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探真:提挈探究性阅读教学之锁钥

2018-08-24 10:50徐海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杨绛探究性

徐海金

基于教育未来发展之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热词”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成为日益凸显的语文“核心素养”被提及与实践。当下阅读教学,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和“内省”,逐渐为语文同仁所认同。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辨探真”能力的培养。

一、思辨,引发文本的多维和深度解读,提升了思维的“热度”

“理性的思辨”对学生成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也提出:“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所有这些都昭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辨阅读。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质疑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提供更多的思维含量。通过批判性阅读,让学生通过理性的判断,深入文本“内核”,探究出符合作品本身的意义。

(一)思辨,有利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

思辨的表征之一是质疑,而质疑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积累,对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提出怀疑的一种质疑态度,是思辨性阅读的出发点和发展点。“思辨”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时能讲究层次性和透彻性。过去的“唯教参”和教师的“一言堂”逐渐被淡化。值得庆幸的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导的新编教育部组织并审定的教材,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尤其重视对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每篇文本的助读系统,还是配套的省编《语文作业本》,都在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引导。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一文,传统教学往往止步于揭示“熟能生巧”的主题,部编教材在课后的“拓展探究”部分和省编《作业本》中都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议点: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质疑也很有意思?

如此一来,教者与学者都会在大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本文的主题,包括欧阳修的思想态度。阅读就有了探究性:“卖油翁真的就很谦逊吗?”“陈尧咨的箭术在当世就不可自矜吗?”“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真的就不合情理吗?”学生的质疑层出不穷,阅读的思辨意识就强化了。当然,这里笔者所指的质疑并非一反既往,而是指深入到对象思想内部,对对象思想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辨别。《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作为语文老师,要提供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思辨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思辨,有效提增学生批判的张力。

思辨的表征之二是批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从国际阅读与表达评估项目NEAP、PISA、PIRLS的测试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还有待大力提升的空间。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还有工具性的一面。”倡导思辨性阅读也是在倡导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和反思。例如《珍珠鸟》一文的主题,一般老师都以教参所提的文末句:“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为圭臬,曾有老师这样设计了“鸟”和“笼子”的讨论:“最后小鸟到底有没有真正离开笼子?”“鸟对人类是否真正的信任?”如此一问,引发了学生去探究文本:“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就飞回去”,“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从这两句话来看,它并没有真正地离开笼子。教师进一步引导:“大鸟”为什么生气?为何要“再三的呼唤”?大鸟叫的什么内容?如果角色互换,你来扮演鸟爸爸和鸟妈妈,用我们人类的语言你会说什么?假设“鸟类”控制了“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成了关在笼子里的“珍珠人”,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鸟类的“笔尖”还会不会流泻课本的那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此带有较强的思辨与批判性的阅读,也自然会从“鸟离不开笼”里解读出“人鸟逃不出思想的“笼子”的主题的另外解读。当然,批判不是简单的“找茬”和全盘否定,她既是一种辩证的扬弃,更是一种深层次且有意义的“生成与升华”。

二、探真,引发课程资源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

探究离不开探源。所谓的探真,即为归真返本,充分运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文本,通过品读“言上文字”,读出“言下意蕴”,即文字背后的东西。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要将分析与思辨建立在文本的“本真”之上”,文本的客观性是批判性阅读的基石,文本虽是客观的,但其意义应该是开放的,“索解文本的本真是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以“体验者”的同情心,以“辩护者”的同理心,真正沉浸到文本中,尽可能还原文本的内容、事实与逻辑”,避免文本边缘化和空洞化。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实践的四个要素,即作品及作者、读者与世界,在此,不妨借鉴。

(一)探“文学现象”之真

“文学即为人学”,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考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人本性”,以探究文学现象的本源,追求“本真”的语文。例如从文学现象的角度探究,我们会发现,回忆性散文《春酒》运用了“儿童视角”来叙述往事,即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以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来呈现故事的过程。如描述新年的情景,有儿童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对于风俗的理解完全按照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世代沿袭的礼俗,小琦君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它的价值,而是觉得“很受拘束”,等到繁文缛节结束,她才“撒开”。

