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桥
摘 要:智障儿童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障儿童情绪的发展,对其能否很好适应校园生活,走出社会成为一名好家人、好公民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总结了智障儿童在情绪发展的特点,指出了智障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智障儿童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智障儿童;情绪发展;影响因素
随着智障儿童人数的增加,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增强其社会生活适应性的研究不断丰富,智障儿童已能通过行为及情感训练而从事简单工作并进行独立生活。然而,由于智障儿童的典型特征是智力落后,因此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认知、学习及康复治疗上,对其情绪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了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智障儿童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什么是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内(18岁以内)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精神发育不全或者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者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有学者提出智障儿童本质特征是心理发展以迟滞特征突出而表现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所谓“低龄化”倾向指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心智发展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生理年龄,而与正常的低年龄同龄儿童相仿。
二、智障儿童情绪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定义为情感、感情,它是个体在一种状态或者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对他或她的幸福来说是很重要的状态。情绪是由反映个体状态或当前相互作用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行为来表现的。现如今广泛把情绪分为积极或者消极的两类。积极的情绪包括热情、高兴和爱。消极的情绪包括焦虑、生气、内疚和悲伤。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正确指引的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误导和破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1.智障儿童情绪发展不稳定,情感易多变。智障儿童的情绪一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容易受外界情境的影响,一时哭一时笑,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非常低。他们的情绪比较两极化,只有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伤心等简单和极端的情绪,缺少明显的层次。常见他们忽儿欢蹦乱跳,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忽儿又莫名其妙嗦陶大哭起来。平时在教学和生活中,接触的智障学生,我们认为的一些小事,但他们却会发很大的脾气,表现得很不高兴,而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给他们时,却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烈的需求。
2.智障儿童缺乏有效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智障儿童情感控制能力差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情绪受到情境的影响大,理智不足,无法在情绪、情感的表现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如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不分场合地大哭、大吵、大闹,难以控制情绪。对于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不能按照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来调节和控制。智障儿童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强度与引起情绪情感的外部作用的强度不协调,常常因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而烦躁不安,他们爱哭爱笑,而使人伤心或使人发笑的事却未必能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
3.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相对低级,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正常儿童进入小学后,已经有了责任感、诚实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而智障儿童思维活动的缺陷,影响了他们高级情感的发展,致使其缺乏责任感、荣誉感等高级情感。所以在学校里很难看到他们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些行为表现。但是有些轻度智障者能对一些事情会表露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是特别珍贵的。对于正常儿童来说,观看一些爱国的影片时,会产生庄严地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爱国的情感,而智障儿童却难以理解,也没有爱国的体验,他们很难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级情感。
三、影响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的因素
(一)大脑成熟的顺序是智障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生理基础
大脑是控制整个情绪发展的,而大家的成熟会影响智障儿童的情绪发展。个体各个阶段的情绪自我调节发展伴随着他们的大脑相应部位脑区的发育。新生儿,大脑皮层还未成熟,神经系统活动主要是在皮层下部位进行的一些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所以,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从三个月开始,发出更多的微笑,到8个月时,婴儿可以终止哭泣,看成人或父母是否在接受他(她)传递的信息,这是因为大脑皮层的逐步成熟,使得儿童微笑和哭从自发性行为向可控制行为转变;年幼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就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青少年持续激烈的反叛行为在生理上与大脑发育过快有关,而随着脑皮层发育的成熟,皮层各部位发育的平衡,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大脑的成熟是智障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对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
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对其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影响,同时,情绪也会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要认识一个人,就必须理解他的观点并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意图等影响、决定其外部行为的内部因素。而智障儿童的认识水平及情绪理解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有学者做过对比,8~15岁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水平与3~4普通岁儿童的水平相近,但显著低于4~5岁普通儿童的水平。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观点采择能力相对比较差,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理解别人感受、观点,推测别人内部心理活动,导致影响智障儿童情绪发展。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而产生的情绪事件理解,会因此产生不同的情绪自我调节
(三)家庭环境对智障儿童情绪发展影响
家庭作为儿童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和长期生存环境,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父母的知识、社会权力都远远超过孩子,他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仅是孩子的依恋对象,还是认知和情绪“专家”。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最理想的家庭情绪环境是支持儿童保持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鼓励他们适当的表达消极情绪的家庭,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较高的情绪交流水平是很有必要的。一般具有良好素质的父母更多采取积极教养方式,更愿意为孩子的发展创设更好的家庭氛围,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导给儿童,以致儿童养成胆小、退缩等不良性格,对儿童情绪的发展产生影响。
另外,物质条件、家庭关系、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智障儿童情绪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婚姻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如悲伤、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而且物质条件好家庭,在智障学习培养过程中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就算智障学生能力差一些,不会视他们为包袱,这会有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对智障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长大,儿童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变多,同伴对儿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由于同伴关系是对称性的,双方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力,他们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随着其认知水平的同步提高,同伴更有可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发展,彼此扮演着协商者的角色,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这有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在和同伴交往、协商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学会通过适当的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能力越好其同伴接纳程度越高,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儿童倾向于接受能够更好的调适情绪、更友善、更乐于合作和助人、更社会化的同伴。同时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人际关系密切和谐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作用。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
(五)学校与智障儿童情绪适应性发展
特殊学校是较早实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教育场所。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限制,在社会和学校适应上有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由此产生的情绪问题和学校适应问题也就更多。智障儿童由于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因而情绪波动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就随之产生,这就影响了特殊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学校适应的各种问题。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一方面是个体有意识的活动,一方面是学校对个体的影响作用。适应良好的学生在学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且能够主动和别人交往,情绪积极、心情愉快,而且较少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在学校生活是非常愉快的。
由此可见,智障儿童情绪受大脑发育、社会认知、同伴关系、家庭环境及学校的教育安置影响很大,理清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对智障儿童情绪的发展实施有效的干预,才能使智障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董文,桑标,邓欣媚.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9,卷缺失(2):50-53.
[2]徐涛.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卷缺失(Z1):52-55.
[3]袁茵,刘红羽.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8,卷缺失(6):6-9.
[4]劉国艳,汪艳霞,石淑华.影响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卷缺失(3):46-47.
[5]徐立敏,周任学.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的干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卷缺失(21):200,202.
[6]唐姗姗,张林.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15,卷缺失(3):6-10.
[7]徐西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卷缺失(5):35-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