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及前沿演进
——基于CNKI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8-22 07:49马银琦吴依妮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督导现代化文献

马银琦 吴依妮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之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领域中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个关键词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十九大报告中涉及教育问题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而这些前提恰恰是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据此,分析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态势,以期为教育治理现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变革提供参考。

一、学理基础及概念界定

要研究“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厘清它的学理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来源是治理理论。让-皮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认为,治理理论是探索政治关系中新式原则的分析方法[1]。治理理论的发源是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和约翰·奥尔森(J. Olsen)撰写的治理著作[2]。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民社会推动的世界新秩序,以及詹姆斯·罗斯诺(J. Rosenau)和厄内斯特·赞皮艾尔(E.Czempiel)提出的治理理念[3],成为了当时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基准,这期间治理概念也在不断扩充与更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提出了“第三道路”的治理政策,从中我们发现,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公共部分与私人部门之间隔阂的消除需要通过“治理”手段来解决。

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定义,国内诸多学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褚宏启教授认为,“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高阶形态[4];尹达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治理”来实现“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5];陈金芳与万作芳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6];本文的观点与朱皆笑相一致,认为相对于过去“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而言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民主化的决策管理、法制化的治理体系、协同化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化的治理评价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高级化教育管理状态,旨在实现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教育治理的提升[7]。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现有的电子文献的分析,透视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并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做出展望。本研究的总目的:1.掌握2000-2017年来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文献情况(文献成果趋势、文献期刊来源及高产作者数量及合作分布),厘清该阶段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脉络;2.基于文献计量分析,透视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与成就;3.基于时空趋势图,展望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我国未来教育治理研究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技术与方法透视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知识网络,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文献数量、高产作者、合作作者、词频矩阵等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知识图谱对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题、热点与前沿进行可视化网络架构分析。主要的分析工具有CiteSpace可视化软件、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及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三)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信息源①,以“教育治理”“现代化”及“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设定时间段为200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997条文献数据,而后将英文文献、刊讯、广告、会议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剔除后,得到1707条有效文献数据。基于该样本对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题、热点及前沿演进进行分析。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的基本情况

1.文献成果趋势分析

本文对选取的1707篇文献进行文献成果趋势分析,发现历年文献数量及占比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近18年“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论文成果呈现增长趋势,且该研究以2013年为节点,目前可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2年为厚积薄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学术研究虽然逐渐兴起,但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文献占比总量为28.35%;2013年至今为迅速升温阶段。由于受到2013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策影响,短短五年内发文量占比总量的71.65%,是上一阶段的2.6倍。可见“教育治理现代化”逐渐成为公共话题,引发学界的广泛探讨。

图1 2000-2017年有关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文献成果趋势图

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经筛选,2000-2017年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刊发量前10名的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刊发文章共计353篇,占样本总量的20.68%,表明了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且在《教育发展研究》期刊上刊发量最高,达67篇,占比3.93%。从期刊办刊方向中可以发现,教育治理研究的主题目前集中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有4家期刊(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前十名,表明职业教育治理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表1 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期刊分布(发文量前10名)

3.高产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根据普莱斯理论,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是核心作者,且N=0.749,max为数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8]。所以,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中,核心作者发表论文为3篇及以上。通过SATI3.2软件进行运行处理,核心作者群即为发文3篇及以上的97位高产作者。由表2可知,以肖凤翔、左崇良、龙羡忠、陈良雨、范国睿、褚宏启等为代表的97位高产作者共计发表了429篇,占总文献量的25.1%。由此可见,这97位高产作者为我国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表2 论文发表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频次列表

为了清楚地展现作者合作关系,本文以这97位高产作者为样本,运用Unicet6.0中的Netdraw绘制了高频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仅有少数几位学者形成了群体。如肖凤翔、陈潇及李亚昕的合作群,蔡文伯、张倩及王慧英的合作群,林克松、石伟平及朱德全的合作群。且通过合著网络密度分析,其密度指数仅为0.0012,表明97位高产作者形成的合著网络图谱整体联系稀疏,合作频次较少,大多数学者为独立作者,仅有少数作者之间合著发文也是以同事和师生合作为主。

图2 高产作者合著网络图谱

(二)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的研究主题与热点

1.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题

为了解其相关研究主题,本文将1707篇文献导入SATI3.2软件析出研究主题的60×60关系矩阵,将此矩阵纳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DS),得到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题分布图,如图3所示。不难看出,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化,但主要形成了三个问题域:一是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关于教育治理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体系、路径等问题[9][10][11];二是教育治理自身的实践研究,包括教育资政、教育咨询、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第三方服务、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分布式领导(多中心治理)等的探讨,如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实行多中心治理等[12][13];三是教育治理视阈下某种教育现象或某类教育问题的研究,如如择校问题、乱收费问题、师资流动问题、学校章程问题、教育投入问题和教育信息公开等问题[14][15][16]。

任何学术研究,其研究的主题都是交叉的、动态的。在这三种主体群态下,也隐藏着其他一些零碎且分散的研究主题。从领域层面上看,可分为高等教育治理、职业教育治理、义务教育治理、区域教育治理等[17][18][19][20];从比较层面上看,包括对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治理的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各国教育治理的改革历程、治理模式,并对我国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发展建议[21][22][23]。

图 3 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多维尺度分析

2.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的研究热点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就必须对所有关键词进行排序处理。本文通过SATI3.2软件统计,共得到原始的关键词3306个,并提取频数达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按照高低顺序进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教育治理现代化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表

