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清平
摘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值得深入开展研究。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结合导师负责制,提出以导师为主体行为模式的导向性途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模式,以此提出了培养研究生在科研中的独立性、韧性;提升研究生创新素质;消除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桎梏;搭建创新平台等措施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导向性途径 研究生 创新能力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j.cnki.kjdkz.2018.02.035
0引言
研究生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至关重要环节,特别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而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较为突出。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国外较少直接探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国内学者主要侧重定性理论分析,进行陈述和总结局部的培养经验,而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较少。研究生创新能力在培养中有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看着是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工程,找出系统中的控制点,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校、制度等方面加以解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至今已经较为系统、规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主要包括学徒方式的培养模式、专业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以此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政府主导作用的评价体系的作用逐渐弱化,这给了学校培养研究生的灵活性,但也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的散乱性,很难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在当今注重创新的新形势下,已有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真正形成合适的系统,没有较为成熟的模式,而是依存于研究生整体培养模式之下。
朱清时认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和兴趣、直觉和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人文素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强化研究生问题意识,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在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等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赵红等”针对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拓宽选拔范围,完善筛选机制;建立起优秀学生和优秀导师的双选机制;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思想和知识、师德师风和责任心、创新思维和素质以及创新环境的提供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应做好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团队建设工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认为导师队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导向性途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模式
从培养的途径来概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方面是培养单位利用单位平台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同性化培养,在此途径中所有研究生受到相同的培养策略,享受相同的资源,可称为一致性培养途径;另一方面是导师通过自身搭建的平台资源,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此途径受到研究生导师个性化的影响较大,有较明显的导向性,可称为导向性培养途径。这两种途径共同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推行导师负责制成为主流方式,这和德国、英国的“学徒式”较为接近,这必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将导师的指导作用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是决定性的。导师负责制的导向性培养途径中,影响因素较多,导师是培养活动的主体,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个人素养、教育理念、创新意识等是较重要的方面,这些方面也相互制约,需要从一致性培养模式中制定统一要求,以制度化的方式来确定对导师的评价体系。
3导向性模式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3.1丰富心智,提升创新素质
导师通过各种教育来丰富或改变研究生心智,从而使其找到创造突破的新起点。走入研究生的心理世界,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心路历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提升其创新素质。
3.1.1研究的独立性培养
导师在研究生初期阶段应着重培养知识的认知,通过文献阅读来提高研究生对从事研究范围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让研究生在研究阶段具有较清晰的方向把控能力。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之后,要给予研究生信任,提供独立的思考和研究环境,使其感受到内在的自信和安全感。丰富心智的人是从内在安全感的源泉中汲取到动力的,有了这份动力,即使遇到了挫折,仍然能重新开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而滋长自己创新的愿望。导师要避免研究生产生对导师过分的依赖,如对待科研项目、论文写作、试验创新,甚至课程的选择与学习等。导师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并不断去探索,进一步学会如何拓展和深思。
3.1.2研究的韧性培养
尊重研究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在這个时间当中,鼓励其相互学习、激励,在试验与学术探讨中对别人表达自己的信任和关怀,对自己的认知中的错误要不断纠正、探讨。这个充分的时间当中,导师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讨论。例如课题组的定期组会。组会中应提倡对学术问题的争辩,但又不能形成相互的敌对意识,应仅限于学术层面的讨论。因此,需要导师发挥统领作用,把控组会局面,并加以引导。让研究生体会课题组员的诚意,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作用。导师要善于发现争鸣中的闪光点,及时引导探索的方向,在确定有意义的研究点之后让研究生进一步去探讨,这时候应该给研究生不断试错的空间,应该从各方面给予学生支持,比如试验耗材、设备租用等,保障学生研究顺利开展。这种给予各方面支持的创新自由,能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能让他们敢于面对失败,不担心导师的责备或课题组的批评质疑,研究生更能增强自己学术研究的韧性。
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分享使命和价值观,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丰富他们的心智,多鼓励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安全和坦诚,有充分的时间试错,从而汲取创新的动力,提升创新的素质。
3.2消除桎梏,培养创新能力
3.2.1以语言与心理消除创新桎梏
用积极的语言提示培养积极心理,消除创新桎梏。要消除影响创新思维的桎梏,首先要消除消极心理因素,培养积极心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导师,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和研究生对话。同时在开展各项研究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研究生亮点,及时表扬;发现研究生问题,委婉指正;发现研究生陷入迷惘,及时提醒;发现研究生苦于失利,及时劝慰,如此积极的语言提示,将用积极的思想建立一个积极的思维场景,引导其将消极的想法替换掉,从而将积极的思想转化成创新的动力。
导师要多关注学生心理。心理学家用大量的心理条件反射的实验表明,可以用建立心理条件反射的方法,把自我怀疑的想法改成自信的模式。当研究生面对挑战,自我怀疑时,作为导师,传递给学生的心理信息,可以多是“你自信、你独立、你有想法、你可以做到”之类积极的暗示,此时学生收获的是向上的力量。因为这份心理暗示建立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在思想。
3.2.2以创新实践消除创新桎梏
用示范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案例,为其示范引领,如拥有100多项专利的美国"PeterFoley创新公司”的创始人PeteFoley,他将理解人的思维与感知科学、行为科学结合的创新等。研究生更需要的是自己寻找示范的创新实践,在自己寻找中、体验中,学生的感受会更真切,对走出思维定势或清除思维垃圾的方法等,会有自己的思考,经过组织交流分享,开展实践研讨等活动会进一步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导师也是学生创新实践的示范之一,导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在和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启发其积极地思考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打开研究生的视野,使其走在科学前沿,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2.3搭建平台,提供创新机会
针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现行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不高,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导师应积极寻找有效的途径,搭建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创新机会。
导师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学术会议、国际访谈、权威对话,扩展学术视野,增强与国内外科研界的交流,增强创新意识,捕捉更多的创新机会。导师还应积极建立起科研交流平台,课题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组会,进行文献阅读、试验开展及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心得和问题等进行交流。在导师的课题研究中,给研究生独立负责课题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培养研究生负责课题研究的能力,使得研究生掌握好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思想,從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