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主问题设计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8-08-24 10:51唐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刘禅文言诸葛亮

唐新

文言文教学相对于现代文教学来说,主要区别在哪里?在语言。所以众多教师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往往先翻译课文,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然后再着重探讨几个问题,理解其思想内涵。这样的教学好吗?有好的一面,通过课堂讲解或师生互动,理解了文本字面的意思,为深入理解文本消除了障碍;然而,老师们这样处理,常常感觉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往往把一篇经典文言讲得索然无味,师生都很尴尬、痛苦。这样的局面如何打破?是责难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肯定行不通。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自己手里,我们要主动变革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寻求根本性的突破,达到文言教学的新高度、新境界,实现文言教学质量的大提升。我认为“主问题驱动、问题链贯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来看《出师表》的课堂教学,看看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是如何设计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出师表”的“表”是什么意思?

生1: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

师:请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生2:我觉得是一个忠臣。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记得杜甫写过这样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就是诸葛亮。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诸葛亮的“忠”表现在哪里呢?请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生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诸葛亮勇于承担任务和责任,体现了忠。

生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体现了忠。

生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他有危机意识和远见卓识,忠。

师:除了能够读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之外,你还能读出其他的角色吗?请大家认真思考。

生5:父亲的角色,像是刘禅的父亲。

师:很好!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出师表》哪个句子最能表现爸爸对儿子的深切之情的?

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师:诸葛亮的语气是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和一个慈父无异。诸葛亮写好了这篇表,对着自己写的文章,哪个地方最能让自己流眼泪?

生7:回顾和先帝艰苦奋斗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生8: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师:有没有同学还能读出第三个角色?除了忠臣、慈父,还是什么角色?

生(思考)

师:(提示)刘禅啊,你应该要扩大圣明的听闻,……不应该瞧不起自己,说话不恰当,……同学们想想,这像是谁对谁说话啊?

生9:老师对学生说话,是一个严师的角色。

师:文中哪个字最像老师?

生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个句中的“宜”和“不宜”。

生11:还有一个“愿”字,希望你怎么样的意思。“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师:一个忠臣、一个慈父、一个严师的角色。

师:那么,儿子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儿子叫刘禅,儿子在中国文化当中,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2:愚蠢的形象,扶不起的阿斗。

(众笑)

师:阿斗不仅智商低,而且情商低,你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刘禅哪里不聪明?

生1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连小事都要让刘禅去向大臣们询问,说明刘禅大小事都不能处理,表现他的无能。

生1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表明刘禅经常说话不恰当,很不自信。不自信表现了他的懦弱。

生16:我觉得诸葛亮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愿陛下亲之信之”都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刘禅无分辨能力说的。

生17:“陛下亦宜自谋”,说明刘禅没有主见,不自谋,所以诸葛亮说你要“自谋”,要好自为之。

师:很好。“不宜妄自菲薄”——不自信;“陛下亦宜自谋”——不自谋。诸葛亮辅佐的是一个既不自信又不自谋的君主,现在即将出师北伐,请你从忠臣、慈父、严师三个角色中任选一个,对刘禅说一段话。如:君主啊!……儿啊!……或刘禅同学啊!……

生:……

师:一篇《出师表》,两代老臣心,三个苦角色。什么样的情况叫辛苦呢?一个做大臣的遇到一个没志气的君王,一个父亲遇到一个没出息的儿子,一个老师遇到一个不上进的学生。诸葛亮的角色苦啊!

在这堂课里,教师一反文言文常规教学的固定套路,设计了以主问题驱动、问题链贯穿的新思路:由标题中“表”字切入,先引出主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臣”?提纲挈领,引起学生对诸葛亮多重角色的思考→再形成问题串:忠臣、慈父、严师(学生每理解一个角色,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找語言依据,并帮助学生突破难关,加深对文本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再引出主问题2——儿子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引领学生对刘禅这个人物的理解、把握→再形成问题串:智商低、情商低(学生依据文本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总结人物形象。

黄厚江老师设计两个主问题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达成了以下目的:一是利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初步明确了文本文言词语的大体意思;二是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了人物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重要的是,这两个方面能够同时完成,高度融合。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点拨巧妙,课堂对话、师生互动始终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效果好。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在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等特点。”“‘主问题是立意高远而又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艺术效果和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1]这些论述,回答了关于主问题“是什么”“特点怎样”“效果如何”等问题,十分精当。

那么,教学文言课文如何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呢?

