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戏曲音乐》综述(上)

2018-08-24 03:28
音乐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戏文浙江戏曲

洛 地

内容提要:浙江是戏文的故乡,是中国戏曲的泉源和土壤。浙江戏曲音乐在南北曲腔、乱弹诸调、摊簧等类别以下,又因其音乐结构组成上的差异细分至不同的种、支、路。从戏曲音乐在浙江的地域分布来看,南北曲腔、摊簧遍布全省,乱弹诸调则在绍兴和“南片”六府流行。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专设文化行政机关管理民族戏剧,浙江的戏曲音乐也出现了一个新阶段。

浙江,戏文故乡,“南北曲”都会,“传奇”原圃,“乱弹”之里,“摊簧”之区——我国民族戏剧的泉源、土壤。

浙江省概况

浙江,我国行省之一。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西南斜行东北入海,江流曲折,称“浙江”,省以江为名;简称“浙”。

浙江地处亚热带中北部,位于北纬27°12'—31°30'、东经118°—123°之间,为我国东南沿海诸省之一。东濒东海,北与江苏省共分太湖流域,西与安徽(黄山地区)、江西(上饶地区)毗邻,南与福建(武夷山)相连,全省略呈盾形,面积约101,800平方公里,在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仅大于台湾(及海南)。省会杭州。人口3800余万,其中99%为汉族,其次为畲族,另有苗、回、满族。

浙江,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与北地的“韶(半坡)文化”年代约略相当或略早的,约五千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在今杭州湾南岸的姚江流域,证实了浙江——太湖流域——长江下游是我国文化发源的又一中心。①

浙江的成文史可上溯到夏初②,《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一‘会计’也”。稽,今绍兴,为古“越”族之国。越,也是迄今所知浙江境内最早的国家,河姆渡即在其范围之内;至今,“越”犹是浙江的别称。

先秦,越、吴相争,越灭吴,后臣服于楚。秦一统后,置会稽郡;历代政制变换,浙江与相邻的江苏、福建、安徽和江西部分地区常交叉建制。唐代,置“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节度使,是“浙江”作为政区名称之始。五代时,钱氏建国(907—978),以杭州为都,领十三州一军——今浙江境内十一州以及今江苏省的苏州、今福建省的福州,浙江旧“十一(州)府”之制由此时始。北宋置“两浙路”、南宋分置“两浙西路”“两浙东路”领十四州一军——今浙江境内十一州及今江苏境内三州一军。元代,设“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辖地甚广,奄有自扬州以南的今苏南、皖南、浙全省、闽全省及赣东北,省治屡迁,后定于杭州。明太祖朱元璋于元末起兵东南,未立国于1366(元至正廿六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浙江行省”,洪武年间改称“浙江布政使”;十四年(1381)辖十一府,从此,浙江省版图稳定。清循明制,并设四道治十一府,“省”、道、府、县四级制。“民国”初期,恢复称省,废府存道;1927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省、地(市)、县三级制,而建置时有变动。

浙江,作为国内“省”级建制始于吴越,今浙江省内政区建制也以吴越时定州治的“十一州(府)”最为稳定,长达千年;近四十年间,地(市)变动频繁,基本上仍循其格局;与浙江文化、戏剧关系最为密切。本书述说历史事实,常需沿用,如“严州”已撤销,其所属诸县现属杭州市,在本书中仍以严州为一地区(府),而说到杭州(地区)时并不包括严州(地区)。兹将自吴越以后,浙江省内州[府、地(市)]情况作略表,图示于表1。

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福建的分水岭仙霞岭为浙东诸山之祖,向东北散延,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北)雁荡山、括苍(南雁荡)山;浙西则有天目山;皆为名山,中多胜境。浙江省最大河流为钱塘江,即浙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地区),经衢州、金华、严州三地区至杭州入海,全长五百多公里,其入海口江面突宽,呈喇叭形,即名杭州湾,其潮汐为世界奇观;钱塘江以东有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皆自成流域,注入东海;钱塘江以北有东、西苕溪,北向入太湖。

杭州湾南北岸和太湖流域为浙江省的主要平原区,南片则以丘陵为主。如此,对

省内地域划分,浙江省有两个历史形成的观念,本书也需用到:

表1

“下三府、上八府”,以地势的高低为“上、下”及因(明)清设道治府,称:杭(州)嘉(兴)湖(州)为“下三府”,绍(兴)甬(宁波)金(华)衢(州)严(州)处(州)温(州)台(州)为“上八府”。

