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洵
在王荣生的理论中,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这种选文分类对我国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也构成了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四种文选类型不是相互对立、相互隔绝的关系,更像四种功能,四种课文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功能,教法是不同的。在此,笔者将对四种选文的教学特点和应用策略进行初步探究。
一、“定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应用
“定篇”即由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编订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众所周知的,原汁原味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在教材中长期固定,代表着我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每代人都应该掌握、理解、内化,成为培育国民素养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定篇”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了解和欣赏“经典”选文本身,课程内容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定篇”不俯就任何学生,必须加以强制性训练。
因为“定篇”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权威的阐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一些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是远远不够的。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定篇”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熟悉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定篇”的内涵,并能够把这些与“定篇”相关的深奥、卷轶浩繁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了解学术界对该“定篇”的权威观点、前沿研究,甚至争议焦点。皓首穷经式的专注与细致入微的凝视,是必不可少的功夫。对该“定篇”相关所有的学术研究全面掌握,才能更好地筛选出要在课堂上呈现的课程内容。“语文味”教学的创始人程少堂老师在准备《锦瑟》一课的教学时,就阅读了有关研究李商隐的著作和其他相关书籍50余本。
“定篇”的讲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讨论,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最终指向一种规定的结果,即研究者们对该定篇的认可的普遍性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避免跑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和问题设计。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产生共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身份假设、场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在上《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听《黄河大合唱》,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爱国热情。
“定篇”教学的指向性很强,而学生在面对文本时,面对的是一个富于诱导性的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的文本结构。要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导向“定篇”的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教师而言,要使教学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好的“诱饵”,从而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结论转化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好的经典一定是人生的教科书,它所呈现的人生形式与人生内容,正是省察人生和借鉴他人的镜子。当学生在作品中找到了代入感,找到了对话空间,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契机,“定篇”的价值就实现了。
二、“例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应用
“例文”是蕴含听、说、读、写知识的示范性文章,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教师通过例文,教给学生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
“例文”的教学很容易沦落成“碎尸万段”式的教学,这是于漪老师所反对的,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例文”并不是整篇的“文”,多数情况下,派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试问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因此教师可以用几篇甚至是十几篇来支撑和扩展一项或几项知识,也可以一文多用,达成多种教学目标。如可以对比讲解《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写景手法的不同。
“例文”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统帅选文,取之一隅而不求面面俱到,并且让选文特定位置发挥特定作用。如《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教学,教学重点落在演讲稿的写法上。
基于“例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例文”型选文很适合进行微格教学。比如《春》一课的微格教学,教师可以同时例举出《绿》《荷塘月色》《匆匆》中景物描写的例子,多角度展现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另外,“例文”教学可以根据“例点”呈辐射状散开训练,巩固“例点”知识,实现读写双赢。例如: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可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教学《小狗包弟》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曾经陪伴过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写一篇记事抒情散文。
新出來的部编版教材在“例文”型选文的编写上,较之过去的人教版教材有很大改进,例如:八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单元,旧版教材中在第四单元,由《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五篇课文构成,《云南的歌会》是例文,《端午的鸭蛋》《春酒》《俗世奇人》《吆喝》是样本;而部编版教材中的“民风民俗”在第一单元,由《社戏》《庆祝旧历元旦》《春酒》《安塞腰鼓》四篇组成,《社戏》为定篇,《安塞腰鼓》为例文,《庆祝旧历元旦》《春酒》为样本。用《安塞腰鼓》代替《云南的歌会》作为本单元的例文,是因为《安塞腰鼓》中的语言写法更有代表性,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例证了更多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达到一文多用的效果。
三、“样本”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运用
与“例文”解决“是什么”不同,“样本”解决的是“怎么用”,侧重于方法和能力。“样本”的课程内容不是事先约定的,而是“从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真实取样”,由具体的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在与特定地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形成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或能力。
