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沙海峰
摘要:隔代抚养和亲子教育是我国家庭当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教育方式,在贫困农村,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代际关系急剧发生变化,大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发生重大改变。隔代抚养在贫困农村已逐渐代替亲子教育。文章从贵州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这一社会现象分析,探讨隔代抚养的利弊得失,并对这一家庭教育方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利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 在农村,这一现象更为突出。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在贫困农村,祖辈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孙辈的照顾是否能称为教育还有待商榷。本文探讨群体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因此用隔代抚养来代替隔代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阐明“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被迫离开父母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各界学者也对此类社会问题的缘由进行了深度分析,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抚养方式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逐渐以隔代抚养为主。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的利弊得失成为了本文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之上对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问题做出一点思考。
二、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现状
贫困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区,造成了贫困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以隔代抚养为主。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通过摸底发现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祖辈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在70万人以上,大量的留守儿童使其成为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高发区域。此外,贫困农村由于其经济原因,祖辈对于孙辈的生活照顾也受到影响,多数情况下是“自己吃什么,孙子女也就跟着吃什么”。其次,对于孩子而言,父爱、母爱的缺失对于孩子的性格、品行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家庭,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怪异性格,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有研究者提出亲子分离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再次,贵州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其他发达省市要复杂得多,贫困农村交通不便,学校教育设施简陋,在毕节市一个贫困村庄中,孩子早上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得以到达学校。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去,必须摆脱隔代抚养的弊端。总之,隔代抚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之利
当代中国隔代抚养尤其在贫困农村盛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原本的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转变为留守家庭。以下我们从祖孙三代人角度探讨隔代抚养之优势。
(一)祖辈:发挥余热,降低孤独感,促进祖孙关系发展
我国自古就有祖辈含饴弄孙之传统,祖辈晚年与孙辈生活在一起,促进祖孙之间情感的融入。此外,祖辈由于年纪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不宜在从事体力劳动。从繁忙的生活转入悠闲生活,不免会多了一份孤独感,长期缺乏子女的陪伴使得孤独感又增添一分。隔代抚养将两个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祖辈可以利用晚年时光照顾孙辈,孙辈常年陪在祖辈身边,促进祖孙之间情感的融合。
(二)父辈:提升赡养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福利
在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获利的最直接者就是父辈,父辈外出打工将子女留给自己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羁绊,进而更好的为家庭提供物质需要。此外,若将子女带在身边,那么祖辈或成为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如遇突发事件,远在外地的子女很难施以援手。父辈将子女留给自己的父母,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供物质赡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福利。
(三)孙辈:教育场所的固定,家庭教育的丰富经验
农村外出打工者多以发达城市为主要务工目的地,同时其职业具有流动性较大。虽然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远高于贫困农村,但是由于父辈职业的相对流动性,很难在某固定区域长期生活,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场所的流动性,每到一个地方就需要换一所学校,孩子对于新学校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孩子的教育就会被耽搁,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固定的乡村学校学习。其次,我国已经推行教育扶貧,贫困农村教育水平也已大幅提升,教育场所的固定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此外,祖辈在有丰富人生经历,优良的生活习惯,淳朴的生活作风,必然对孙辈造成一定影响。
四、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之弊
贵州省是留守儿童较多省份之一,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很大程度上来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中国妇女报报道过一位留守女童由于祖辈年迈,在村道被农用拖拉机撞到事件,隔代抚养所提供的只有“养”,对于“教”的层面还难以企及。祖辈在“养”的道路上已足够艰辛,更何谈“教”呢?
