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可能××了假××”这一网络流行语被广大网友频繁使用。本文将从语言模因的角度出发,以“我可能××了假××”为研究对象,分析出该网络模因的特征以及此强势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主要原因,从而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达到较为深刻的研究。
【关键词】 语言模因 “我可能××了假××” 传播机制
1 引言
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模因,它通过语言交际者的复制和传播而得以生存。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社会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语言符号时尚化的象征。本文从语言模因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我可能××了假××”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 模因概念及语言模因传播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他指出模因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并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出与基因相类似的结果[2]。Blackmore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他就可以称为模因了”[1]。语言模因是语言模因论的最小单位,其表现形式有字、词、句、段、篇等。只有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强势模因才可以存活下来,而那些逐渐不为人使用的则被称为弱势模因。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时尚化的语言,也是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进化规律。
3 “我可能××了假××”语言模因的特点
“我可能××了假××”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于电竞圈。玩CSGO的队友们喜欢喝酒,发挥不好时就把锅甩给酒:“我可能喝了假酒”。另一种说法是这来自一条新闻,“俄罗斯的不法商家将含有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制成假酒并销售,导致担任中毒甚至死亡[5]。”真正让“我可能××了假××”火起来的是大学生,由于考试考的不好,同学就开始制作类似表情包:“我可能用了假笔”、“我可能上了假大学”、“我可能喷了假高分喷雾”等,受到大学生们地热情转发。
3.1 语言表达简洁易懂
“我可能××了假××”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的广泛使用体现了这种表达浅显易懂,为大众所接受的特点。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只有便于理解、易于记忆的语言信息才能够被传递出去,从而形成广为流传的强势模因。当今,人们求简避繁心理严重,更愿意用一个表情包或大家熟知的表达模式来引起共鸣,这也正是“我可能××了假××”语言模因广泛流传的原因。
3.2 自身强势性和复制能力
“我可能××了假××”自身具有强势性。从语义学角度讲,重点还是在于一个“假”字。在“我可能上了假学”中,关键词为“假学”,它是由形容词“假”和名词“学”组成。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所指的功能。名词的作用是表示“个体”;而形容词的作用则是“表示属性”。同是“形容词+名词”的组合,不同的形容词带来的属性会大有不同。“假”这样的形容词,让人们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所知具体是什么,因为除了“真”的,其他都是“假”的,都有可能是名词所指。此外,其强大的复制能力也不容忽视。“我可能××了假××”具有固定的形式和高强度的概括性。无论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能够给接受者强烈的感官刺激,让接受者和信息发出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4 “我可能××了假××”网络强势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原因
4.1 互联网的载体作用
首先,互联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次,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语言表达形式多样,除了可以用动静结合的GIF动图表达以外,还可以用汉字,数字,标点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总的来说,互联网为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并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方式,促进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4.2 交际主体的潜在号召
“我可能××了假××”语言模因的兴起充分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潜在号召和心理需求。首先,体现在他们创造语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人们创造新的语言,用数字、符号、表情等来代替复杂的词句,享受创造语言带来的成就感。其二,体现在他们对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心理上。网友们的娱乐心态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幽默新潮的網络流行语。其三,是他们对流行性的追求。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想追求语言的时尚,紧跟网络流行语强势模因的主旋律。最后,是交际主体的求简心态。表情包能够更直观形象,更简单易懂地来传递丰富的情感。
5 结语
语言模因论用生物学的方法阐释了网络语言的进化和发展,为我们探索现代社会语言发展的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模因“我可能××了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也体现了人们的内心追求。正是由于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交际主体的潜在号召,他们对创造新型语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心理、对时尚型的追求和他们的求简心理使得“我可能××了假××”语言模因得以有效复制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 1999,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Dawkins, R.1976,The Selfish Ge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何自然,2014,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9-13.
[4] 何自然、何雪林,2003,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第2期: 200 -209.
[5] 华迪,2015,俄罗斯两周内假酒致死15人 [EB/OL] http://3g.163.com/touch/article.html docid=B959BUEE00254TI5
作者简介:张莉(1997.5—),女,汉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