“样本”教学是用固定的课文内容去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机智和课堂生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教师应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中找到切入点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随机自如。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应该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我们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句懂不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余党绪老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创设的“万字时文”教学值得我们借鉴:一般取六千字到一万字的文化随笔、人物传记、历史评论和艺术散论。读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精神集中,摒除杂念,思维清晰,前后联系,排除干扰,且需要有一定的人生体验、背景知识和逻辑思维。这样的阅读有别于时下流行的“浅阅读”。在强调长度的基础上,选文还应该在思想认知上高于学生,文化视野上宽于学生,写作表达上优于学生,因此也称作“极限阅读”,当然难度也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文化、思维实际。
“样本”教学在学习效果上强调“内化”。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从已有图式,到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新的平衡,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因此“样本”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元认知理论同样适用于“样本教学”。元认知理论即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在“样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比如在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并做好准备,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有效利用课堂容量。
另外,新出的部编版教材在课文文本旁空白处新增了助读问题,这种搀扶式编纂是我国教材史上的进步,根植于我国古代教材的旁批评点式,有助于“样本”型选文的教学。
四、“用件”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和应用
“用件”类选文的核心就是“用”。使用“用件”即学生不是“学”文,而是“用”这一篇文章里的东西,或者借鉴选文所讲的内容,或者有选文所讲的内容来进行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语文学习活动。“用件”有三个品种:一是语文知识文;二是引起议题文;三是提供资料文。“用件”的讲法,有点类似于一篇课文触发的综合性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性学习必须有醇正的“语文味”。
如果说“定篇”是求美求道,“例文”是求知,“样本”是求法,“用件”则是求真,目的在于从选文中提取某种事物或知识,运用它来进行某项研究性学习。如教培根的《谈读书》时,可以带领学生归纳总结书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后,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方法,全班探讨、选出适合我们现在用的读书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运用,后期还可探讨运用这些读书方法的效果如何。
也可以是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听说读写练习,如教蒙田的《谈惬意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归纳、评价作者认为惬意的生活方式后,以“谈谈我喜欢的生活方式”发表演讲,可以谈自己的,父母、朋友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谈某位作家的或者小说中人物的。要求学生在谈的过程要先归纳该种生活方式,列举例子,接着说自己喜欢这种生活的原因,做出评价。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反驳。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演讲的内容,结合其他同学的反馈,进一步思考、完善,写成一篇议论文。
在“用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非“用件”型选文常常被处理成“用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一味追求拓展和创新,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创新”而创新,在综合性学习的浪潮下生怕落后于人,对传统语文教学唯恐避之不及,片面追求课堂效果,导致课堂是热闹了,丰富了,“语文味”却丢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增加对语文课程论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对选文类型及功能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有多种功能特征的选文,类型定位不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王荣生教授描述为:“如果有意将某一篇课文处置成‘定篇,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定篇的本性,通过材料的增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而如果自觉地处理成‘例文,那么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应该把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而目光则投射在被‘例着的那个什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故都的秋》为例:将其按“定篇”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提供大量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做到朱自清指出的“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悟)”即可。将其按“例文”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也许是关于写景状物的知识、也许是关于语言修辞的知识、而课文只是知识的印证举例。将其按“样本”处理,教学内容侧重于解决学生在理解、鉴赏此文时碰到的或应该碰到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如果将它设置为“用件”的话,可以借此讨论“故乡”“秋天”等主题,在讨论活动中扩展,進行相应或相关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陈爽.语文教材中“定篇”“例文”类选文的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研究,2015(10):41-43.
[5]余党绪.祛魅与祛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亓妍.论语文教材中“例文”类型的选文[J].黑龙江史志, 2014(13).
[7]申改霞.高中文教材选文四类型鉴别与其教学实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1):83-84.
[8]郑力乔.“用件”类型选文教学对语文素养形成的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9(9):130-132.
[9]靳云鹏.“引导、探究和合作性教学法”价值初探——例谈“非定篇”的多元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旬刊,2013(6):9-11.
[10]王美美.基于选文类型的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确定[J].文摘版:教育,2015(12):21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