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
《建筑材料》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建筑一线的材料实验员、监理工程师、土建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學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等几个明显特征。笔者尝试引入与工程实际相吻合的建设全过程的课程观教学,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职业能力方面与企业的需求做到有效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优化研究
目前建筑材料教学内容分为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建筑块料、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其他材料等部分,课程内容繁杂,逻辑性不强,学生学习困难,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尝试引入与工程实际相吻合的建设全过程的课程观,选择最为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的建设全过程,以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按照每种材料的“属性认知”→ “选用采购”→ “进场取样检测”→ “检测报告识读”→ “性能评价”等具体任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优化组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研究
现行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场地和实训试验场地完全分开的方式,造成诸多弊端: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石,而传统的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传输大量的枯燥乏味的信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是学习积极的学生在长时间枯燥的信息轰炸下,也会失去兴趣,疲于接收,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实训部分是理论部分的深化和延伸,传统的试验场地缺乏理论知识部分的引导,学生只是简单模仿老师操作的步骤,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往往造成试验操作不规范,达不到实训的预期效果。
针对目前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在一个集理论教学区、建筑材料展示间、教师试验演示区、学生试验操作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教学实训中心进行,理论教学为实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实训教学为理论教学提高效果,以达到教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效果。
以建筑钢材教学模块为例,尝试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1)属性认知:教师首先介绍钢材的基本知识,包括化学成分、有害元素、冶炼方法、主要优缺点等;
(2)采购选用:安排学生分组去建筑钢材展示区自行观察(包括钢材上的铭牌、外观特点、钢材防护措施等),在学生观察期间,教师稍加介绍和引导,给予观察思路;紧接着由学生分组汇报,内容包括他们所看、所想及所问等等,各组之间可以相互回答彼此的疑问、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讲解建筑钢材的分类、标准与选用;
(3)进场取样检测:教师于试验演示区进行低碳钢(软钢)和铸铁等不同钢材的拉伸、冷弯试验;
(4)检测报告识读:教师利用试验机上显示出的应力-应变曲线讲解钢材的力学性能、各种指标参数以及冷弯试验中的现象,分析不同钢材体现出的不同力学性能的原因,从而归纳出不同钢材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不同用途;由实训中心条件而定,由学生分组参与低碳钢拉伸试验、冷弯试验。
(5)性能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拉伸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出相关指标参数,并观察冷弯试验中钢筋弯曲出的现象,对试验钢筋进行综合性能评价。
为了不打断学习的连续性、逻辑性,在每个模块一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模块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一次课程的学时(2~4学时),打破传统教学固定呆板的2学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开展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课程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法等的研究。
(1)引入与工程实际相吻合的建设全过程的课程观,按照实际工程中的职业要求,以施工现场主要建筑材料检测为主线,按照具体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的整合,对教学、实训内容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2)针对目前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尝试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综合教学思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胜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王斌.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3]吕文晓、严超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