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亮 史艳美
写景状物类文章在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文质优美、意境深远雅致的文字,既能够突显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获得与文本共鸣的情感体验。本文结合教材中的写景文章来探析写景时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序。
一、写景时要注意观察,言之有物
写景应该言之有物,要从观察中来发现景物的特点。通常而言,学生在写景时,感到没什么可写,要么仅凭模糊印象去运用词句,反而有失事物的逻辑;要么语言干巴,词句单一,真好看,有五颜六色的花朵等等。我们在学习鲁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一文时,从文本的阅读中可以发现,作者采用跟踪法、鸟瞰法等欣赏景物,呈现整体的山水画卷。我们同样在三年级下册“颐和园”一文中,也是采用整体印象来俯瞰颐和园的美丽风光。不过,景物描写不仅要突显整体,还要强调要点,挖掘特色。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提出“最吸引人的还是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将桂林的“山”和“水”作为重点来进行刻画,而对于空中迷蒙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只做点缀处理。当然,在景物描写中,由于观察顺序的不同,面对不同的景物,如何去欣赏,如何去表现特色?同样是对山的描写,七月的天山繁花似锦,桂林的山如笋似玉,黄山的山云雾飘渺,各不相同。所以,在“桂林山水”中,作者围绕“整体印象”、“筛选要点”、“展现特色”的思路,先从总体印象的呈现来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再从山和水中来展现其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在景物描写中学会观察,从对比中来发现特点,并从观察顺序上进行条理化展现,从而让写景状物有章可循。
二、开发想象力,做到言之有文
景物描写的基础在于观察,而要想表现景物的特色,就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反映景物的本来面貌。我们在写景教学时,要引导小学生从形象化思维中,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情境,来凸显作者的独特感受。比如对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写景状物更加传神。在鲁教版五年级上册“山雨”一文教学中,对于平时生活中所常见的“雨”,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写出独特的情感?从文本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以及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雨声时,作者用了比喻句,将“沙啦啦的小雨比喻成无字的歌谣”,来突出山雨很密、很大的特点;还有,在写雨声时,作者还加入了联想,将“雨丝比作柔软的手指,将岩石比喻成琴键”等;在教师的深入引导下,还可以从文本中发现“图画”,如“山雨,像烟一般,雨里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雨姑娘优雅地弹起钢琴,琴声美妙动听”,从对雨的描绘中,俨然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山雨飘洒图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关于“雨”的描写吗?通过让学生进行联想,将修辞手法融入到作者的表达情感中,来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语文的味道,从而做到言之有文。
三、梳理表达思路,做到言之有序
我们讲观察景物,要表明观察的顺序;在写景状物时,也要做到“言之有序”。小学生在写景时,往往缺失对顺序的理解和领会。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使得观察的顺序混乱,也脱离了景物描写应有的逻辑性。比如对于某一景物进行游览时,可以从时间顺序上来一一介绍景物,在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以及“早中晚”的时间变化顺序来呈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同样,同样在三年级下册“观潮”一文中,也是围绕钱塘江的大潮,从“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的逻辑先后顺序来展现大潮的壮观景象。当然,写景时,既要考虑景物的逻辑顺序,还要突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变化,体现移步换景。如在定点观察时,要对观察点,以及视线移动的远近顺序进行表现景物。在“观潮”中,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而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采用的是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从观察视角的变换上,来展现景物风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写景顺序的閱读和学习,也要从抓住景物描写的顺序上,展示游览的流程。比如我们在对校园风景进行描写时,可以沿着校园主要路径的顺序,将自己观察的景物进行一一呈现,在某个地点,观察到了什么风景,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
小学生写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者要深入研究教材,梳理写景文的方法策略,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对教材中写景进行深入的学习,从中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的写作架构,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想象和表达,让他们有话可写,言之有物;开发想象力,言之有文;梳理表达思路,做到言之有序。
孙永亮,史艳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