杭嘉湖、绍甬——平原区可称“北片”,金衢严处温台——“南片”丘陵区。

以上两个观念,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观念,而且是个文化观念。质言之,相对地说,北片五府受文人之“文”及市井文艺影响较大,南片六府则农村文艺色彩较浓,绍兴居中,兼及南北。

浙江文化悠久,其深厚的越文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期的起伏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浙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以盛产粮、蚕、茶、盐,并以织造、冶金、印刷、陶瓷等闻名。在北地经历东汉——南北朝、安史之乱——五代两次都长达数百年的战乱过程中,浙江,我国东南在相对安定的形势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至迟到北宋神宗即公元11世纪以后,杭州的人口达203574户,已超过平江(今苏州)和江宁(建业,即今南京),商税达173800多贯,成为南方人口最众、全国缴纳商税最丰的城市。尤其南宋150年定都临安(杭州),杭州、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门新型的综合文艺——我国的真戏剧③戏文,在南宋的浙江出现了。

浙江的戏剧简况

戏文,我国的真戏剧,产生于南宋时浙江的温州。

在戏文产生之前,我国戏剧——扮演文艺,有“戏弄”。它是以少数或三五名演员妆扮成社会各色人等模样,表现生活片断,以诙谐、嬉耍、闹趣为风格特征的短小段子,这类文艺是自古便有的,到宋代则盛。南宋遗民周密在追记南宋都城景象的《武林旧事》中记录的“官本杂剧段数”280段子和“乾淳教坊乐部”,说明戏弄是宋杂剧的主要部分,其时“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梦粱录》),又说明了杭州、浙江是南宋时杂剧、戏弄最繁盛之地。

戏弄④这类扮演文艺,因时、因地、因演员、因观众,不断地传流、更新、产生、演化,以各种名目,散布在各地各处,或在民间活动,或由职业戏班演员演出,直到如今。

戏文在南宋时浙江的温州产生了。戏文的产生,堪称我国民族戏剧、民族文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戏文——众多演员各自妆扮成众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各以其所扮妆的人物的言行,敷演有头有尾、有矛盾、有情节的完整的故事,是我国真戏剧的成熟形式。

戏文的诞生,使我国民族文艺从单项为主进入到以综合文艺为主的时期。戏文,是我国戏剧的主体,至今。

在戏文产生之后,我国戏剧及其在浙江的历史进程,大致是:

(一)南宋(1127-1276),戏文产生,初成于浙江的温州。所以,浙江,戏文的故乡,也就是我国民族(真)戏剧的故乡。今唯一的宋代戏文的传存本《张协状元》,为浙江的产物。

(二)元代(1276-1368),元曲杂剧兴起。它因有众多文士“名公才人”参加撰写,出现许多文学名著,在我国戏剧中占重要的地位。元曲杂剧,在元代,杭州是其中心(之一);在后世,以浙江为其主要整理、出版地,而得传世。

(三)在元曲杂剧兴发的同时,被称为“南戏”的戏文亦从民间状态向民族文艺上升,誉为“南戏鼻祖”或“传奇鼻祖”的名剧《琵琶记》,以及被称为“(宋元)四大南戏”,有三种出于浙江作者之手,成文于浙江。

(四)明(1368-1644)中叶以下,我国民族戏剧进入到以戏文结构为总体格局,合“南戏”“北曲”之长的传奇时期,作家如云,作品如林,其中浙江产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并在清初产生传奇“绝响”之作、世界名著《长生殿》。

(五)在明(清)传奇兴发的同时,浙江创始“南杂剧”;并整理、刻印明杂剧总集传世。

(六)浙江是古代“曲论”中心地区(之一);尤其是戏剧理论,始于浙江、成于浙江,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戏剧理论著作。

(七)清(1645-1911)中叶,统称为“乱弹”的、以场上艺术取胜的戏剧崛起(以“京戏”为其大成)。浙江在其时,已不再是全国戏剧活动中心地,而有“乱弹之乡”的称誉。

(八)清末民初,具有某些近代戏剧特点的民间戏剧(首先在我国沿海)出现,在南方称“摊簧”,浙江与苏南(即宋时“两浙路”)为其发祥地及主要活动地区。

(九)在“摊簧”成为戏文的同时及其后,在浙江绽发出(在上海成器的)一个现今遍及南北的剧种——“越剧”。

纵观我国戏剧史,自古至今,绵延薪传,浙江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

戏曲及戏曲音乐

我国戏剧的用“曲”,从戏文形成之初,便称为“戏曲”。“戏曲”一词,初见于宋末元初人刘埙(1240—1319)《水云村稿》中《词人吴用章传》内云:“……当是时,去南渡未远,汴都正音,教坊遗曲犹流播江南……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戏曲”这个词的本义,是戏剧内的“曲”。曲,由“文”“乐”两部分结合而成。近数十年来,“戏曲”被用作为对我国戏剧的统称。本书著述音乐,用“戏曲音乐”为称。