又如文本中的这些句子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要么“偷偷”用手指蘸了酒“舔”指缝,要么利用相邻的随和、亲密,用筷子“点”着酒偷喝。

这些举动不免让人联想到魏巍在《我的老师》那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份“狡猾”是儿童特有的天性,更是成年再难寻觅的童真。此外还有儿童活泼的想象与幻想:“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在她眼里,小花猫和她一样懂得享受生活,这是富于童话式的想象。这一些,如果我们不用儿童特有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探真”,从文学现象出发,对词语进行“咂摸”,怎能品味出个中之妙呢?

(二)探“勾连文本”之真

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探究性再度“生成”和“升华”,还需探“勾连文本”之真。例如为了进一步解读文本,理解儿童世界叙事手法的典型特征,在教学《春酒》一文时,解读出“儿童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自然率真的天性、儿童活泼的想象与幻想”,学生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倘若我们运用“勾连问本”之法,拓展阅读琦君的其它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视角的叙事手法比比皆是。琦君的《烟愁》描写童年偷学抽烟的故事。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当他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总是有许多的疑问,总想摸一摸,试一试。琦君从童年的这样心理特征出发,写了来台之后对亲人、家乡的怀念之情。《小瓶子》中,写到了“我”对小瓶子的特别爱好,并且收集各式各样的瓶子,还写到“我”在失去瓶子之后的寂寞之感,甚至为寻找落入沟里的药瓶而不惜被罚。而在《阿喜的花篮》中,则写到了小姑娘们对蜡洋娃娃的独爱,还有柳条编织的花篮,这些都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表现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的情趣。《捉惊》一文中,琦君讲的是孩子突然生病是惊扰了土地公公或是碰到小鬼,把所受的惊给捉出去,病才会好。在儿童世界里,生病了便是“冒犯了土地公公”,这是儿童天真的想象与幻想。

(三)探“文化现象”之真

能通过思辨性阅读探究,达到立意深刻,还可取决于来自对社会文化的“审视”和“反省”,来自于高尚的价值坐标。我们不难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美女蛇故事”引出的“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一语,正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所谓“正人君子”之辈,说得较含蓄,却是当时鲁迅内心的真实写照在此有意无意的流露罢了。其实正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折射,鲁迅借以影射“正人君子”的险恶行径,正是作者叙写“美女蛇故事”的深层原因,现实的不称意,让鲁迅回溯到童年去寻找那份真善。这样的“探真”,自然会增强学生阅读的思辨性,对文本解读的“深刻性”。

(四)探“知人论世”之真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其本意为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语言是思维的表现,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探究需要有探究之“源”,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空穴来风”、“天马行空”离开了作者,离开了文本的“特质”的探究,毫无意义。实践证明,探“知人论世”之真,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解读女作家杨绛写的《老王》一文时,就侧重于“知人论世”角度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架构,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活出”生命的珍贵。王君老师发问: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我们看当时的背景。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疯狂的时代。杨绛作为一代才女,过的是什么日子呢?适时PPT呈现:

①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②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面对课文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由此引出了王君老师进一步发问: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当我们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为什么她也“活命”,她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为什么她还愧怍?最后,王君老师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己在品读中共鸣:“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楊绛也是如此。”如此涵泳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思维的探究性也随之体现。

思辨探真的问本解读力,以独辟的蹊径,打开了文本的另一洞天。思辨探真,学会探究,培养思维品质,让学生以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为支点,开展质疑性品读,探究性解读,以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正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余党绪.批判性阅读: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中学语文教学.[J];2017:09.

[3]丁卫军.用生命为生命呐喊——“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研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3:02.

猜你喜欢
批判性杨绛探究性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