少见突变类型共14例(21.2%,14/66)。双突变患者EGFR突变依旧以常见19外显子缺失和L858R为主,但是与EGFR突变患者比较,双突变中L858R突变发生率相对偏低为21.1%,而少见突变比例较高达到21.2%。

3 EGFR和ALK双突变的治疗和预后

3.1 双突变的靶向治疗 如表1所示,一线EGFR-TKI治疗28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17例,厄洛替尼治疗9例、阿法替尼2例。疗效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7.1%,2/28),PR 14例(50%,14/28),客观有效率(object responsive rate,ORR)57.1%(16/28),稳定(stable disease,SD) 4例(14.2%,4/2 8),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 D)8例(2 8.6%,8/2 8),2例患者EGFR-TKI治疗肿瘤缩小后完全切除。一线ALK TKI治疗治疗13例,其中接受克唑替尼治疗10例,色瑞替尼治疗2例,艾乐替尼治疗1例。因肺栓塞,2周后死亡1例,失访1例,疗效为PR 7例(64%,7/11),ORR 81.8%(8/11),SD 2例(18%,2/11),PD 2例(18%,2/11)。

表1 66例EGFR和ALK双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Tab 1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66 patients with co-occurrenceof EGFRand ALK mutation

双突变患者一线靶向治疗有效率为57.1%-64%,疾病控制率64%-82%,与单驱动基因EGFR突变或ALK重排接受TKIs治疗疗效略低,但仍高于一线化疗有效率要高[30]。Yang等[12]报道一代EGFR TKI治疗双突变患者10例,有效率为80%,中位PFS为11.2个月,1例患者一线给予克唑替尼治疗后PR,PFS为15.1个月。因此,双突变患者选择单药靶向治疗是合理的。从异质性角度两类靶向药物同时使用时合理的,但毒性增加、治疗成本提高,且目前没有两类靶向药物同时使用报道。有报道认为[6],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可以参考检测技术、突变丰度以及EGFR和ALK的磷酸化水平。

3.2 双突变的化学治疗 一线化疗患者11例,化疗方案均为含铂双药±贝伐珠单抗,未记录化疗疗效3例。疗效为PR 3例(37.5%,3/8),SD 4例(33.3%,3/9),PD 1例(12.5%,1/8)。双突变患者化疗有效率与文献报道数据基本一致[30]。

3.3 双突变的预后 Lou等[6]报道11例双突变、84例EGFR突变和23例ALK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5个月、21.3个月和23.7个月(P=0.06),三组间统计上无差异,但是双突变患者生存期在数值上最短,且ALK阳性和双突变两组间生存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肺癌突变联盟数据[10]也支持该结果,伴有2个以上基因改变的患者生存期短于无或1个基因改变患者。尽管双突变患者OS数值上短于EGFR或ALK单突变患者,但经过合理靶向治疗,其预后仍好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

4 双突变的生物学机制

4.1 双突变的分子假说 目前,有两种假说解释双突变:(1)肿瘤异质性,不同的肿瘤细胞携带的驱动基因不同,肿瘤由携带EGFR突变或ALK重排的两种癌细胞组成;(2)同一肿瘤细胞携带两种驱动基因,肿瘤由同时携带EGFR突变和ALK重排的一种癌细胞组成。

肿瘤异质性假说认为双突变是多克隆起源,这类患者不是特殊生物亚型,可能一开始体细胞突变的随意组合,单一靶向治疗只能对部分肿瘤细胞有效,EGFR或ALK TKIs联合治疗可能是肿瘤异质性更佳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仍没有联合治疗的文献报道,联合治疗的疗效无法评价。

同一肿瘤细胞双突变假说认为双突变位于同一个癌细胞,即单克隆起源。Tiseo[7]报道,在1例双突变患者,ALK FISH阳性和阴性细胞均能检测到EGFR突变,提示双突变可位于同一细胞或一个癌细胞可同时表达EGFR突变蛋白或ALK重排蛋白[12]。Cai等[31]报道使用激光微切割捕获技术,在肿瘤不同区域,既可以发现双突变癌区域,又发现EGFR突变或ALK重排区域,说明至少双突变可以存在于同一癌细胞上。在同一个肿瘤出现两个驱动基因,肿瘤发生和进展同时依赖于两个激酶、还是其中一个目前还不清楚。因此,弄清楚两个受体的激活状态对靶向治疗的选择十分关键,ALK或EGFR磷酸化的水平可能对治疗有帮助,Yang等[12]报道的2例ALK磷酸化水平高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PR,而2例ALK磷酸化水平低的患者克唑替尼治疗后1例PD、1例SD。

4.2 双突变的耐药机制 目前双突变的耐药研究较少,仅限于个案报道[6],1例一线厄洛替尼治疗9个月,疗效PR,进展后厄洛替尼间插化疗治疗8个月,疗效SD。进展后,克唑替尼治疗2个月后再次进展。二次活检发现存在19外显子缺失和T790M点突变,ALK阴性,EGFR磷酸化水平高于ALK磷酸化水平,提示T790M点突变对厄洛替尼耐药,磷酸化水平EGFR高于ALK可能是克唑替尼耐药机制。另外1例厄洛替尼治疗13个月后无症状缓慢进展,继续厄洛替尼7个月,出现明显进展,两处新病灶一处出现T790M突变,一处转化为小细胞肺癌,两处新病灶ALK重排均消失。Lou等[6]报道5例EGFR TKI治疗后换用克唑替尼治疗后3例出现PD,1例SD,1例PR,显示EGFR TKI治疗进展后序贯使用ALKTKI疗效并不理想,提示EGFR-TKI治疗进展后,并不是ALK重排的克隆细胞占有优势,需要二次活检明确耐药机制。

5 结语与展望

EGFR和ALK基因双突变发生率1%左右,发生率可能与种族、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和肿瘤分期等因素相关。双突变患者多见于女性、东亚、不吸烟、IV期肺腺癌,EGFR少见突变发生率高。一线单药EGFR或ALK TKIs靶向治疗有效率约60%,一线可考虑选择靶向治疗,化疗可作为后线治疗的选择。双突变的预后可能较单驱动基因突变差,但通过合理靶向治疗后总生存能维持在18个月左右。对双突变的起源和耐药机制研究较少,单克隆起源或多克隆起源假说有待证实,靶向治疗耐药后二次活检对后续治疗选择十分重要。目前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双突变患者下游分子通路激活程度、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进展后耐药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更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来回答,以便给患者提供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猜你喜欢
重排腺癌靶向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38
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重排反应及其归纳教学实践
大学化学(2021年7期)2021-08-29 12:21:30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重排滤波器的实现结构*
通信技术(2019年8期)2019-09-03 08:57:08
EGFR突变和EML4-ALK重排双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18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 02:17:47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基于像素重排比对的灰度图彩色化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