(一)“隔代亲”现象严重——溺爱方式层出不穷
“隔代亲”现象自古有之,我国的隔代亲现象也极为普遍,隔代亲就是祖辈对于孙辈的关爱超过了父辈对于子女的关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于孙辈的爱护也超过了父母的关爱,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过分的依赖其祖辈,生活的独立性大、能力、性格有所缺陷。
在贵州省的某村,一对父母曾这样介绍说,孩子在爷爷奶奶家时,吃饭总得有人拿着碗在孩子后面边追赶边喂,孩子绝大多数时候不好好吃饭,但是孩子在他们面前就会安静的在桌边吃完饭。他们对于孩子的严厉程度远远高于孩子的爷爷奶奶。这对父母补充道,像这种小事在村庄中发生很平常,父母本来回来的就少,难得回来,为了让孩子开心,尽量不对其严格管教,偶尔要对孩子教育时,爷爷奶奶也是护着,不让动手。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每年所给的钱只能勉强维持自己老两口的需要,偶尔想买点好吃的都先给了自己的孙子。孙辈过分依赖祖辈,依赖感倍增,孙辈常常把祖辈当成其挡箭牌,使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祖辈过分溺爱孙辈,祖辈往往将家中最好的留给孙辈,自己的营养标准也大打折扣。此外祖辈从小帮孙辈解决各种问题、困难,当孙辈进入社会遇到障碍时,可能会一蹶不振。
(二)家庭冲突——婆媳隔阂、父(母)子(女)隔阂、兄弟隔阂
父母在家庭中角色是无可替代的,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父亲的陪伴对于学生的兴奋程度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母亲的陪伴对于学生的兴奋程度和愉悦程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父母远离子女外出务工,父母的角色逐渐弱化,等父母积攒一定财富时,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养成一些独特的个性与人格,再想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时显得非常困难;其次,父辈长期在外务工,接受的新观念、新思想和祖辈大相径庭,因此观念上的冲突一触即发,父亲碍于血缘关系难以表达,而这种冲突最后只能发生在婆媳之间;最后,父辈之间对于隔代抚养的态度不同也造成了兄弟隔阂。在贵州省某村庄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儿子一家的孩子经过隔代抚养,而小儿子一家却让祖辈继续照顾,但由于祖辈年事已高,无力承担抚养责任,这让小儿子一家感叹祖辈不公平待遇,造成了兄弟之间的隔阂。
(三)重养轻教
贵州省贫困农村祖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孙辈只能是进行抚养,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也是束手无策。当前国家已大力推行教育扶贫,但是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祖辈生活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教育也具有时代性,祖辈的丰富经验很难用于现代社会,例如祖辈在孩子的生理知识上就有所欠缺,对于孙辈在自我保护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性侵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此外,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良,父辈渴望留守儿童通过教育远离贫困,祖辈的文化程度受限制,对于孙辈的成绩往往只能以好与不好来区分,对于孩子成绩不良时,往往只能以“要好好学习”来教育。
五、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祖辈:转变观念,重养重教
所谓转变观念并不是指祖辈的观念无丝毫借鉴之处,在转变的同时保留农村人的朴实,节俭等观念。祖辈对于孙辈的关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祖辈对于孙辈的过分溺爱将会影响孙辈的社会化过程中性格、能力的养成。其次,在孙辈社会化的过程中,新思想新观念对于祖辈的冲击将阻碍家庭代际关系的发展。此外,对于孙辈的抚养观念逐渐从重养轻教转变为重养重教。总的来说,通过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群体使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打破这一群体的固有态势,形成更具优势的个性和人格。
(二)父辈:隔代抚养与亲子教育相结合
在发达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隔代抚养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祖辈对于孙辈照顾的独有优势,也让父辈有更大的空间来获取维持家庭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留出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这种家庭抚养方式需要以父辈的工作地点与家庭相近为前提。贵州省毕节市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就是劝导外出务工的父母返回家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减少非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父辈的返乡让大量的孩子摘去了留守儿童的帽子,隔代抚养也与亲子教育相结合,更好的解决了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所带来的问题。
(三)农村教育:增设特色课程,弥补隔代抚养弊端
贵州省已大力推进扶贫教育开发,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贫困农村教育还有待完善。留守儿童从小离开父母,缺少家庭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过多的关注这一群体的成绩,忽略了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上缺乏足够教育。然而祖辈对孙辈的关心也局限于“吃的好不好,成绩怎么样”的固定模式中,即使发现孙辈的心理问题时也无能为力。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需要增设心理和生理等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疏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这一弱势群体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四)政府:缩小异地教育差异性,减少亲子教育阻碍
由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起其父辈的警觉,为了防止这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带着孩子外出务工,让孩子在父母工作所在地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主要以亲子教育为主。父辈工作的稳定性较低,这就导致了孩子教育场所的流动性,随时有可能转变教育场所。中国各省市之间教育普遍存在着差异,例如贵州省与江苏省使用的教材,教育方式等差别,贵州省贫困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发达省市,孩子接受的教育也千差万别,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各省市之间考核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使得跟随父辈外出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具有连续性,最终导致成绩的不理想。缩小各地区教育差异,减轻亲子教育的负担。
六、结语
贵州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庞大,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以隔代抚养为主。本文阐述了贵州省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状,重点分析了隔代抚养的利与弊。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此外隔代抚养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完善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问题进行思考:其一,现今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主,为了减少隔代抚养的弊端采取用亲子教育代替隔代抚养,让父辈带着孩子一起外出,以亲子教育为主;其二,正如文章中所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让父辈返乡,通过隔代抚养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总的来说,无论采取何種教育方式,其目的减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让隔代抚养不再成为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姗,陈晓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04).
[2]冯文雅.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新华网,2016-11-09.
[3]陈刚.劳动力迁移、亲子分离与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16(02).
[4]史玉根.关爱留守儿童,毕节在行动[N].中国妇女报,2015-10-2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