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例阐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有效整合优势,为增强课堂的实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整合优势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信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从一般的文字资料到难度很大的特效展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轻而易举的获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
如:《新中国的象征》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知识了解得少,尤其对他们出现的具体地点、来历、含义了解得更是少之甚少。因此,我把《开国大典》的纪实录像片和有关的故事、人物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脱离枯燥的文本及图片,深入感知和接受更全面的知识。再如:《春天里的自然》一课时,由于城里的孩子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感受,所以,在讲这一课之前,我亲自到室外、到大自然中拍摄许多真实的照片,又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的课件,将相关的自然景物、初春的小动物一起整合到课件中,孩子们看到初春的小草、开满枝头的桃花,梨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嫩嫩的树芽,静静的小河,游来游去的鱼儿,有动有静,孩子们瞪大眼睛,满满的惊讶。看了一遍还想看,有的同学还想到前边用小手摸摸照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欲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化整合,让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品德与社会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原来呆板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具体场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华大家庭》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基本概况,了解周围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多数学生对我国的各民族的基本情况、风俗习惯不了解。课前我和学生共同上网收集资料,做课件,在上课伊始播放各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孩子们看到这些艳丽多姿的服饰,一下子就来了学习的兴趣,还想更多了解这些民族的相关知识,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伊斯兰教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原来呆板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具体场景,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啦。
再如:《江山如此多娇》一课,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名胜风景,课前我把自己和朋友外出旅游的视频和照片拿到学校制作成课件,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孩子们欣赏祖国美丽的风光,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学生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三、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我有一双巧巧手》一课时,首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传统面点图片,水果拼盘图片。通过媒体的展示说明制作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面点不仅增加餐桌的喜庆气氛,而且能锻炼我们的手指灵活性及大脑创造思维的开发,以及激发学生制作面点及水果拼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意。创作面点和水果拼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一份作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未来的家乡》一课时,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设想方案展示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设计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学生潜能获得了发展,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画出家乡的明天。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化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作者简介:韩丽宏,女,满族,1967年1月出生,现职称是小学一级教师。1986年7月幼师毕业并参加工作,在本校幼儿园工作两年后调小学部,任教品德与社会课。在任教期间多次参加县、市教学竞赛并获奖,多次县、市、省优质课,获得锦州市思品课十佳教师,辽宁省思品课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担任教学主任以来,带领青年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锦州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辅导教师参加网上晒课活动期中一节课获得部优课。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