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礼议”研究综述

2018-08-23 11:13吴蒙蒙
东方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明代研究综述

摘要:“大礼议”是明代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十七年发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政治争论事件。该事件是由明世宗藩王入继而引起的继统继综问题。“大礼议”事件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后期的政治发展走向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对“大礼议”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大礼议”研究的就此结束,笔者将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大礼议事件的背景、起因、性质、后果;“大礼议”的核心问题及影响;“大礼议”是否是权力之争;“大礼议”的政治功能;“大礼议”下的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看大礼议。

关键词:明代;“大礼议”;研究综述

一、事件概况

明代至武宗朝时,皇帝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荒废。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猝死。由于其在位时拒绝立嗣,所以武宗死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根据太祖朝时制定的继承法—《皇明祖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位就落在了武宗的堂弟、兴献王的长子—未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身上。这对于朱厚熜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嘉靖皇帝继位后,下令群臣集体商议其父兴献王的尊号,而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希望嘉靖皇帝改换父母,继承明孝宗一脉。杨廷和以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为例,上书嘉靖皇帝“宜尊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此时,张璁等人以《祖训》和武宗遗诏为依据反驳杨廷和等人的言论,为嘉靖皇帝伸张正义。经过三年多的论战,以嘉靖皇帝一方取得胜利而结束。颁布诏令,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尊其父兴献王为皇考。三年之后,嘉靖皇帝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关于世宗之父在何处立庙,享用何种乐舞等问题,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大礼议”进入第二个阶段。

二、主要的成就和代表性成果

明代的大礼议对于明代后期政治革新、思想文化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都认识到大礼议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了可贵且有益的探讨和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洵教授发表了《大礼议与明代政治》一文中認为,公元十六世纪以后明代政治中所出现的改革浪潮和各种改革派的势力,与嘉靖时各种改革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田澍对“大礼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新秩序的形成》一文认为杨廷和及其追随者在大礼议中的失败过程,就是世宗收回皇权,并逐渐确立嘉靖政治新秩序的过程。其不顾伦理道德和世宗的孝情,违背武宗遗诏的规定,公然剥夺世宗的父母之情,给世宗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他在另一篇《大礼议与杨廷和阁权的畸变》一文中,认为阁权的扩张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大礼议的期间,杨廷和对于阁权的扩张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恰恰显示了其阁权的脆弱和不足;在《断裂与重塑——大礼议的政治功能》中,认为礼仪问题只是大礼议的表面而已,真正的问题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无力应对重大变局的反映。还认为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上的失败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以及皇权的顺利转移,且有利于明代政治变革的推进。君臣关系稳定可靠才有利于政治革新。而张璁等人通过大礼议事件,取代杨廷和集团与世宗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杨廷和之所以要让世宗改换父母,就是为了要推卸武宗绝嗣的责任。

“大礼议”事件对于明代的政治局势影响,有翟爱玲的《“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一文,认为实际上“大礼议”事件从纵横两个维度上将嘉靖前期政治的各个方面贯穿起来,并在相当密切的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的朝政事务,因而它集中体现了嘉靖前期的政治格局。这种格局中反映出的政治思想和意识的变化、政治风气的特色,恰恰反映出处于明代前期向后期社会转变的嘉靖前期社会政治的风尚。 另外还有佟辉的《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南炳文的《嘉靖前期的大礼议》、吴锐《论大礼议的核心问题及其影响》、向阳鸣的《明朝大礼议的统嗣之争》、李亮《左顺门事件——大礼议的转折》、赵世明《吐故纳新——大礼议与嘉靖政治》、张立文的《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以及台湾学者张哲郎《从明代皇帝之即位诏及遗诏论明代政权之转移》等等。这些成果都让我们更能深入了解“大礼议”这件事情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

明代历史上“大礼议”一事影响重大,一直都是明史学者研究的热点。故对于“大礼议”一事研究成果颇丰,对其认识也各持己见。但是不论学者研究方面如何变化,“大礼议”一事对于明代嘉靖及其以后政治局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笔者认为,明代嘉靖时期君臣讨论“大礼”时,那就涉及到“天理”与“人情”孰轻孰重的讨论,其争执的中心点显然不在于谥号字数的多寡,而是在于身份的判定。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权力与名分礼秩本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旦错置名分,权力秩序将会渐渐瓦解,使皇权脱离礼法规范的范围,同时也会破坏了朝廷原本的权力分配秩序,权力的安排不再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这就使得嘉靖时期的政治秩序日益恶化。因此在“大礼”背后的政治文化问题,便是讨论皇帝身份、职权以及政治责任的问题。所以对“大礼议”事件我们还需从更多的方面,更多的角度来研究,以重现明朝嘉靖时期历史原貌,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J].吉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3]田澍.《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新秩序的形成》.[J].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9年5月.

[4]田澍.《断裂与重塑——大礼议的政治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3期.

[5]翟爱玲.《“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J].《史学集刊》,2017年7月第4期.

[6]张哲郎.《从明代皇帝之即位诏及遗诏论明代政权之转移》.[J].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 1998年5月.

作者简介:吴蒙蒙,女,汉族,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6级中国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

猜你喜欢
明代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