一是宏观把握课文,着眼于整体上对课文的理解,善于抓大放小,突出对关键问题、矛盾核心的思考和研究,找到主问题后再设计相关联的问题串。

这就要求教师反复研读课文,充分思考,提出众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比较、筛选、设计出有价值的能带动全篇的主问题,并力求新颖,不落俗套。还是以《出师表》为例: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的一份奏章,先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和蜀国国情,然后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了建议。接着宕开一笔,追述自己深受三顾之恩出山效力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然后再转入“出师”这个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全文言辞恳切,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报先帝、忠陛下”的一片深情。

全文洋洋洒洒共9段文字,是初中文言课文中最长的、也是文言现象最多最难的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如何找到解读课文的抓手?我们先去思考设计一些大问题,比如: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刘禅上书?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自己追随刘备的原因和经历?诸葛亮是怎么说明出师北伐这一战略决策的?文中,流露出诸葛亮哪些丰富的情感?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每一个部分的核心内容,但问题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问题几乎都是单一的、独立的,只能做问题链,不可以做主问题。要找到联系各部分并领起各部分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做更深入的研究。

黄厚江老师课堂上选择了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角色,以角色驱动,课堂生动,层次分明。我们还可以选择体悟人物的情感——诸葛亮对刘备、刘禅父子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作《出师表》的?并从文中寻找依据,理解人物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围绕“出师”这一标题中的核心词来思考探究——出师前诸葛亮是如何安排国事,以消除出师北伐的后顾之忧的?出师的背景、动机、目的分别是怎样的?出师北伐一事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精神特质?主问题一出,问题串往往就会跟着出来。关键是主问题的设计。

二是主问题的设计大要大得恰到,教者自己能够把握得住,同时一定要有更多的细节支撑,使主问题不宽泛、不落空,有内容,有层次,由总到分,前后关联紧密。

以《出師表》为例,黄厚江老师以角色分析统领全文,这个主问题设计怎么样?巧且有趣。黄老师依据文本,紧扣文本,引导、指点,带领孩子们读出了诸葛亮形象中的多重性,而且每一个角色的分析都有文本的支撑,都有内容可找,课堂结构也清晰,学生的活动也丰富,难文浅教,化难为易,课堂也因此生动活泼,趣味性也得到体现。如果换成其他主问题,比如情感,怎么样?本文情感是有些抽象的,情感的丰富性也不够,文章主要有“报先帝”“忠陛下”两种,铺展不开,气象有点小,学生就会感觉拘束,思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以“出师”为主问题,怎么样?支撑点可以找到,出师前的安排、出师的背景、条件、目的等都是,但其趣味性不如“角色”,征战的生活学生兴趣往往不大,离现实世界遥远,学起来就难以生动活泼了。

所以黄老师的选择是最好的,体现了黄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力、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以及驾驭课堂左右逢源的高超水平。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互动充分,理解透彻,听说读写训练有效,赢得了与会听课老师的多次雷鸣般的掌声和心悦诚服的笑声、叫好声。

大得恰当,把握得住;细节支撑,依据充分,思路开阔;由总到分,层次分明。这是主问题设计须注意的方面。

三是主问题设计时,不要忘记对文言文语言点的学习、训练,文言并重,文言共生,达成课堂上对文言实词、虚词一定量的理解和积累,这是文言课文必须完成的教学目的。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串讲,固然有其弊端,如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结构简单,缺乏波澜等,但也有长处,那就是充分地突出对文言知识的学习。而如今以主问题驱动、问题链串联式的课堂模式教学,能不能抛弃文言语体特征,完全把文言课文当作现代文一样讲?不能,这是文言课文有别于一般现代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那么教学过程中怎么切入到对文言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呢?

主要通过对文言文句子大意的揣摩和大体的理解完成。黄厚江老师教学《出师表》对文言的处理就是这样的。整堂课很少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对单个词语的理解,而着重于面上的粗略理解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很有帮助,也使整堂课的容量变大了,课变得更好看了,也能使主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得以应用。当然,只局限于课堂上粗略理解文言词语、句子,对学习文言课文肯定不够,课外还要花相当的功夫。

总而言之,主问题设计在文言教学中的运用,是实际可行的,只要教者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站在文本的制高点去解读文本,精心结构布局,注意主问题与问题串之间的有机联系、层次安排,以及对文言大意的理解,文言文可以教得更加轻松、活泼、有效。

注释:

[1]引文见余映潮老师《主问题的教学魅力》一文。

猜你喜欢
刘禅文言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诸葛亮隆中决策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