我国戏曲音乐,按其历史上兴发的过程,有三个时期。

(一)在宋代戏文形成之后,我国戏剧长期以文人编剧为主;其曲重文,以文体的格律、文辞的意趣而成为“一代之文学”。其戏曲体裁以文体为主体——以各种长短句式按格律组合为众多——具有定格、独立的“词调”(今通称为“曲牌”),有“南曲”“北曲”,南北曲有数以千百计的曲牌。曲牌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时期中的戏曲体制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以各种方式使用于元曲杂剧、元明南戏、明清传奇和明清杂剧。在南北曲的曲中之乐,是以“腔”唱句,传留到后世现今有高腔、昆腔,本书统称南北曲腔。

(二)清中叶后,艺人场上伎艺夺了文人剧作文学之席;从此,戏曲重乐,音乐趋于华丽繁发而文体趋简(仅以“七字句、十字句”式入唱)。其戏曲体裁以乐体为主体。其乐:唱有丝竹伴和,做有器乐烘染,戏有“闹台”“场头”;戏曲音乐以唱为主,其时的唱,具有结构稳定、有所定规基本、一一可独立的众多“唱调”。唱调是这个时期戏曲(音乐)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以二至三个互补的特定唱调为一组合的标志,在浙江,计有:乱弹(狭义特称)、吹拨、西皮、二簧为名的四种(“套”)组合。本书统称为乱弹诸调。(参看本书附录《“腔”“调”辨说》。)

(三)清末民初,太湖流域、江浙两省的摊簧因扮演而为戏剧:一种原系坐唱戏曲,有“南词”之称,为南词摊簧,一种原系民间唱说新闻,为唱说摊簧;二者都以单唱调为结构本体,以吟诵、叙述见长。其中一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角出歧发,称越剧(唱调)。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专设文化行政机关管理戏剧,大批具有现代文艺思想、高度文化水平、现代音乐知识的音乐家进入民族戏剧,担任专业音乐创作及各方面的创造,戏曲音乐推进到一个与历史上大不同的新阶段(后文专节叙说)。

以上历史上三个时期的戏曲音乐,为(浙江)戏曲音乐的三大类。不论是重文或重乐,它们都是真戏剧中的曲,其音乐——唱腔唱调,是真戏剧戏文的腔调。它们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有定规而无死格;据其本而演其文。

一方面,一腔之为一腔,一调之为一调,其中都必有一定不可移之处;同时,其中又必都有不定、无可确定之处。一方面是任何腔、调(及其组合)必须能适用即通用于任何剧作及其中任何人物、任何情景;同时,又必须能在表现每一剧作中的每一人物、每一情景时有所差异。

结构上的稳定性、使用上的通用性,是戏曲音乐内在的本、规;定规和据本,构成戏曲音乐的类别、种别。“定规而无格,据本而演文”,则使戏曲音乐可叙事、可述景、可代言、可抒情、可言意;其音乐具体形态,可因文体而异、因文辞而异、因语音而异,因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而异,因情节、气氛而异,因演员各方条件而异,因乐队或因演出场所而异,可说在所有演出中没有两段剧唱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曲牌的腔句或同一唱调;从而呈现出各类各种戏曲音乐表现的丰富多样、各支各路各派的特色来。

在(以上三大类)戏曲音乐之外,还有各地戏弄段子的唱调。它们是另一类型的音乐,它们的音乐旋律、节拍、速度往往极为稳定,每个唱调自身往往甚是完整,以一二个唱调反复唱多叠(段)文辞——“分节歌”;如若一个戏弄段子使用不止一个唱调,其几个(往往两个,不过三个)唱调之间并无组合连接关系,各以“分节歌”方式演唱。戏弄中这类唱调,与通常被称为“小调”(或“民歌”)的性质类似,并不是戏剧性的音乐。所以,它们在真戏剧中只偶用作插曲,不能也从未成为一类一种戏曲的通用唱调。