在33个高频关键词中,其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热点。但仅对关键词的简单统计很难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借助相关分析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热点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SATI3.2建构33×33的关键词共现相异矩阵,来挖掘隐性的知识信息,如表4所示。文章运用Equivalence系数法来生成共现相异矩阵,旨在减少多值共现矩阵中频次差异性大对统计结果造成的影响,Equivalence系数法可以将多值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其公式如下所示),在此基础上可以生成相异矩阵。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表明矩阵元素间的相似性,数值越高关联程度越强;相反,相异矩阵数值越高关联程度越弱[7]。

表4 高频关键词共现差异矩阵(关联程度相对较强部分)

从相异矩阵来看,由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频关键词整体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强,笔者从中选取了部分关联程度相对较强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关联程度较强的组合:一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高等教育”与“大学治理(高等教育治理)”两组。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特点,通过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教育治理体制的框架下,增强按照各项制度治教的本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管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6]。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治理能力常常与治理体系、治理结构一起在该研究中被学者提及,成为了首要的热点话题。

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从横向上涵盖了学前教育治理、基础教育治理、职业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区域教育治理等热点话题,而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看,高等教育治理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其中往往涉及到大学治理。我国大学治理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型时期,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显得更加特殊及复杂[24]。大学治理,治理什么,从大学外部说,就是要协调大学、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总的要求就是要政府对大学实行管、办、评分离,使大学能面向社会依法独立自主办学[25]。由此,也就将大学治理与现代大学制度及自主办学联系起来。建立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制度,依法理清政府、学校、社会的各自的权利、责任、义务,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将办教育的主体权下放给学校,能够激发社会办教育的热情。

(三)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的前沿演进

基于上述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热点分析,本文还将用CiteSpace中的TimeZone View(时空图)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时空趋势分析,能够明显观察到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的一些突现关键词,这些突现的关键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4所示:

图 4 2000-2017年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研究热点时空趋势图

胡小勇指出,突变专业术语往往用作某领域研究前沿的分析,是研究前沿的突出代表[26]。因此,自2013年以后突现的关键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前沿。从图4可知,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在2013年或之前基本属于探索时期,如治理理论、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等;而在2013年以后,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呈现多元式趋势发展。

1.教育治理的规范化: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督导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伴随着教育治理转型的加剧,教育督导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即教育督导现代化[27]。2012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该条例是我国首部教育督导法规,标志了我国教育督导走上法制化的轨道。2016年10月,在国家督学聘任会议中,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要将教育督导作为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巩固基石,通过教育督导与教育治理能力相结合,在督导的作用下提升教育质量。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生态下,依据治理理论,当前存在教育督导法制不健全、督导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督导效率低下等问题,对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形成产生的严重阻碍[28]。可见,新时期的教育督导立足于教育治理问题的应对,具有明显的国家发展导向,愈加规范合理化。

2.教育治理的民主化: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

社会民众参与是指具有教育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行为主体相应的平台和手段,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理想、诉求和主张而进行的影响教育治理的诸种行为总和。[29]近些年,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政策环境、制度规约和法律依据在逐渐形成并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30]。2013年1月,教育部出台《全面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指出:“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要积极扩大社会合作,在决策咨询、教学科研、安全管理、学生实习实践等发明更多引入社会资源,健全制度,扩大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31]同时在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17年9月最新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引领下,社会民众参与教育治理的热情更加高涨。基于此,社会民众参与成为该领域当中一个未来发展趋势,使得教育治理的方式更加民主多元化。

3.教育治理的法制化: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

依法治教,即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依法治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执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章程又是依法治校的基石[32]。学校要全面依法治校,就必须制定完善并切实遵循学校的章程。就目前而言,学校依法治校的机制还不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校本身的规章建设尤其是高校章程的制定滞后,致使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难以和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对接。学者就这些棘手问题在未来还将展开激烈的话题讨论,进而一步一步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学章程及现代大学制度连接起来,使得教育治理愈加法制化。

4.教育治理的数字化:大数据与网络化治理

在现今大数据纵横的背景下,教育治理的信息也随之“膨胀”,这一方面给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进一步使教育治理主体对当前所要治理的事务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而另一方面,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有效搜集、整理、处理相关教育数据,并推动整体教育治理的科学化发展,这也是对教育治理现代化所提出的新要求,时刻督促着教育治理能力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信息模式进行转变[33]。2017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应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优化教师工作治理体系,提升教师工作治理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34]。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工作,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既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工作,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价值,今后,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0-2017年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学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第一,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以可分为厚积薄发阶段(2000-2012年)及迅速升温阶段(2013-至今)。此外,该话题受到了教育领域核心刊物的重视,在众多刊物中,《教育发展研究》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刊载量最多。

第二,高产作者及合作分布来看,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者众多,天津大学的肖凤翔教授最多,位居第一。此外,左崇良、龙羡忠、陈良雨、范国睿、褚宏启等为代表的97位高产作者为我国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大多数作者以独立身份发表,即使有合作也主要集中于师生与同事之间,跨校间的合作很稀少。

第三,自新世纪以来,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居多,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等教育、大学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等等。其中,“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及“高等教育与大学治理”这两组词之间的紧密度较强。另外,教育治理的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及数字化是未来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趋势。并且,这些研究热点和趋势与我国的教育治理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治理政策引领着教育治理现代化领域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以“基础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作为主要检索目录。

猜你喜欢
督导现代化文献
边疆治理现代化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