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落泪的“耳光”

2018-08-22 16:48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耳光水饺大嫂

黎 青/图

手机微信上的煽情文字很多,看到就删,删得不胜其烦。但有篇朴实无华的小文《书记的耳光》,看得我潸然泪下。我忍不住分享给了好多朋友。

故事说的是38年前,作者跟随时任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红三村”,看望刘齐滨烈士遗孀、83岁伊巧云老人的真实经历。伊巧云当时已重病在身,周振兴握住老人枯瘦的手,问有啥要求,伊巧云犹豫了一下,说:“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周振兴掏出自己的一沓钱,递到赶来的乡镇党委书记手里。老人当天就吃上了肥中带瘦的肉。

随后,周振兴回到县城参加了县委的汇报会。会上,他眼含热泪讲了一段话:“伊巧云老人今年83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牺牲了丈夫和三个孩子。抗战时期,在抗战堡垒红山村,在做杨得志将军房东时,为接待来往的将士,她曾一天做过9顿饭,为让将士吃饱吃好,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妆。现在,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说着,周书记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个耳光,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书记的耳光》首发在《菏泽日报》的“曹风”文学副刊,我打电话给师兄、《菏泽日报》副总编赵统斌,问作者“天阔”是谁?师兄说,是曹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王泽坤的笔名。师兄还说,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及其海外版新媒体“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半月谈》等多家媒体转载,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不到24小时,《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量就突破了二百万。这说明什么?师兄说,百姓喜欢有情怀、知冷热的好干部,读者喜欢有温度、有筋骨的好文字。

周振兴是老革命,他在担任菏泽地委书记的1978年,支持东明县小井村率先推行包产到户,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早了半年。这一举动,需要勇气,需要胆识,他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拍板干。“分地政策若有错,我周振兴一人扛。”这是当年他说过的一句话,为了将分地顺利开展,他把所有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那时人人自保,谁敢站出来说支持分地?只要不公然提出反对就是对我的支持了。而想说服他们就必须先把自己给推出去,当时为让百姓尽快填饱肚子,我豁出去了!”

“豁出去”拍板分田和打自己耳光,一大一小两件事,就能清晰画出周振兴的形象。打自己的耳光是发狠,不是作秀,是自责,不是诿过,是情不自禁的公仆本色;分田到户,是有着精神“钙质”的共产党人的选择。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情怀?这就是。真正的人民公仆,见不得百姓落泪,见不得百姓受苦,有好处先给老百姓,而把苦留给自己。

由周振兴,我想起5年前在沂南县采访时,听沂南县党史委副主任郑国华说的一个故事。在战争年代,徐敏山的名字在沂蒙山区家喻户晓。刘知侠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主人公高山的原型就是他。当了18年牛倌的他,1940年4月当选南沂蒙县九区区长。1941年敌人大扫荡时,他领着民兵,60天打了72场仗,鲁中区党委嘉奖他为“战斗英雄”。他曾大义灭亲,自己的姑表哥当了汉奸,他一枪将其击毙。他对敌人恨之入骨,对百姓却心细如发。1945年,他住在朱家里庄,房东家有60多岁的老太太和七八岁的孩子。有一天机关吃水饺,那时除了过年之外,很少能吃上水饺。在吃晚饭前,他对房东大嫂说,我饿了,你给我两个煎饼吃好不好?大嫂很奇怪,平时他从来不随便伸手要东西啊?她马上拿来煎饼,徐敏山很快吃完了。一会儿,同志们给他端来两碗水饺,他立即把水饺端到大嫂面前说,这两碗水饺给大娘和孩子尝尝。大嫂推辞说,你轻易吃不上水饺,我们怎么能吃你的水饺呢?徐敏山说,我不是吃过饭了吗?大嫂会意地笑了:“你真是个好人!”

“你真是个好人!”这是最普通的语言,是老百姓对干部的最朴实的评价。干部视民如伤,与群众心贴心,群众能不拥护你吗?

中国的老百姓,朴实善良,你只要为他们付出那么一点点,他们就会倾其所有。革命为了啥?为了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了,可是老区人民有的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上,但他们很少抱怨,就像伊巧云一样,生重病了“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提出这个要求,她还犹豫了一下,觉得不该给组织添麻烦。

对人民群众是关心还是冷漠,是解忧还是添乱,是依靠还是轻视,这不仅是方法问题、感情问题,更是事关党的纯洁性的政治问题,再从根子上说,是个信仰问题。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在现实条件下,利他,克己。换言之,信仰者努力奋斗的目的,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子孙后代。心底无私的利他性,让共产党人身上的光泽熠熠生辉,利他性的细节是滚烫的、感人的。周振兴的“耳光”就是利他性的光泽,读者看了落泪,也是利他性引发出的感动。而如果利己性占了上风,对群众诉求则就听不到,看不到,感受不到。时间久了,就会颐指气使,腐化变质,从“人民公仆”变成了作威作福的“老爷”。

可以断言,在群众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的干部,就是信仰动摇了的干部。“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信仰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人的政治清浊、素质优劣、品格高低,有了崇高的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必定是心存大爱、大德、大勇。

《书记的耳光》还让我想起了到临沂采访看到的一份珍贵资料。1940年7月,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严防群众领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满,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地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地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

李竹如同志后来牺牲了,但他的话依然发人深省。周振兴扇自己耳光后,说:“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很重,看着老百姓忍饥挨饿,不能为他们谋福利就没有脸,不能帮他们排忧解难,不能帮他们实现梦想,就是尸位素餐。

自己打自己的脸,是清醒,是警醒,更是唤醒,打自己的脸,疼在心里,疼在骨髓里。如果麻木了,最后让百姓打了脸,那就被动了。爱之深,责之切,百姓打你的脸,往往说明他看重你、在乎你,愿意帮助你成长,打的过程中包含着情谊和关爱。再严重一点,百姓连你的脸也不打了,说明你已经不在他的眼里,那是无视你,那就是失望、绝望,是远离你,拒绝你。干群“鱼水关系”,就成了“油水关系”“水火关系”,群众会“重重地将你放下”。

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常用的一个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怎么依靠?就是把老百姓捧在手上。“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言之谆谆。

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官时,看到老百姓辛勤劳作,写了一首《观刈麦》,最后几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君子自愧,古今同理。周振兴的耳光,扇出的也是愧疚感。心有愧疚,才有敬畏,才能做到自省、自责、自励,才不会自恋、自满、自私、自高、自大。

猜你喜欢
耳光水饺大嫂
大嫂大,二嫂小
一记耳光该赔多少钱?
第一次包水饺
水饺加工厂
打错了
吃水饺
街上来了新城管
三勺凉水煮人生
家 事
典型