戏曲音乐“腔调”的类、种、支、路

各个不同时期的戏曲音乐“腔调”,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为在音乐总体构成、音乐基本结构上的差异——如:南北曲腔,其音乐构成是“腔”,其音乐基本结构为“腔句”;乱弹诸调,其音乐构成(在当时,堪称)是全能的,是真正的戏剧性的音乐;其音乐结构为唱调及唱调连接组合“(双)唱调——板套”;摊簧,为吟诵叙述性的“单唱调”音乐;是为(浙江)戏曲音乐不同的类别。

同一时期,同一类戏曲音乐内,各自也会有所不同,有在(共同的)音乐结构的组成上的差异——如:南北曲腔,其共同的音乐基本结构为“腔句”;高腔,以乡音作“滚”和“定腔乐汇”合成腔句;昆腔,以“(规范的)字声行腔”和“过腔接字”合成腔句;是为(浙江)戏曲音乐(类下)的种。

在类与种之间,有处于“亚类”地位的。

同一种戏曲音乐,因在不同地区传流而产生的差异,是为“路”。在种与路之间,或有因风格明显差异而分“支”。在路之下,更具体的差异则为派。

浙江的戏曲音乐的类、(亚类)种、支、路的概况如下。

(一)南北曲腔

自宋代产生的戏文始,包括元曲杂剧、元明南戏、明清传奇、明清杂剧,它们的唱,皆属南北曲腔;其中除有部分剧作,为今高腔、昆腔演唱外,无音响及乐谱传留。据古籍记述:

宋有被称为“淫哇”的“永嘉戏曲”。

元代,有“可寻腔依韵唱之”“声韵清圆”“声似磬圆”,有“绕梁之声”的元(北)曲唱。又有“唱念声腔……唱念呼吸,皆如(沈)约《韵》”,被形容为“梁尘暗簌”“骊珠宛转”的南戏剧唱。又有“南北词调合腔”(见《青楼集》《中原音韵》《录鬼簿》)。

明代,除有“官腔”⑤外,浙江有“余姚腔”“海盐腔”⑥“义乌腔”⑦“杭州腔”⑧;明中叶后,有今复称昆腔的“本腔”⑨;有足与本腔媲美的、演唱于杭州和绍兴的湖船及画堂中“妙绝”的“调腔”⑩。

以上,皆无具体乐谱(及音响)传留。据古代文籍中对它们的描述,大致可知,传存至今的南北曲腔中的高腔昆腔,与其前代戏曲音乐有所继承、因循,皆以长短句南北曲为其文体、以腔句构成为其音乐结构特征——“曲腔”体。

根据现今掌握的实际——“正昆”有清乾隆时《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下的众多《曲谱》,草昆及各路高腔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后实地调查、搜集、整理所得。

高腔亦有“雅”“俗”之分。高腔中“雅”的一支,如《陶庵梦忆》中所述明末女艺人朱楚生等在西湖画舫中所演调腔等情况可证。与之相对者为“俗”,如今之浙江(“南片”及绍兴“新昌调腔”)各路高腔,皆献演于乡镇草台,趣味就俗;高腔中“俗”的一支,并非皆路头土戏,相反,明清传奇传留于高腔中甚多,尤其是元曲杂剧如《北西厢》《汉宫秋》仅留于浙江高腔中。

浙江现今南北曲腔的种、支、路的情形,作略表以示(见表2)。

表2

(二)乱弹诸调

乱弹诸调,其共同的音乐结构是:以二至三个互补的特定唱调为主干唱调,率各种不同速度、不同节拍的辅助唱调和腔句(通常称“板”),进行各种方式的连接,可组合而成“套”。在浙江,乱弹诸调的组合,有四种(套)。

1.以[三五七][二凡]为主干唱调,率各种辅助唱调和腔句,相连接可组合而成套的,在浙江迳称“乱弹”,为狭义的、特称的乱弹;

2.以[芦花调](又称[吹腔])、[拨子]为主干唱调,率各种辅助唱调和腔句,相连接可组合而成套的,简称“吹拨”;

3.以[小二簧][老二簧][二簧]为主干唱调,率各种辅助唱调和腔句,相连接可组合而成套的,称“二簧”;

4.以[都子][西皮]为主干唱调,率各种辅助唱调和腔句,相连接可组合而成套的,称“西皮”。

四套的结构组合甚是相近;皆为“双(三)唱调为主干唱调率若干辅助唱调和腔句组合成套结构”——“双唱调板套”体。四套相互关系甚是密切:“乱弹(套)”与“吹拨”为(下四度)“反调”关系;“二簧(套)”与“西皮(套)”为同调高不同旋律关系。在浙江,并无单唱一套的班社,也就是,按戏剧活动实际,不是种下分路,而是各路乱弹(广义)以某一套(种)或某两套(种)为主。有些地方多用“乱弹”“吹拨”两套,称“乱弹班”;有些班社多用“西皮”“二簧”两套(故常合称为“皮簧”),在浙江称之为“徽班”。

