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养“双创型”人才,这不仅是解决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国家与社会赋予高校新的历史重任。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成熟,但创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却因其隐性等特征容易被大众所忽视。“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教育之源,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必须加强、完善并有效实施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 高校 “双创型”人才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j.cnki.kjdkz.2018.02.041
近期,国务院发文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件中指出:“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社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要求来看,大力培养“双创型”人才,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解决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国家与社会赋予高校新的历史重任。
1“德育”是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1.1加强“德育”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在大力提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当下,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教育部要求“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系统谋划,创新途径,扎实推进,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双创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德育”,不仅是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之举。
1.2加强“德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特殊阶段,經历着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波动与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道德教育的开展,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交规范与原则,树立自信、进取、敬业、诚信等正确道德观念,帮助他们疏导心理上的困惑,并努力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从而提升广大毕业生的道德操守与个人修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3加强“德育”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根本保证
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来看,选择创新创业的人数依旧偏低,以某211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在4166名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为13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何打破毕业生的传统就业思维,激发他们敢于挑战和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引导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创业方式,正确权衡创业过程中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促进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正是创业教育体系中“德育”的根本所在。
2当前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问题
一是重技能,轻“德育”。与专业技能相比较,道德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各大高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社会实践方面,始终将技能培训摆在首要位置,而道德教育则因其隐性影响被多数高校所疏忽。经济学者韦森认为:“市场秩序有着伦理之维;道德支撑着市场的运行。看不到这一点,将是一个理论的‘道德色盲”。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只是作为一般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等泛式教育所覆盖,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德育理论体系来支撑。
二是重利益,轻规范。在创业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所有创业者的共同目标,也是社会衡量创业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杠杆。在这样的创业目标激励和环境下,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培养内容也倾向于如何获取利益。纵观当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违法违纪事件屡见不鲜。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对事业充满着激情,对成功充满着渴望。然而,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把握,金钱名利等诱惑时的取舍,情理与法理之间的抉择等等,都成为创业教育体系中“德育”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是重形式,轻实效。各高校为响应号召,努力搭建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各项创业活动。随着各类形式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部分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都能从中受益,但从整体来看,活动数量的急剧增大,使得活动效果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主办方出于上级主管部门压力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创业活动;有的创业活动则忽视前期调研,形势判断不准确,活动内容空乏,等等。由此带来了诸如:创业活动风风火火开始,潦潦寥草草收尾;创业活动平台搭建,无学生参与等状况。此类现象给社会和学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都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3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实施途径
3.1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在创业教育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创业教育专家队伍、教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定期聘请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结合自身创业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开设创业教育培训讲座。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学院辅导员、机关政工干部队伍中,选拔部分优秀骨干,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创业教育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大力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再者,注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成立学生创业联盟,以点带面,以老带新,将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继承和发扬。
将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理论贯穿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全过程,有效促进创业教育与德育的结合。促使广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道德水准、增强创新和创业意识,牢固树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的理念。
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融入进教学内容,促使创业教育课程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设置完整的教学和评估体系,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则,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降低商业交易的风险。
3.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德育”融入创业活动环节
在现有的教学实践、假期实践和技能竞赛中,强化道德水准,灌输职业操守理念,从而提升创业教育工作“德育”的实效性。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利用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机会,使学生进入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各类竞赛中,以比赛为形式,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通过“挑战杯”、“职业体验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创业模拟竞赛,消除学生的轻狂或恐慌等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从而积累学生的创业经验。
3.3做好线上线下舆论引导,以“德育”引領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
积极发挥媒体舆论功能,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宣传途径,发挥好校园文化宣传资源和网络载体的作用。如在校园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大力提倡风正气顺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对创业典型的挖掘和宣传,加大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报纸等传媒,将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让更多人了解,用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来鼓舞和带动更多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从而增加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动力。通过开展情景剧、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文化,促进大学校园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依托政府的政策帮扶,成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便利服务,对大学生创业在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促使大学生成功创业。大力加强创业能力测评系统等科研开发,通过科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测评,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3.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科学制定“德育”量化标准
从学校层面,协同相关单位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把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将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性和是否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考核测评等方法,来对实际效果进行有效量化,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满意为宗旨,不搭花架子,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德育量化标准,对创业教育活动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考核,必要时实行末位淘汰,让无新意、无实效的活动停止开展。在诸多创业教育活动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创业教育的品牌活动,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更多想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学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