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斌 万素花 秀 梅
在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力的重要性仅次于阅读理解居于第二位。听力理解水平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言掌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听力理解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不仅仅局限于口耳传播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而在于它是获取资讯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文化技能。
听力理解作为MHK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应试者存在听不清、听不懂、选不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语速适应障碍、应试技巧障碍、记忆力障碍、文化适应障碍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国内外大多数语言听力测试,采取的典型测验方法均为短对话、长对话、句子、短文等作为语言刺激材料,针对输入语料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设计一个或若干个选项作为题干。语言符号通过应试者对语料信息的输入、内化理解、输出,完成听力信息的传递过程。听力理解在传播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由应试者担任信息接收终端。输出与接收在回避主观因素前提下的效果表现往往受制于语料的传输速度。终端解码听力语料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对信息进行元认知加工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输入过程中,信号保持连贯、快速、线性传播的规律运行,应试者需在规定时间内理解信源含义、做出选择完成信号的正确输出。应试者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否对语料信息进行精确、快速的提取,决定着其总成绩能否达到过级要求。
MHK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测试结果具有权威性。试题中话题的选择往往是应试者容易理解或比较熟悉的,但大部分应试者在听力部分仍出现大面积失分现象。调查得知,在模考练习中应试者往往对听力语料进行反复播放,对语料内容进行了整体把握。测试环境下应试者在线性传播的环境下接收语料信息,大部分应试者对语料内容的把握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信息接收碎片化,容易造成选则失误出现丢分现象。天津师范大学孟国教授指出“语速作为听力的障碍不同于生词、语法,没有多少需要专门学习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个适应问题,这就需要多听、多练,逐渐地适应。”[1]
所谓应试技巧就是指应试者在完成考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补偿性方法、技巧或手段。应试技巧是一种综合性实施手段,是应试者完成能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者语言能力与知识背景的体现需要通过一定的应试技巧得以展现。部分应试者心理素质较差,考试时容易发挥失常;有的应试者在测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逐字逐句的分析语料信息,但考题的不确定性易使应试者在进行选项判断时对每个答案都有印象,难以抉择;部分应试者在听力过程中对某词组或某个句子过分斟酌,遇到理解障碍不能及时跳过,导致听力信息的掌握呈现出片段化状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信息输入(刺激)→叠加→内化→处理→输出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类记忆规律按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界定为三种形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均指刺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停留,瞬时记忆一般可保存0.25~2秒之间;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左右。长时记忆经过大脑编码、加工、记忆后,在头脑中保留的时间可以超过1分钟以上。听力理解的过程与记忆方式的关系如图九所示:
图9 听力理解与记忆方式模式图
在MHK听力测试过程中,应试者所获语料信息均由瞬时记忆获得,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选择。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辅以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在无复述的条件下可持续5~20秒。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在复述作用的影响下可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向长时记忆转移。应试者为达到最好的记忆效果,应主动完成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过渡、转化过程。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应试者只有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应试者应根据题干选项与录音提示信息进行语料内容的整合与归纳,完成信息的编码与输出,及时记录关键词。
听力理解作为一种特殊语言能力使用方式的体现,要求应试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还应具备一定的听力技能与应试技巧。听力技巧是应试者主动对语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自身知识储备与应试策略相配合完成听力理解任务的体现。
听力速度的把控能力是应试者对目标语言掌握程度的直接体现之一。语速往往反映出说话者的思维运动的逻辑、知识储备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对听力语料信息的把控能力同样体现了应试者相同的能力。
在日常的练习中,应试者应加强对听力理解语速的把控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听力语速训练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由慢到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刚刚接触MHK听力或者基础较差的应试者。这种方法能够使应试者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建立自信,提高其对考试的接纳程度。二是模拟真实测试的听力语速。这种方法适合对汉语能力掌握程度较高水平的应试者,或者是高强度临近考试前的强化训练。模拟真实测试语速可以使学生产生听力惯性,在考试过程中临危不乱,不至于出现听不懂、跟不上、选不对的现象。
听力理解语速的把握是应试者打开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通过对参加培训学员的调查,一部分学员在日常练习中只有经过反复的接触听力信息才能理解语料内容,对于听力材料中语速相对较快的俗语、习语更是头疼。听力语速的把握并不盲目追求应试者听清楚每个字的发音,每个句子的断句或者是播音员的停连重音;关键在于应试者在宏观把握听力语速的同时能够微观把握播音员所播读语料的前因后果以及句子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这是听力语速把握的较高境界。
应试者汉语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成绩的等级。但“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对应试者的接触发现,其中一部分应试者的阅读、写作成绩可以达到MHK四级水平,但他们的听力水平还相对较弱,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必要的听力技巧。听力理解作为MHK考试中比较容易的一个环节,考生应从分析听力理解语料出题特征、答案设置规律以及如何提高选项正确率这几个方面入手,逐个击破,提高听力理解的成绩。
部分考生在面临考试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考前综合征,导致自己发挥失常,严重影响自己的测试成绩。考生在考试前出现畏难情绪属于正常现,MHK水平测试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体现。应试者应该坦然面对测试结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沉稳的考试作风去应对考试。MHK听力理解语料来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听力测试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谈的。这也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生词、难句,没有接触过的习语、俗语、歇后语等。但这些内容的出现并不影响应试者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在日常的练习中应试者应扩展自己涉猎文化范围的宽度与广度,培养自己跨越语料障碍的能力,学会从上下语句的联系中推断自己文化断层范围内的词组、短句、意群的大体含义。MHK测试的选项答案往往出现在转折性连词之后,亦或是定语、反问句之后。听力测试考察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关键信息的截取能力。应试者在输入语料信息的同时应边听边记,将在答案中出现选项的限定性成分,时间、地点等修饰性的定、状语解构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辅助自己选择正确的答案。
MHK听力的两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别。第一部分听两人的简短对话,第三人根据对话提问几个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语料信息相对简单,听力材料篇幅较短,应试者的记忆负担并不重;第二部分听几段较长、多种题材的对话或讲话,题目会根据语料信息设置三至五个小题供应试者作答。这部分听力材料篇幅较长而且比较复杂。在考题的选项设置上,为了增加难度,选项中多设计有干扰性选型,学生的短时记忆负担较重。
由于语料信息只播读一遍,线性传播的规律使考生无法进行第二次视听。在做这部分听力理解时就要求考生在进行广播试音时,充分了解考题的选型设置,对听力材料进行大致的猜测,具有选择性的调整自己的关注焦点,获取额外的语言信息支持;在播放听力材料的过程中,考生应在选项上进行标记,通过快速记录的方法,迅速标记相关选项的备用信息,提高听力信息的加工效率。这种方法是听力测试的重要辅助性技巧,是弥补应试者短时记忆不足的有效途径。
为加强应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在日常的训练中还可采取听写、复述的形式来提高考生对听力材料的敏感度。听写和复述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初级阶段可以是几个短语、短句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增加难度进行一些段落或者是较短文章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以及语法等其他方面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