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校斐,尹凤凤,崔云飞
(青岛市中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狭窄、闭塞而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1]。现今,在临床治疗中,药物、手术、介入治疗应用十分普遍。在治疗中,为了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应加强护理干预。为此,本文现对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选为研究目标,依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3例、19例,年龄37-75岁,平均(65.1±5.2)岁。试验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4例、18例,年龄36-75岁,平均(65.0±5.1)岁。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即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康复指导。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即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向患者说明治疗过程,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确保治疗顺利完成[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告知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恰当处理,同时密切配合手术操作[3];术后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并监测血运情况,给予抗凝治疗,同时加强留置导管护理,保证引流通畅,预防滑脱、挤压等现象的发生[4]。除此之外,加强并发症预防,协助患者及时翻身,更换体位,预防压疮;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现象,分析血肿原因,给予针对性防护;给予患者沙袋压迫或者局部按压,避免活动,并合理使用抗凝药物,说明假性动脉瘤的原因,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踝肱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有压疮、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
用SPSS 20.0软件分析两组观察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为形式,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表示为百分率形式,若P<0.05,提示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两组干预前踝肱指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干预后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踝肱指数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踝肱指数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n=42) 0.4±0.1 0.8±0.2对照组(n=42) 0.4±0.1 0.6±0.2 t 0.0000 4.5825 P 1.0000 0.0000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2.4%、14.3%,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非常多,主要有药物、手术、介入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差;手术治疗创伤比较大,易引发一些并发症;而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得到了普遍运用[5-6]。
在介入治疗中,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细致的护理服务,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护理干预中,应嘱咐患者戒烟,坚持患肢功能锻炼,从而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实现早日康复[7-8]。除此之外,还要叮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在出院后定期到院复诊。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干预后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踝肱指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相关文献报道[9-10]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踝肱指数,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