亦作略表以示(见表3)。

表3

(三)摊簧

摊簧是个统称,其中南词摊簧、唱说摊簧和“越剧”唱调,三者在音乐构成上同以弓弦乐中二胡托唱、行歌吟诵性的单唱调为主体,在具体结构上,三者有明显的差异。

1.南词摊簧,其结构略近乱弹;为“单唱调板套”结构。

2.唱说摊簧,其基本唱调及辅助唱调皆以“起、平、落”为结构。

3.以[尺调]为基本唱调的越剧唱调,以双乐句为段,两乐段成“调”的“二段(四句)式”(如歌式)的结构。

故而,(与南北曲腔中高、昆常合班,乱弹诸调四套皆交互合班以至全部合班不同)摊簧三者之间(原则上)是不互相合班的;具有“亚类”的性质。

如歌的“(女子)越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上海后,受近现代文艺影响较早较大,勃发迅速,蔚为大国,情形与其前的戏曲音乐又有所不同,具有了近现代多种音乐手段及功能,对其他戏曲音乐也产生了影响。与它结构很近的[湖广调],则无甚起色。

兹用略表以示(见表4)。

表4

三类戏曲音乐以基本结构的差异而为不同的类;而在文体(句式),在用调、旋法、节拍、速度,在戏剧中的运用,和对音乐构成及风格有不可忽视作用的器乐等方面则有互相共通之处——亦即继承、发展。具体的详见本书各篇章。

以上三类诸种,是20世纪中叶以前的浙江戏曲音乐概况总貌。在历史过程中(包括近四十年)各种变迁,各类各种、诸调群腔,或从浙江生成流向他省而兴发,或由外省流入浙江而生根蕃盛,或昔盛今衰,或先微后华。我国民族戏剧是世界戏剧的一大门,戏曲音乐是音乐艺术中一大门;浙江自古至今,戏剧及戏曲音乐之绵延不绝,或庶几可以此得窥我国戏剧及戏曲音乐之全豹?(未完待续)

注释:

①“河姆渡文化证实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源性,证实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另一个中心,有它自己独立发展的过程”——见《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载《文物》,1980年第5期),及夏鼎:《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载《文物》,1982年第7期)等。

②“浙江成文史可上溯到夏初”——有一说,称浙江在五万年前有“建德人”说出自《庄子》,近乎传说;故,取一般认为的禹会计于会稽说。

③“真戏剧”——王国维语。其《宋元戏曲考》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这里用指现今戏剧之主要概念:(一班)众多演员妆扮成众多人物,各按所扮人物之言行,敷演有头有尾,有矛盾、有情节的完整的故事这一类文艺。

④关于“戏弄”,见《浙江戏曲音乐》附录《戏弄辨类》。

⑤“明有‘官腔’”——明初即修《洪武正韵》,是为钦定官腔。明中叶杭州人胡文焕所编《群音类选》,以“官腔”为首,占卷数一半以上,按,明中叶“余姚腔”等诸腔,初见于祝允明(1460-1526)《猥谈》,称:“……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其所以斥“余姚腔”等诸腔,因“变更”“官腔”之故也。其后,原“昆山腔”之改造为“曲唱”,其中重要一条即在“正吴中之音”而用了官腔,所以《群音类选》中“官腔”类戏剧折子,在后世为“昆曲”敷演,传唱。

⑥“余姚腔、海盐腔”——初见于[明]祝允明《猥谈》,见注⑤。

⑦“义乌腔”——初见于[明]王骥德《曲律》。

⑧“杭州腔”——初见于[明]魏良辅《南词引正》。

⑨“今复称为昆腔的‘本腔’”——见明末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按,浙东的“北片”杭、嘉、湖、绍、甬五府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大约直到民国初年,向称今复称为昆腔者为“本腔”,今复称为昆班者为“本班”。

⑩“调腔”——初见于张岱《陶庵梦忆》,其中记述朱楚生、陈素芝所演唱的词腔,“虽昆山(腔)老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今传留于浙东山区的新昌的一路高腔(“新昌调腔”,及与之关联的“宁海平调”和“台州高腔”)为其“俗化”的一支。

猜你喜欢
戏文浙江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Mother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