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云
摘 要: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数学游戏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生成数学思想、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形成知识网络。本文以“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义和策略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游戏;初中数学;教学评估
初中数学课堂当中所涉及到的游戏主要是指在游戏过程中融入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求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强化思想、熟练方法。数学游戏的存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就数学游戏的具体应用方式展开论述。
一、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积极意义
严格意义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仅仅是每堂课全部内容中的一部分,但仅以学与教两种形式组合的课堂无疑是枯燥和乏味的,甚至会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刻意强调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思维当中被边缘、被弱化,而将游戏引入课堂,则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当中,有助于推动新课改的实施。鉴于新课改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多项能力,因此游戏成为能够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手动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其次,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它会促使很多中学生怀揣挑战思维,以探索的心态,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生成数学学习的强大驱动力。
最后,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中,有助于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思想、生成数学方法,让学生在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活得更好的数学体验。
二、将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选择。第一,游戏活动要难度适中,不宜有太复杂的计算或验证步骤;第二,游戏的目的必须鲜明,要有合理的游戏规则、简单明了的游戏程序、公开公正的评比规则,有竞争性的同时,又没有沦为单纯的习题竞赛;第三,游戏要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而非选择只能为部分学生参与其中的针对性游戏;第四,为了让游戏顺利开展,所采取的分组策略需让个组成员之间的水平、实力相当,无明显差异。教师在游戏选择时要考虑游戏本身的层次性,避免部分基础差、互动能力不强的学生无法参与游戏,感觉被冷落;第五,隨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在引入游戏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选择先进的设备与玩具,让游戏与时代接轨,富于现代感。而部分耗费时间、课堂内很难完成或者难以生成结论的游戏,则可以在课外进行。
(二)恰当引入。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新课程开始的第一堂课、每个章节的第一堂课及全新主题教学开启之时安排数学游戏。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首先,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游戏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装有很多围棋棋子的布袋。
其次,由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可以在不将围棋棋子全部倒出的前提下,估算布袋中棋子的数量。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探究。
再次,说明游戏步骤、游戏规则。让学生先从布袋中取出10枚棋子,然后在每个棋子上做上标记,以证明这些棋子被取出过。然后将这些做了记号的棋子放回袋子,搅匀,再从中取出15枚棋子,数一下取出的棋子当中有多少枚做了记号,并以此为依据,推测袋子中真实的棋子数量。
最后,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推测出袋子中的棋子数量,并在游戏结束后,将袋子中的棋子倒出,看看与自己的估算是否相契合。
(三)收获评估。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游戏的融入并不意味着其对于教学过程的全盘替代,必要的总结、分析和收获评估才是让游戏真正意义生成的关键。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棋子统计游戏,本质上就是“实用”和“有趣”的结合,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游戏中的感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分享;同时结合教学过程对游戏实施的进度、目标、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维度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知识的启发度、实际应用理解情况等,而这也将作为接下来数学课堂中游戏选择的重要参考。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游戏展开教学,本质上是一项充满创意的实践行为。有关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而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性措施便是提高其学习兴趣,通过在课堂中穿插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当然在课堂当中引入的游戏要适度、要合理,不能纯粹为了游戏而游戏,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概念去理解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现象、道理,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在感受体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后,达到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数学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宋金生.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5(2):6.
[2]许娟.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验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